混凝土Ⅰ-Ⅱ复合型裂缝断裂损伤区分析
本文关键词:混凝土Ⅰ-Ⅱ复合型裂缝断裂损伤区分析
【摘要】:将损伤理论引入混凝土的断裂分析中,采用Loland模型推导出混凝土I-Ⅱ复合型裂缝缝端损伤区临界区域的公式,并基于复合裂缝断裂判据推导出I-Ⅱ复合型裂缝的缝端微裂纹区临界区域的公式,并引用相关文献中的混凝土参数作为实例,求出其最小断裂半径以及对应的最小损伤半径.通过实例说明了混凝土损伤断裂的过程.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
【关键词】: 混凝土 断裂 损伤 复合型裂缝 临界状态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878077)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08BAB29B03)
【分类号】:TU528
【正文快照】: 0引言近年来,由于混凝土的广泛应用,国内外材料科学界和力学界对混凝土的应用和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1-3].损伤力学的研究是在出现宏观裂纹及裂纹尖端开始扩展以前,材料中微缺陷和微裂纹的形成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在变形过程中损伤的演化发展过程[4],而断裂力学则是忽略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向东,徐道远,朱为玄;混凝土结构的损伤模型及损伤场分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朱岳明,徐之青,贺金仁,张建斌,关新强,赵之瑾;混凝土水管冷却温度场的计算方法[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3年02期
3 孙雅珍;余天庆;;脆性材料斜裂纹断裂与损伤耦合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颖芳,周晶;人工神经网络在受腐蚀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2 孙建运;李国强;;动力荷载作用下固体材料本构模型研究的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5期
3 汪宇兵;张剑;;基于声波技术混凝土梁损伤特性的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4 方运红;李青宁;张守军;;短肢剪力墙损伤累积分析模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4期
5 柯长仁;蒋俊玲;陈升平;;混凝土单轴压缩损伤的模型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5期
6 张全胜,高广运,杨更社,蒲毅彬;铜川紫红色软砂岩冻结效应实验CT识别[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7 丁泰山;李万喜;;爆破施工对新喷射混凝土的损伤影响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8 李洪升,杜小振;冰体材料损伤与断裂破坏的本构理论[J];冰川冻土;2003年S2期
9 姚战军;黄坚;杜月和;戴汇川;;复合材料细观损伤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年01期
10 田勇,张伟斌,郝莹,李敬民,温茂萍;炸药热冲击损伤破坏及超声波特性参量检测[J];火炸药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志强;黎立云;付小明;毛红川;李凌霄;王荣新;韩智超;;钢的Ⅲ型裂纹断裂韧度测试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周宏刚;宋彦琦;;断裂力学中两种断裂准则的认识及应用[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宋常;冯新;周晶;;高混凝土重力坝在强震作用下损伤破坏的数值模拟[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4 江松青;刘文韬;于恒;;微孔洞形核对延性材料损伤与失效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张晶;付强;邓守春;梁乃刚;;构元组集弹性损伤模型对准脆性材料损伤至断裂各向异性特征的分析[A];固体力学进展及应用——庆贺李敏华院士90华诞文集[C];2007年
6 张成良;李新平;代翼飞;;考虑损伤效应的岩锚梁光面爆破数值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7 邝临源;赵红平;施惠基;冯西桥;;含表面缺陷轴承钢的滚动接触疲劳损伤研究[A];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进展: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世文;刘仓理;李庆忠;;应变等价原理适用性探讨[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王奇志;郎博;;铆钉连接件接触疲劳寿命预估的损伤力学——有限元方法[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黄友庭;陈文哲;汤德平;;CuW70合金动态和静态变形中组织与性能的研究[A];2007年全国失效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西成;内爆与外爆加载下壳体的力学状态及破坏模式分析[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0年
2 杨敬源;井壁稳定性若干力学问题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3 甄晓霞;大跨径钢桥桥面铺装体系力学行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华;冲击荷载作用下岩石动态损伤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杨溢;爆破荷载对蠕动边坡的累积效应及稳定性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杨文东;复杂高坝坝区边坡岩体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7 衣振华;疲劳裂纹扩展研究及在装载机横梁寿命估算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8 朱红兵;公路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疲劳试验与剩余寿命预测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温永钦;浮石粉水泥复合土的固化机理及其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10 孟筠青;煤层高压脉动注水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理论与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大为;空间热循环和辐照环境对LF6铝合金焊接组织及性能的影响[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波;义安矿水力冲孔卸压增透消突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赵文武;淮南矿区典型煤层水力冲孔技术参数研究及消突效果考察[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克建;济南燕翅山山体变形机理及治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丹;提升机动载荷作用下井塔振动分析与寿命预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6 王晓磊;邯郸粉质粘土Duncan-Chang模型及应力—应变归一化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7 彭锋;端面状态对沥青混合料强度影响分析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叶娟;应用超声Lamb波评价材料蠕变损伤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李航;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破坏过程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10 英慧;蒸压粉煤灰砖材料性能及砌体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泽宇;吕文阁;杜健辉;;裂纹顶端塑性区内方向应变能的裂纹扩展准则[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2 何明,,符晓陵,徐道远;混凝土的损伤模型[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3 朱伯芳,蔡建波;混凝土坝水管冷却效果的有限元分析[J];水利学报;1985年04期
4 朱伯芳;考虑水管冷却效果的混凝土等效热传导方程[J];水利学报;1991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严鹏;卢文波;单治钢;陈祥荣;周永;周春宏;;深埋隧洞爆破开挖损伤区检测及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8期
2 严鹏;卢文波;陈明;单治钢;陈祥荣;;深部岩体开挖方式对损伤区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3 刘宁;张春生;褚卫江;;深埋隧洞开挖损伤区的检测及特征分析[J];岩土力学;2011年S2期
4 曾文艺,刘来福,成自龙;坐姿冲击状态下猕猴及人体响应值的耐限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家安;胡一宙;蒋业清;邢春燕;李殿成;胡兵;;外伤后非损伤区肢体的神经显像[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肌肉骨骼系统超声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曹凯;贺西京;李浩鹏;;脊髓损伤后髓磷脂刺激巨噬细胞长期存活及改变损伤区微环境的机制研究[A];第三届全国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毛伟峰;;CXCL12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损伤区周围脑组织中神经元凋亡的影响[A];中国解剖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亚男;热固耦合条件下岩石开挖损伤区的演化过程数值模拟[D];东北大学;2011年
2 巨文锋;改良CCI模型痛行为学、形态学以及损伤区自发放电活动再观察[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188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118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