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北堡寨村新农村建设研究
本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北堡寨村新农村建设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农村建设 共生保护 北堡寨村 文化传承型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具有五千年连续性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祖先为后人创造了丰富的文化瑰宝,之中蕴含了我国各个民族和地区独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价值,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被丰富的中华文化滋养着。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走入人们的视野已久,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近些年来也渐渐被人们所关注。农村,作为孕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摇篮,却在快速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冲击下,丧失了其本来的个性,这不得不令我们叹息。在北堡寨村,城隍庙祭祀和庙会活动历史悠久,以其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了村落独特的空间形态。作为“文化传承型”村落的代表,北堡寨村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这类村落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第一,对北堡寨村村落格局演变影响最大的是城隍庙祭祀和庙会,但是目前看来这种影响力有逐渐减弱的趋势,使得村落的文化特色渐渐丧失;第二,村中的“文化空间”虽多,但缺乏统一的规划,分布散乱;第三,北堡寨村的传统建筑形态和街巷空间特色正在逐渐消失;第四,保护村落传统文化与发展经济存在矛盾。本文以北堡寨村村落文化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之间关系的角度去分析村落的整体形态、街巷空间、建筑院落等,并分析北堡寨村新农村建设的特点,探寻北堡寨村在新农村建设时怎样既发展经济又保留村落文化特色的方法。本文的研究内容共有六章,各章的大致内容如下:第一章:提出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动机、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第二章:长安区王曲北堡寨村基本环境的研究,阐述北堡寨村自然环境、历史沿革与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的概况。第三章:以长安王曲城隍庙祭祀和庙会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第四章:北堡寨村传统村落形态的研究,并结合第三章对于非遗的研究阐述非遗与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生关系,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依据。第五章:研究北堡寨村新农村建设的特点,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空间的关系,指出北堡寨村这类“文化传承型”村落需要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周边可利用资源通过发展旅游来促使经济发展,提出了北堡寨村新农村可持续性发展建设的具体措施。第六章是对于全文的总结,提出研究的局限并展望未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农村建设 共生保护 北堡寨村 文化传承型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2.2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1 绪论11-27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动机11-12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12
- 1.3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12-13
- 1.3.1 研究内容12-13
-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13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3-25
- 1.4.1 国外研究现状13-17
- 1.4.2 国内研究现状17-24
- 1.4.3 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本文的创新点24-25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25-27
- 1.5.1 研究方法25-26
- 1.5.2 研究框架26-27
- 2 长安区王曲北堡寨村基本环境的研究27-35
- 2.1 自然环境概况27-28
- 2.1.1 区域位置27
- 2.1.2 自然环境27-28
- 2.2 历史沿革与人文环境28-33
- 2.2.1 王曲及北堡寨村的历史沿革28-31
- 2.2.2 王曲城隍庙的历史渊源和传承谱系31-32
- 2.2.3 人文环境32-33
- 2.3 经济环境概况33
- 2.4 村落现状与思考33-34
- 2.5 本章小结34-35
- 3 以长安王曲城隍庙祭祀和庙会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35-49
- 3.1 庙会概述35-36
- 3.1.1 庙会的含义35
- 3.1.2 庙会的分类35-36
- 3.1.3 庙会的特征36
- 3.2 长安王曲城隍庙祭祀和庙会36-38
- 3.2.1 长安王曲城隍庙祭祀和庙会的基本内容36-37
- 3.2.2 长安王曲城隍庙祭祀和庙会的基本特征37-38
- 3.3 马社火38-44
- 3.3.1 社火概述38-39
- 3.3.2 北堡寨村马社火39-44
- 3.4 城隍庙会上的其它活动44-46
- 3.5 传统纸扎制作46-47
- 3.6 本章小结47-49
- 4 北堡寨村传统村落形态及其与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生关系研究49-83
- 4.1 概述49
- 4.2 村落整体空间形态及布局分析49-52
- 4.2.1 村落的选址49-50
- 4.2.2 村落空间布局形态及特点50-52
- 4.3 与城隍庙祭祀和庙会表演等非遗有关的聚落因素52-72
- 4.3.1 祭祀性空间53-59
- 4.3.2 街巷空间59-63
- 4.3.3 民居建筑及其院落空间63-72
- 4.4 北堡寨村村落空间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性研究72-79
- 4.4.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居建筑及其院落空间的关系72-74
- 4.4.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街巷空间的关系74-78
- 4.4.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祭祀空间的关系78-79
- 4.5 北堡寨村村落空间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79-81
- 4.5.1 村落整体环境80
- 4.5.2 祭祀空间80
- 4.5.3 公共活动空间80
- 4.5.4 街巷空间80-81
- 4.5.5 民居建筑81
- 4.6 本章小结81-83
- 5 北堡寨村非物质文化及其传统村落环境的整体性发展研究83-113
- 5.1 概述83
- 5.2 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消失的原因83-86
- 5.3 北堡寨村新农村建设的特点86-90
- 5.3.1 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因素86-88
- 5.3.2 北堡寨村发展建设特征88-90
- 5.4 北堡寨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的SWOT分析90-93
- 5.4.1 优势90-91
- 5.4.2 劣势91
- 5.4.3 机遇91-92
- 5.4.4 威胁92-93
- 5.5 北堡寨村新农村建设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标、理念和原则93-96
- 5.5.1 北堡寨村新农村建设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标93-94
- 5.5.2 北堡寨村新农村建设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94-95
- 5.5.3 北堡寨村新农村建设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95-96
- 5.6 北堡寨村新农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宏观策略96-98
- 5.6.1 政府支持——主导作用96-97
- 5.6.2 民间参与——主体作用97
- 5.6.3 企业介入——文化产业化97-98
- 5.7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的北堡寨村新农村可持续性发展建设具体措施98-111
- 5.7.1 规划结构98-101
- 5.7.2 祭祀空间的保护101-102
- 5.7.3 公共活动空间的重构102-104
- 5.7.4 道路系统的优化104-105
- 5.7.5 民居建筑风貌的整治105-109
- 5.7.6 与其他村落的合作109-111
- 5.8 本章小结111-113
- 6 结语113-117
- 6.1 结论113-115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115-117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117-119
- 参考文献119-125
- 图录125-129
- 表录129-131
- 致谢1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都市政府公布4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J];四川建筑;2007年03期
2 周良华;;图书馆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3 ;异彩纷呈的徐州八项非物质文化遗产[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张艳茹;沈一;;西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探讨[J];山西建筑;2009年33期
5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居全球首位[J];城市规划通讯;2009年20期
6 徐艺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高等教育的使命[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张仲谋;;《年鉴》编写与学科建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年鉴》编写体会[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张建;;传统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嵩口镇为例[J];福建建筑;2010年05期
9 景延秋;;熔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盾牌——兼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10 杨森;张仲谋;;2001—200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崇林;;新疆库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A];龟兹学研究(第三辑)[C];2008年
2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应秉承的原则[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3 方李莉;;请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4 王鹤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浅析[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5 杨永芳;牛璞;;中青年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态度之调查研究——基于网络调查的分析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郭永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与利用——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为例[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苏荣葵;;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空间分布的历史演变及特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周兴燕;;关于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探讨[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9 李玉军;冯静;;浅谈抚宁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10 张洪波;;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思考[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任丽梅;我国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N];中国改革报;2005年
2 见习记者 王婧姝;中外学者共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计[N];中国民族报;2004年
3 金诺;300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达成《苏州共识》[N];中国民族报;2005年
4 记者 水草;我国应设立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5 张晓雁;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之辩[N];中国文化报;2005年
6 李晓东;从分类标准观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N];中国文物报;2004年
7 李晓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观察[N];中国文物报;2004年
8 自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展示[N];中国文物报;2005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云 菲;非物质文化遗产喜获“保护伞”[N];中国艺术报;2004年
10 吴文科;以人为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N];中国艺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华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墨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3 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吴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周志彬;关于中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探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王巨山;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及博物馆化保护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8 刘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9 高晓芳;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传播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盛静;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探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法律保护[D];山东大学;2008年
2 董友庆;新疆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3 杨敬石;以知识产权模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4 王大海;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D];天津大学;2007年
5 赵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冯辽沙;从广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管理模式[D];西北大学;2008年
7 缪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开发利用问题探讨[D];西北大学;2008年
8 傅强;个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9 王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制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关芳芳;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及旅游开发活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217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121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