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应力路径下砂岩能耗特征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同应力路径下砂岩能耗特征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力学 应力路径 耗散能 可释放应变能 卸围压
【摘要】:利用WDT 1500多功能材料试验机对砂岩试样进行定围升轴、卸围升轴及定轴卸围3种应力路径下的三轴试验,对比分析砂岩在这3种应力路径下的能量耗散规律,以及能量与围压、岩样变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不同应力路径下砂岩破坏点的确定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应力路径下岩石的变形破坏过程中都存在能量耗散与释放,能量的释放使得岩石发生破坏;卸围升轴和定轴卸围下砂岩的耗散能相对于定围升轴较小;耗散能和可释放弹性应变能主要受初始轴压和初始围压的影响,并且在不同变形阶段都有明显的围压效应。
【作者单位】: 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应力路径 耗散能 可释放应变能 卸围压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1引言岩石长期受复杂的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影响,内部存在大量微裂隙、微空洞等随机分布的微缺陷。当受到外力作用时,这些微缺陷发生演化,微裂隙不断萌生、扩展,最终形成裂缝导致岩石破坏。由热力学定律可知,能量耗散反映了岩石内部这些微缺陷的不断发展、强度不断弱化并最终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圣奇;徐卫亚;苏承东;;大理岩三轴压缩变形破坏与能量特征研究[J];工程力学;2007年01期
2 杨圣奇;徐卫亚;苏承东;;岩样单轴压缩变形破坏与能量特征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2006年02期
3 ;Energy analysis for damage and catastrophic failure of rocks[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1年S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雪颖;阮怀宁;贾彩虹;;岩石损伤力学理论研究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2 左建平;柴能斌;周宏伟;;赋存深度对玄武岩变形破坏及能量特征的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3 刘石;许金余;刘军忠;吕晓聪;支乐鹏;;绢云母石英片岩和砂岩动态破坏过程的能量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4 蒋志坚;刘阜羊;周志刚;;大理岩高温后力学性质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S2期
5 邓代强;高永涛;吴顺川;康瑞海;董宪伟;余伟健;;水泥尾砂充填体劈裂拉伸破坏的能量耗散特征[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6 李玉寿;杨永杰;杨圣奇;马占国;;三轴及孔隙水作用下煤的变形和声发射特性[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7 叶洲元;李夕兵;万国香;周子龙;尹土兵;洪亮;;受三维静载压缩岩石对冲击能的吸收效应[J];爆炸与冲击;2009年04期
8 赵志红;郭建春;;层内爆炸压裂岩石破碎颗粒尺寸的预测模型[J];爆炸与冲击;2011年06期
9 李永松;尹健民;艾凯;;BP神经网络在岩爆预测中的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5期
10 肖本职;何沛田;;亭子口电站水平层状岩体变形特性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寿;杨永杰;杨圣奇;马占国;;三轴及孔隙水作用下煤的变形和声发射特性[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梁卫国;徐素国;莫江;吴迪;张传达;;盐岩力学特性应变率效应的实验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3 杨强;刘耀儒;常强;冷旷代;周维垣;杨若琼;;结构变形稳定与控制理论及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4 韩素平;魏锦平;赵建忠;张当俊;靳钟铭;;大尺度岩样单轴循环加载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赵毅鑫;姜耀东;祝捷;李玉涛;;冲击倾向性煤体动态断裂过程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文岗;姜耀东;周宏伟;陈忠辉;;冲击倾向性煤体的细观特征与裂纹失稳的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赵忠虎;张茹;李业学;;不同种类岩石变形破坏的能量耗散与能量释放分析[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杨强;;岩体工程数值模拟现状、成就与展望[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9 卢俭;邓广哲;王宁波;胡开江;;煤层注水破坏机理的能量耗散分析[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H.J.Zhao;F.S.Ma;Y.M.Zhang;J.Guo;A.H.Wei;;A discussion about boundary conditions in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ining-induced rock mass movement[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猛;煤矿深部开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试验研究及其控制技术[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郭保华;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变形与渗流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立鹏;锦屏二级水电站施工排水洞岩爆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杨文东;复杂高坝坝区边坡岩体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5 陈旭光;高地应力条件下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形成机制和锚固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周斌;湘西红砂岩顺层边坡稳定可靠度分析和风险评估[D];中南大学;2010年
7 柴红保;基于岩体断裂损伤模型的边坡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邵太升;黄沙矿上保护层开采卸压释放作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9 聂雯;层状砂岩岩爆特性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10 李正军;基于最小耗能原理水力压裂裂缝启裂及扩展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端阳;模袋水泥土的界面力学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汪磊;基于能量原理的岩石边坡稳定性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3 牛少卿;长壁开采三顺槽围岩控制理论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4 肖文芳;地铁隧道掘进爆破振动测试与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姚鹏;炸药与岩石的匹配分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龚囱;循环加卸载条件下充填体损伤与声发射特性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7 肖刚;岩体冒落诱发冲击振动特征及其动力响应机理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冯红刚;隐患空区群下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邹洋;岩石动静组合加载巴西盘劈裂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杜晶;不同长径比下岩石冲击动力学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靖南,陶震宇;开挖次数对围岩能量耗散之影响[J];地下空间;1995年02期
2 宗琦,杨吕俊;岩石中爆炸冲击波能量分布规律初探[J];爆破;1999年02期
3 陈剑平;岩土体变形的耗散结构认识[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黄明利,唐春安,朱万成;岩石单轴压缩下破坏失稳过程SEM即时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5 夏昌敬;鞠杨;谢和平;;爆炸载荷下岩石损伤与能量耗散的数值分析[J];弹道学报;2006年03期
6 王强;王通;于长滨;王祥林;;用分段式霍普金森压杆对水泥石动态弹性模量和破碎吸收能的实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2期
7 姚孝新,耿乃光,陈楻;应力途径对岩石脆性—延性变化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1980年03期
8 金济山,石泽全,方华,于智海,任爱华,邹英;在三轴压缩下大理岩循环加载实验的初步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1年04期
9 申维;自组织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地学应用[J];地质地球化学;2001年03期
10 尤明庆,华安增;岩石试样的强度准则及内摩擦系数[J];地质力学学报;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德春;;基于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的土的应力路径本构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7期
2 曾玲玲;陈晓平;;软土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力学特性分析[J];岩土力学;2009年05期
3 高正中,胡德金,张青云;复杂应力路径下土的本构模型研究[J];四川联合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7年05期
4 路德春;姚仰平;;黏土的应力路径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2007年04期
5 徐艳虎;郑玉;李爱明;;应力路径在岩土工程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路基工程;2008年04期
6 曹权;施建勇;柴寿喜;王沛;;自钻式旁压试验中邻近腔壁土的应力路径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7 李林国;;基坑开挖中土体受力状态与应力路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12期
8 侯世伟;路德春;程星磊;杜修力;;基于数字图像测量技术的砂土应力路径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9 曾玲玲;洪振舜;刘松玉;陈福全;;应力路径对天然沉积土压缩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07期
10 周健;王子寒;张姣;邓益兵;;不同应力路径下砾石土力学特性的宏细观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卢廷浩;钱玉林;殷宗泽;;宽级配土应力路径试验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2 田斌;卢应发;邵建富;;复杂应力路径下流体饱和砂岩本构模型[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向天兵;冯夏庭;陈炳瑞;江权;;开挖与支护应力路径下硬岩破坏过程的真三轴与声发射试验研究[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4 杨光;张丙印;于玉贞;孙逊;;不同应力路径下粗粒料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徐辉;张光永;王靖涛;;黏土不排水条件下的应力路径损伤本构模型[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6 夏志高;金丰年;杜广义;浦奎源;;关于Fairhurst破坏接近度隐含应力路径的讨论[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7 高莲士;黄志国;赵红庆;陈学军;;粘性土多种应力路径试验及一种新的非线性K-G模型验证[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相彪;筑坝堆石料应力路径本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路德春;基于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的土的应力路径本构模型[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3 周葆春;黏土本构建模理论与试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李建红;基于细观破损机理的胶结结构性土本构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培;应力路径对砂土变形特性的影响[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6年
2 江美英;应力路径对饱和黄土强度变形及孔压特性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邓yN文;基坑开挖应力路径试验与有限元变形分析的研究[D];广州大学;2007年
4 马路兴;高压下应力路径对饱和砂土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5 赵宇;不同动应力路径下粉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吴华;基坑开挖空间效应的数值模拟及应力路径对土体力学性状的影响[D];天津大学;2007年
7 秦鹏飞;不同应力路径下土体强度特性试验研究与现场监测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8 汪清静;不等向固结条件下砂土动力特性及强度归一化表征[D];浙江大学;2012年
9 李治;模拟基坑应力路径的真三轴平面应变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刘珊;结构性黏土力学特性与微观形态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30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130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