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紫外辐射对小球藻混凝效果作用途径探讨

发布时间:2018-01-26 01:22

  本文关键词: 紫外线 辐射 混凝 去除 绿藻 出处:《环境科学》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藻类在常规水处理过程中难以被有效去除的现状,采用紫外辐射对藻类混凝过程进行强化处理.结果表明,随着紫外照射时间的增加,混凝后对藻细胞和浊度的去除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照射50 min时达到最大值.PAC(聚合氯化铝)投加量为5 mg·L~(-1)时,照射样的除藻率和去浊率达到最大,分别比空白样高20.1%和18%左右.pH值在6~9范围内,紫外辐射强化混凝效果的变化较小.溶液pH=8、紫外照射50 min,混凝后的除藻率和去浊率分别达到了93.5%和90.6%.此时,藻细胞Zeta电位最大,同时释放出藻黏液,有利于混凝沉降.而当紫外照射超过60 min后,出现细胞膜破裂,胞内有机物渗出,使得溶液中的有机物浓度急剧上升,Zeta电位开始下降,不利于后续混凝的进行.
[Abstract]: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at algae is difficult to be effectively removed in the conventional water treatment process, the algae coagulation process is enhanced by ultraviolet radi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ultraviolet irradiation time. After coagulation, the removal of algal cells and turbidity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and reached the maximum value at 50 min, when the dosage of PAC (polyaluminium chloride) was 5 mg 路L ~ (-1). The algal removal rate and turbidity removal rate of irradiated samples were the highest, which were about 20.1% and 18% higher than that of blank samples, respectively. In the range of 6 ~ 9, the effect of ultraviolet radiation enhanced coagulation had little change. Solution pH=8. The algae removal rate and turbidity removal rate reached 93.5% and 90.6 respectively after external irradiation of purple for 50 min. At this time, the Zeta potential of algal cells was the highest, and the algae mucus was released at the same time. When ultraviolet irradiation was more than 60 min, cell membrane ruptured and intracellular organic matter exudated, which caused the concentr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solution to rise sharply and the Zeta potential began to decrease. It is unfavorable to the subsequent coagulation.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007050) 西安市科技局项目(HM1105) 浙江省水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分类号】:X524;TU991.22
【正文快照】: 目前,我国的城市湖泊、水库几乎都处于富营养或者重富营养化状态,而藻类是水体富营养化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不仅对水质、水处理过程和水处理效果影响较大[1~4],还会堵塞滤池、穿透滤床、堵塞或腐蚀管道、增加氯化消毒过程中的副产物、释放藻毒素威胁人类健康.蓝藻、绿藻[5,6]是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丽娟;汪琳;李明玉;林浩添;陈冠宏;熊德甫;任刚;;不同混凝剂强化除藻、除浊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05期

2 贾伟建;张克峰;王永磊;王琳;王安爽;;混凝-气浮处理低浊高藻水库水的试验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边归国;;湖库蓝藻水华防治及应急处置技术的新进展[J];能源与环境;2011年01期

2 汪小雄;;化学方法在除藻方面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1年04期

3 闵浩;王振旗;戴荣海;;船厂二级生化出水的回用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2年01期

4 刘艳芳;张自力;李贵霞;李再兴;李伟;张兆新;王秀丽;;二氧化氯预氧化对藻类絮体形态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02期

5 朱承彬;徐晓军;占强;赵静;李天国;朱丽云;;微波—混凝法处理滇池高藻原水的实验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3年02期

6 边归国;;蓝藻水华应急处置技术的新进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年02期

7 焦卫东;刘瑜;陈强;龚春明;曹英兰;罗专溪;魏群山;;城市景观水体混凝除藻过程对氮元素协同去除特性初探[J];环境科学研究;2012年08期

8 宋钊;;城市河流水污染治理及修复技术[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3年04期

9 蒋绍阶;盛贵尚;黄新丽;向平;冯欣蕊;;复配混凝剂理化特性及性能[J];环境工程学报;2013年12期

10 凌慧诗;王志红;何晓梅;刘立凡;阮彩群;仇永婷;;基于改性凹凸棒土的强化混凝处理高藻低浊原水工艺[J];环境工程学报;201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潘倩;李明玉;王丽燕;刘丽娟;任刚;宋琳;;不同混凝剂对流溪河水源水中藻类去除的对比研究[A];二氧化氯研究与应用--2010二氧化氯与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任晶;UV/H_2O_2对铜绿微囊藻抑制特性及其对微囊藻毒素降解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刘志泉;水中铜绿微囊藻与硝基苯复合污染的特征和作用机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珍;浮沉池工艺处理引黄水库水的试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2 潘倩;微污染饮用水源水中藻类及有机物的去除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许博;中药除藻剂的筛选及其对铜绿微囊藻降解特性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刘汨;无机—有机复合改性膨润土除藻性能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5 张红红;畜禽养殖废水的资源化利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吴林豪;藻毒素降解菌去除微囊藻毒素及其降解特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7 朱承彬;微波强化混凝去除水中藻类的实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8 何晓梅;热处理—有机改性凹土的制备及除藻除浊效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4年

9 赵钢;单宁酸对铜绿微囊藻抑制效果和特性分析[D];复旦大学;2012年

10 孙玉君;PAFC-PDMDAAC复合混凝剂对藻类去除效果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海清,谭章荣,高乃云,孟长再;给水处理中藻类的去除[J];中国给水排水;2002年02期

2 梁恒,李圭白,李星,韩宏大;不同水处理工艺流程对除藻效果的影响[J];中国给水排水;2005年03期

3 侯翠荣;贾瑞宝;;化学氧化破坏藻体及胞内藻毒素释放特性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6年13期

4 吴玉宝;王启山;王玉恒;石大安;安毅;;混凝—气浮除藻工艺中各参数的优化[J];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03期

5 张飞白;肖羽堂;;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给水排水;2009年04期

6 王静超,马军,王静海;气浮净水技术在给水处理中的应用及研究概况[J];工业水处理;2004年07期

7 吴玉宝;王启山;王玉恒;石大安;安毅;;混凝—气浮除藻工艺中混凝剂的选择[J];给水排水;2008年05期

8 王永磊;陈文娟;李雷;张克峰;贾瑞宝;;新型浮滤池净水装置的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9 田珍;李梅;由振华;张克峰;;浮沉池技术在低温低浊水处理中的应用[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10 左金龙,崔福义,徐勇鹏,吴宝利;饮用水源中藻毒素污染控制研究[J];水资源保护;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善培;强化混凝气浮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的中试研究[D];南开大学;2007年

2 孙翠珍;新型聚合铝铁—有机复合絮凝剂的混凝性能及其絮体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伟英;“混凝”新释义及混凝技术[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1年02期

2 余承烈,宁林红;对混凝过程的几点新认识[J];轻金属;2003年11期

3 湛含辉,张晓琪,罗定提;混凝机理的研究现状及其定义[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湛含辉,张晓琪;混凝过程机理研究及其物理模型[J];选煤技术;2003年05期

5 含辉;混凝(沉降)反应试验成果及研究方向[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04年01期

6 张健;;强化混凝处理城市纳污河污水运行过程中搅拌能量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08年10期

7 刘前军;南军;李圭白;;钢铁总排废水混凝过程的动态监测[J];中国给水排水;2011年21期

8 郭起华;;印染废水混凝过程中磷酸盐作用初探[J];工业水处理;1987年03期

9 王志石;胶体的光学效应及混凝速率的测定[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10 王继徽;;制革综合废水混凝处理优化条件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赵宗升;章双霜;柴峰;贾维靖;;混凝动力学的发展历程[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2 王晓昌;金鹏康;;水中天然腐植酸的混凝过程和机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邴永鑫;虢清伟;许振成;易皓;崔恺;;预氧化+混凝去除饮用水中高浓度铊的工艺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光大环保优秀论文集(2014)[C];2014年

4 邴永鑫;虢清伟;许振成;易皓;崔恺;;预氧化+混凝去除饮用水中高浓度铊的工艺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C];2014年

5 关小红;李朝阳;王琪;;As(Ⅴ)/As(Ⅲ)在FeCl_3混凝过程中的行为比较[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谢经良;亚铁基复合混凝脱色剂制备及其在针织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张会琴;混凝—高级氧化耦合处理印染废水和微污染原水的效果及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金鹏康;腐植酸混凝的化学成因、形态学特征及动力学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4 胡保安;混凝微滤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和低放废水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吕建晓;表面活性剂SDS胶束聚集行为及其机理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6 李亚强;粉煤灰混凝剂制备及用于混凝—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雅逢;磁加载混凝应急饮用水处理试验研究及设计[D];浙江大学;2015年

2 向克俭;混凝联合技术处理昆明市洗车废水的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江莲;地表水处理工艺与残留铝含量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董红钰;铁盐混凝剂中铁形态对混凝—超滤联用工艺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5 李庆桂;水中颗粒物形态特征对膜污染过程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沈s,

本文编号:14642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4642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0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