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滞阻尼器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 组合阻尼 黏滞阻尼伸臂 黏滞阻尼墙 优化 出处:《建筑结构学报》2016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结构的侧向变形和舒适度问题逐渐突出。传统方法通过改进结构体系、提高结构刚度、强度和延性来提高结构抗震和抗风能力,其造价随结构高度的增加成倍增长。为探寻更优的解决思路,结合具体的工程案例,提出安装黏滞阻尼伸臂和黏滞阻尼墙的组合阻尼减震方案。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提高结构刚度方法相比,组合阻尼减震方案具有更好的综合性能。另外,对案例结构阻尼伸臂和阻尼墙的布置位置和参数进行优化分析,得出较优的布置位置和阻尼参数。最后,对结构进行了罕遇地震下的结构响应分析,证明了组合阻尼减震方案的有效性。组合阻尼减震方法可为类似的工程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e of building height, the lateral deformation and comfort degree of the structure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traditional method improves the seismic and wind-resistant ability of the structure by improving the structure system, increasing the stiffness, strength and ductility of the structure. The cost increases exponenti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height of the structure. In order to find a better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combined with concrete engineering cas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combined damping damping scheme for installing viscous damping extension arm and viscous damping wall. The results of structural analysi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improving the stiffness of the structure, the combined damping and damping scheme has better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the location and parameters of the damping extension arm and the damping wall of the case structure are optimized and analyzed. The optimal location and damping parameters are obtained. Finally, the structural response under rare earthquake is analyzed, which prov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mbined damping damping scheme. The combined damping damping method can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similar engineering design.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分类号】:TU973.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贤安;完海鹰;;缸式黏滞阻尼器力学性能的理论与试验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2期
2 周云;张敏;吕继楠;汪大洋;吴从晓;;新型黏滞阻尼器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3 夏冬平;张志强;李爱群;刘康安;彭枫北;;新型黏滞阻尼墙动力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13年13期
4 狄生奎;赵子斌;李凯峰;杨全胜;;基于黏滞阻尼器的框架结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J];工业建筑;2013年S1期
5 张敏;汪大洋;耿鹏飞;;黏滞阻尼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S1期
6 张志强;夏冬平;李爱群;刘康安;彭枫北;;新型黏滞阻尼墙动力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13年S1期
7 孙黄胜;陈士海;施卫星;;黏滞阻尼器连接相邻结构减震优化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0年01期
8 孙金坤;程敏;何鑫;郭小康;;框-剪结构黏滞阻尼减震设计[J];工业建筑;2011年05期
9 李涛;张洵安;;巨子型有控结构体系中黏滞阻尼器参数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4期
10 钟栋青;王曙光;刘伟庆;;在振动台模型试验中黏滞阻尼器的设计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志强;夏冬平;李爱群;刘康安;彭枫北;;新型黏滞阻尼墙动力性能试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2 张涛;魏建国;王森林;;四点支撑网架的黏滞阻尼器减震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韩建平;邹新磊;;非线性黏滞阻尼器减震结构设计与易损性分析[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地震工程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集(Ⅱ)[C];2012年
4 周宏业;魏建国;王森林;;带黏滞阻尼器的大悬挑网架结构的减震控制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5 周宏业;魏建国;王森林;;带黏滞阻尼器的大悬挑网架结构的减震控制研究[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耿鹏飞;附加黏滞阻尼器和BRB的钢框架联合减震设计与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邹鹏;黏滞阻尼器应用于掉层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140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514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