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框架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2 21:31

  本文关键词: 装配框架 中节点 预应力混凝土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出处:《建筑结构学报》2015年S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对2个现浇混凝土中节点和2个预应力装配框架中节点进行了低周往复加载试验,以配筋率(分别为0.7%和1.0%)作为变量,在中节点试件的柱端上部施加低周反复水平荷载,对比分析了现浇节点与装配节点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系数、耗能能力、刚度曲线和剪切变形,研究了在不同连接方式下配筋率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框架中节点发生的是梁端受弯破坏,卸载后的残余变形明显小于现浇试件,配筋率较小的试件的裂缝较集中在梁柱交界处,混凝土更容易脱落。配筋率较高的试件滞回曲线较饱满,承载力衰减的程度减缓。装配试件节点核心区的抗裂性能、刚度和变形恢复能力较好,延性系数在3.2~4.0之间,预应力筋有缓解裂缝过早出现,削弱剪切变形的作用。
[Abstract]:Two in-situ concrete joints and two joints in prestressed assembly frame were subjected to low-cycle reciprocating loading tests. The reinforcement ratio (0.7% and 1.0 respectively) was used as variables to apply low-cycle repeated horizontal load on the top of the column end of the mid-joint specimen. The hysteretic curve, skeleton curve, ductility coefficient,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stiffness curve and shear deformation of cast-in-place and assembly joints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effect of reinforcement ratio on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joints under different connection modes i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joints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assembly frame are subjected to bending failure at the end of beam, and the residual deformation after unloading is obviously smaller than that of cast-in-place specimens. The cracks of the specimens with lower reinforcement ratio are concentrated at the junction of Liang Zhu, and the concrete is easier to fall off. The hysteretic curve of the specimen with higher reinforcement ratio is fuller, and the degree of bearing capacity attenuation is reduced. The stiffness and deformation recovery ability are better, the ductility coefficient is between 3.2 and 4.0, the prestressing tendons can alleviate the premature occurrence of cracks and weaken the shear deformation.
【作者单位】: 华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8171) 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3273809)
【分类号】:TU378.4;TU35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建伟;李英民;杨治洪;郑清;;平面RC框架夹心节点与传统节点抗震性能对比试验[J];建筑结构;2009年04期

2 吴涛,李红星,朱佳宁,白国良;钢筋混凝土框架异型节点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及设计计算方法[J];建筑科学;2003年04期

3 刘建伟;李英民;杨治洪;夏洪流;单亮;;空间RC框架夹心节点与传统节点抗震性能对比试验[J];工业建筑;2009年02期

4 秦新刚;改善框架节点抗震性能方法的研究[J];江苏建筑;1994年03期

5 王力;闫世杰;郑圆;张成龙;;钢-混凝土组合梁钢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6 吴涛;邢国华;刘伯权;白国良;黄华;;钢筋混凝土框架变梁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10期

7 崔建宇;车轶;孙建刚;宋玉普;渡边史夫;;配筋形式对框架顶层角节点抗震性能影响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08期

8 年飞;;浅析影响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若干因素[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12期

9 刘春阳;李振宝;马华;韩建强;;钢筋混凝土框架空间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11年06期

10 郝永昶,李忠献,周炜,康谷贻,胡庆昌,徐云扉;钢筋混凝土分体柱框架边节点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0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光;吴转琴;尚仁杰;;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第十一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蔡建国;朱洪进;冯健;;低周反复循环荷载作用下世构体系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程浩德;;考虑剪拉比影响的预应力扁梁内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顾欣;王岩;;浅析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C];2010年

5 刘海峰;王全;郭涛;;影响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因素[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6 秦新刚;徐明;;P—Δ效应对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7 陈明;高鹏;;带垫板的双肢C形钢斜节点抗震性能分析[A];第三届全国钢结构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8 施卫星;朱伯龙;杨续义;;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简体与环梁节点抗震性能研究[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9 邹昀;林晖;马卫强;;具有自复位功能装配式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4年

10 刘春阳;李振宝;高等利;;钢筋混凝土框架空间节点抗震性能比较分析[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治洪;RC框架夹心节点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傅剑平;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3 杨文伟;管桁结构搭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4 曾磊;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及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25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525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e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