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海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布局

发布时间:2017-03-19 09:05

  本文关键词:海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布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经先民的苦心经营,传承演变至今,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体现了传统社会中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结构和经济技术水平等,被称为“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然而,在新农村建设及城市化快速扩张的背景下,由于人们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认识以及整治规划的实践上存在诸多的问题和误区,导致了如今“干村一面”的局面。面对城市化带来的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压力,传统村落中遗存下来的风土人情、民居建筑、山水环境等物质和文化同现代城市面貌、生活方式矛盾日益突显。本研究以海南岛19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阅读、实地调研、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海南传统村落的聚落选址特点、空间布局、演变规律、民居建筑的形态与构造,植物的组成与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探究海南传统村落的规划思想与营造手法,其研究结果如下:1.海南传统村落的选址与聚落形态(1)海南传统村落的选址与布局,注重考虑村落的安全、温饱、景观等要素,遵循宗族宗教信仰,遵循传统风水理论中的基本原则。理想村落的基址,既要包含山清水秀、土地肥沃、阳光充足、安全防御等环境特征,又要满足风水形法布局的空间结构特征。(2)传统村落依托自然地形山水,形成“山林—建筑-田野(水体)”的村落格局。原始定居型、避世迁居型村落整体形态呈“组团状”依附于山林之中,受宗族意识和风水意识影响较深,建筑整体格局较为紧凑,村落的边界明显;地区开发型、民居迁徙型村落内部建筑布局呈“簇群状”,有一定规律性,村落外围建筑呈“散落状”分布,村落没有明显边界;历史嵌入型村落建筑布局比较散乱,没有规律性,这类型村落通常位于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地区。2.海南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规律(1)受忧患意识的影响,传统村落在空间布局上,由内至外形成“院落—村巷—碉楼(炮楼)—巷门—村门(围墙)—植物—地形(山体)”多层次防御体系。通过村落内外道路将村落的公共空间节点串联在一起,形成“点一线—面”的村落空间结构。(2)水环境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通常都布置在村落内部或周边。水井形态多样,数量与村落规模成正比。布置于村落交通便捷之处,便于村民取水;水塘除了生产养殖的之外,在风水上还起到“藏风聚气”的作用,常以水塘为中心,形成“向心式”村落空间结构;田野与水塘在风水理论中都看作是水体,因而在传统村落中的作用和布局相似,但从建筑趋向性上看,水塘要优于水田。另外,水口园林的景观构建是村落营造的重中之重,通常修建桥、榭、坊等建筑,以达到锁住水口,留住财气的目的。3.海南传统村落建筑形态与建造传统村落的建筑分为民居建筑、宗祠建筑和景观建筑,从选址到建造都受风水理论制约。同时,海南传统民居建筑受到中原文化与风水文化的影响,延续着中国传统的“合院式”民居的空间特征,注重院落的围合感,强调轴线,主次分明,内外有别。宗祠建筑是村民精神生活区域,通常与物质生活区分开,设置于村落边缘。景观建筑、风水树、风水林都是根据风水理论进行布置。
【关键词】:传统村落 选址 空间布局 营造手法 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海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2.2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前言11-12
  • 1 绪论12-30
  • 1.1 研究进展12-21
  • 1.1.1 概念界定12-14
  • 1.1.2 研究理论依据14-17
  • 1.1.3 传统村落景观规划17-18
  • 1.1.4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18-19
  • 1.1.5 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格局19
  • 1.1.6 传统村落建筑形态与构造19-21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21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21-22
  • 1.3.1 研究内容21
  • 1.3.2 研究方法21-22
  • 1.4 特色与创新22
  • 1.5 研究区域概况22-29
  • 1.5.1 海南岛自然地理环境22-25
  • 1.5.3 宗族制度25
  • 1.5.4 经济技术水平25-26
  • 1.5.5 存在问题26-28
  • 1.5.6 保护与开发现状28-29
  • 1.6 技术路线29-30
  • 2 海南传统村落形态特征30-49
  • 2.1 海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30-33
  • 2.1.1 分布概况30-32
  • 2.1.2 变迁脉络32-33
  • 2.2 传统村落的选址规划意识33-43
  • 2.2.1 忧患意识34-37
  • 2.2.2 生产意识37
  • 2.2.3 宗族意识37-38
  • 2.2.4 景观意识38-40
  • 2.2.5 风水意识40-43
  • 2.3 传统村落的类型43-47
  • 2.3.1 原始定居型44
  • 2.3.2 地区开发型44-45
  • 2.3.3 民族迁徙型45
  • 2.3.4 避世迁居型45-46
  • 2.3.5 历史嵌入型46-47
  • 2.4 小结47-49
  • 3 海南传统村落空间布局49-66
  • 3.1 水环境分析49-53
  • 3.1.1 水井49-52
  • 3.1.2 水塘52-53
  • 3.1.3 水田53
  • 3.2 公共空间53-55
  • 3.2.1 村落入口53-54
  • 3.2.2 集散广场54
  • 3.2.3 戏台54-55
  • 3.3 村巷55-56
  • 3.3.1 空间格局55-56
  • 3.3.2 尺度与铺装56
  • 3.4 建筑56-62
  • 3.4.1 民居建筑57-60
  • 3.4.2 宗祠建筑60-61
  • 3.4.3 景观建筑61-62
  • 3.5 植物62-65
  • 3.5.1 风水植物62-65
  • 3.5.2 其他植物65
  • 3.6 小结65-66
  • 4 结论与建议66-71
  • 4.1 结论66-67
  • 4.2 建议与展望67-71
  • 4.2.1 规划保护68-69
  • 4.2.2 旅游开发69
  • 4.2.3 展望69-71
  • 参考文献71-74
  • 附录74-78
  • 附录一. 海南传统村落的风水植物74-77
  • 附录二. 海南传统村落的其他类型植物77-78
  • 个人简介78-79
  • 致谢79-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盈;;海南传统火山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以海口博学村为例[J];南方建筑;2014年05期

2 张小辉;;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探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年04期

3 李萃玲;宋希强;;海南风水林的空间形态与分布[J];中国园林;2014年02期

4 谢东莉;;海南黎族国内研究综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方茂青;田密蜜;;浙江古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华中建筑;2010年08期

6 符泰光;陈丽;;新时期海南农村宗族势力复兴之原因[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束晨阳;;基于古村落保护的乡村旅游规划——以安徽绩溪龙川村为例[J];中国园林;2008年08期

8 覃永晖;吴晓;尹振国;姚玲玲;;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德国农村建设对环洞庭湖区的启示[J];农业考古;2008年03期

9 高泽强;;黎族族源族称探讨综述[J];琼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常江;朱冬冬;冯姗姗;;德国村庄更新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J];建筑学报;2006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雪梅;粤北传统村落形态及建筑特色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杨定海;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保杰;自然地理因素对海南岛东北部乡村景观空间结构影响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2 何丽霞;基于传统风水理论的海南地产园林综合评价[D];海南大学;2015年

3 姜树人;基于传统村落景观营造思想的现代农村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文运;乡村旅游介入下海口乡村聚落景观的变化与营造研究[D];海南大学;2014年

5 李心悦;海南乡村旅游之民居建筑研究[D];海南大学;2014年

6 刘世强;福建培田客家古村落水系景观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7 宋潇璐;浙江古村落水景观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8 徐小明;赣南古村落客家风水营造中的现代规划理念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9 张小辉;海南省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整治规划研究[D];海南大学;2013年

10 何飞斌;连城培田古村落园林及其保护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海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布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58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558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7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