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湿陷性黄土场地挤土成孔桩负摩阻力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1 11:07

  本文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场地挤土成孔桩负摩阻力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湿陷性黄土场地桩侧负摩阻力引起的下拉荷载极为可观,对桩基础乃至工程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在桩基础设计中应当给予充分考虑。然而目前湿陷性黄土场地减小或消除负摩阻力的方法难以兼得安全可靠和经济节约。挤土成孔桩是一种特殊的桩基础,其成孔方式会使桩周土体产生挤土效应,进而会对负摩阻力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室内试验的角度出发,研究湿陷性黄土场地挤土成孔对负摩阻力的影响。理论分析研究挤土成孔桩的挤密机理、挤土效应及其负摩阻力的变化。随着挤土成孔的深入,桩周一定范围土体逐渐进入塑性状态,且塑性区不断扩大;桩周土体的应力和密实度沿径向呈现递减变化;挤土成孔桩浸水时,桩间未挤密黄土湿陷下沉,会在土-土界面产生向下的剪应力,且在剪应力沿径向向内传递的过程中,竖向圆环会对其逐步消减,当其厚度足够时,桩侧会消除负摩阻力。为了获得更加接近实际的成果,设计了室内缩尺模型试验,以挤土成孔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改变成孔方式和挤土成孔桩桩径,系统研究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后挤土成孔桩侧摩阻力的特性和分布、桩间土浸水湿陷变形的分布规律、挤土成孔桩的挤土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桩顶未施加荷载的情况下浸水,挤土成孔桩的负摩阻力沿着桩身向下,基本先增大后减小,呈现单峰值状,最后转变为正摩阻力;挤土成孔桩周土体的沉降沿径向向外递增变化,且快速递增范围随着桩径的增加而增大;挤土成孔桩周土体的密实度沿径向向外递减变化,且有效挤土厚度随着桩径的增加而增大,桩周土体沿径向密实度的变化曲线和沉降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随着有效挤土厚度与桩径比值的增加,负摩阻力先增大,后减小,当有效挤土厚度与桩径比值超过“最小比值”时,负摩阻力减小,表现出挤土效应对负摩阻力的消减作用,并且随着比值的继续增加,负摩阻力持续减小,表明挤土效应对负摩阻力的消减作用随着桩径的增加在增强。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 挤土成孔桩 负摩阻力 挤土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473.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17
  • 1.1 研究背景9-11
  • 1.2 研究现状11-15
  • 1.2.1 负摩阻力11-13
  • 1.2.2 湿陷性黄土地区负摩阻力13-14
  • 1.2.3 挤土成孔桩14-15
  • 1.3 提出问题15
  • 1.4 研究内容15-16
  • 1.5 创新点16-17
  • 第二章 桩基负摩阻力的作用机理17-24
  • 2.1 负摩阻力形成机理17-18
  • 2.1.1 负摩阻力定义17
  • 2.1.2 负摩阻力产生的原因17
  • 2.1.3 负摩阻力的影响因素17-18
  • 2.2 负摩阻力的特性18-20
  • 2.2.1 中性点的分布规律18-19
  • 2.2.2 负摩阻力的时间效应19-20
  • 2.3 减小负摩阻力的措施20-22
  • 2.4 湿陷性黄土地区负摩阻力的特性22-24
  • 第三章 挤土成孔对负摩阻力的影响24-31
  • 3.1 挤土成孔的挤密机理24-27
  • 3.2 挤土成孔桩的挤土效应27-28
  • 3.3 挤土成孔对负摩阻力的影响28-31
  • 第四章 挤土成孔桩负摩阻力的试验研究31-46
  • 4.1 桩模型试验的相似性31-32
  • 4.2 模型试验的设计32-44
  • 4.2.1 试验装置和材料32-33
  • 4.2.2 模型的相似设计33-34
  • 4.2.3 模型箱34-35
  • 4.2.4 试验土设计与制作35-40
  • 4.2.5 模型灌注桩的制作40-41
  • 4.2.6 测点布置41-44
  • 4.3 浸水工况44
  • 4.4 数据处理44-46
  • 第五章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46-69
  • 5.1 成孔方式对负摩阻力的影响46-57
  • 5.1.1 桩身轴力46-48
  • 5.1.2 桩侧摩阻力48-53
  • 5.1.3 悬吊法中的负摩阻力53-54
  • 5.1.4 桩周土体的沉降54-56
  • 5.1.5 挤土效应56-57
  • 5.1.6 小结57
  • 5.2 挤土成孔桩桩径对负摩阻力的影响57-69
  • 5.2.1 桩身轴力58-59
  • 5.2.2 桩侧摩阻力59-64
  • 5.2.3 悬吊法中的负摩阻力64
  • 5.2.4 桩周土体的沉降64-66
  • 5.2.5 挤土效应66-67
  • 5.2.6 小结67-69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69-71
  • 6.1 结论69-70
  • 6.2 展望70-71
  • 参考文献71-74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74-75
  • 致谢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树洲;浅议桩的负摩阻力[J];山西建筑;2005年10期

2 李艳晖;;浅谈负摩阻力[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18期

3 刘鹏;;浅述桩的负摩阻力计算[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年07期

4 徐波;;软土地基负摩阻力对桥梁桩基的影响和实用计算[J];铁道建筑技术;2010年S2期

5 苗丽,王俊林,陈家模;桩基负摩阻力的试验与研究[J];河南科学;2002年04期

6 夏力农,王星华;带负摩阻力桩基的设计与检测[J];岩土力学;2003年S2期

7 孙军杰,王兰民,黄雪峰;黄土地基湿陷时桩的负摩阻力最大值出现深度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8 邱青云,张小敏;对桩的负摩阻力的研究[J];石家庄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陈兴坤;基桩中负摩阻力的影响及其对策[J];岩土工程界;2004年05期

10 梁造贤;桩基负摩阻力计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4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宁;朱苦竹;阚二林;;桩基负摩阻力简化计算模型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2 徐先坤;刘伟涛;叶铁锋;;浅析桩基负摩阻力[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法仁;王旭磊;;桩基负摩阻力的产生机理及计算方法[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4 张咏梅;陈泽广;史光金;;消除负摩阻力桩的设计与试验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第三届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5 肖宏;;桩基负摩阻力综述[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6 袁灯平;;软基桩侧负摩阻力弹塑性分析及几个关键问题[A];上海市岩土工程检测中心论文集(1995—2005)[C];1995年

7 扁玉明;曹丽蓉;吴如军;;桩基负摩阻力引起基础不均匀下沉的问题处理[A];中国老教授协会土木建筑(含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九届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朱彦鹏;赵天时;陈长流;;桩基负摩阻力沿桩长变化的试验研究[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9 陈企奋;吴中岳;刘荣毅;李成巍;;龙穴造船基地建筑桩基负摩阻力研究[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胥为捷;;软土地基桩基负摩阻力简化计算方法[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分会第七届港口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晓健;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负摩阻力特性试验研究与分析[D];河海大学;2006年

2 夏力农;桩基负摩阻力特性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3 陈长流;考虑湿陷的大厚度黄土地区桩基负摩阻力特性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4 文华;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负摩阻力作用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董晓明;基于黄土非均匀湿陷变形的桥梁群桩基础承载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6 孔纲强;群桩负摩阻力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孙军杰;黄土场地震陷与桩基负摩阻力现场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奎;湿陷性黄土中桩基负摩阻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周松林;加塑料套筒桩负摩阻力特性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3 黄俊文;基桩负摩阻力减阻器的设计与摩阻力特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4 邓会元;大面积堆载下桥梁桩基负摩阻力试验与数值分析[D];东南大学;2015年

5 刘辰麟;湿陷性黄土场地挤土成孔桩负摩阻力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6 袁广林;桩基负摩阻力沿桩身变化的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7 张晓锋;桩基负摩阻力的试验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8 韩佳明;桩基负摩阻力的计算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4年

9 郑鹏一;建筑物桩基础负摩阻力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庄宁;单桩负摩阻力形成机理及简化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场地挤土成孔桩负摩阻力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95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795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9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