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再生混凝土抗碳化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2 17:27
  随着再生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使得建筑垃圾用于生产混凝土制品既有材料供应的可能,又有了生产规模和效益保证。然而在CO2,SO2等外部介质作用下,混凝土结构内部会发生碳化,碳化反应会使得孔隙水中的Ca(OH)2浓度和pH值降低,导致钢筋脱钝而锈蚀,减短了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再生混凝土的碳化问题将是混凝土材料学中的重大研究课题,也是工程界历来关注的重大技术问题,因而本文通过设置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研究了“水灰比、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粉煤灰掺量”对其抗碳化性能的影响,设置了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了抗压强度与抗碳化性能之间的关系,并运用电镜扫描设备分析了再生混凝土碳化前后变化,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再生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试验结果表明:(1)单一因素影响下,随着水灰比的增大,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深度而增大;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大,碳化深度逐渐增大,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25%和50%时两者的碳化深度很接近;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碳化深度增大,当掺量为10%时抗碳化性能最好。三种因素对再生混凝土的28 d碳化深度影响作用大小顺序为:水... 

【文章来源】:浙江科技学院浙江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再生混凝土抗碳化因素研究


水泥X射线衍射(XRD)图谱

粉煤灰,图谱,再生混凝土,粗骨料


图 2.2 粉煤灰 X 射线衍射(XRD)图谱图 2.2 是粉煤灰样品 x 射线分析的结果,SiO2、CaO、Al2O3、MgO、Fe2O3、Na2O 等各矿物相的比例(峰值越大则表示含量越高)如图中所示,可知 SiO2和 Fe2O3含量较高,因而说明了粉煤灰中主要的活性物质是这两种。2.2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考虑到再生混凝土的工作性能,选取再生混凝土的坍落度为 55~70 mm,碎石最大粒径为 20 mm,因此根据表查出用水量 W0为 205 kg/m3。由于再生粗骨料吸水率比较大,因而不能按照天然骨料混凝土那样忽略骨料的吸水性,本文设计的再生混凝土配合比,需在试验前对再生粗骨料采用预吸水的处理,将再生粗骨料浸水一段时间后,捞出静置至多余的水分沥干,再将再生粗骨料摊开放置在通风的

碳化试验箱,碳化试验


2.3 再生混凝土的快速碳化试验2.3.1 碳化试验本试验采用了HTH-180型碳化试验箱,如图2.3所示。产品符合建筑工业行业标准JG/T247-2009 混凝土碳化试验箱的要求,技术参数符合 GB/T50082-2009 《天然骨料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主要对温度、湿度和 CO2浓度进行控制,温度的控制范围在 5℃到 30℃之间,湿度控制范围在 20%到 98%之间,CO2浓度控制范围在 0%到 20%之间。其具备数字式显示,全程自动控制,操作方便。图 2.3 碳化试验箱按照《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进行快速碳化试验,试验使用100*100*100 立方体试件。试验步骤如下:(1)将成型的试件进行标准养护,在 28d 龄期时进行快速碳化试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混凝土碳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措施[J]. 冯浩.  中外建筑. 2015(08)
[2]微细观尺度上考虑化学反应影响的混凝土碳化速度[J]. 巴明芳,钱春香,柳俊哲,贺智敏.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7)
[3]再生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研究[J]. 黄秀亮,王成刚,柳炳康.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1)
[4]涂层和养护方式对混凝土碳化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J]. 崔宏志,张俊乐,朱国飞,叶志鑫.  混凝土. 2013(08)
[5]碳化对混凝土微观结构的影响[J]. 元成方,牛荻涛,陈娜,段付珍.  硅酸盐通报. 2013(04)
[6]再生微粉混凝土耐久性研究[J]. 胡智农,杨黎,刘昊.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13(03)
[7]再生骨料对混凝土透气性及碳化性能的影响研究[J]. 崔正龙,童华彬,路沙沙,吴翔宇,汪振双.  硅酸盐通报. 2013(03)
[8]基于灰色建模的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研究[J]. 王兵,王思源,邵红才.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3(04)
[9]再生粗骨料强化后混凝土抗碳化试验研究[J]. 朱从香,郑娟,许飞,何霞,王虹.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2(06)
[10]再生混凝土碳化性能试验研究[J]. 黄莹,邓志恒,许辉.  新型建筑材料. 2012(09)

博士论文
[1]粉煤灰混凝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综合评价[D]. 章玉容.北京交通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再生粗骨料性能评价及再生混凝土早期性能研究[D]. 朱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
[2]应力状态下混凝土碳化耐久性试验研究[D]. 施清亮.中南大学 2008
[3]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及其改性研究[D]. 肖开涛.武汉理工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533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9533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2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