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蓄能对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及蓄能装置优化

发布时间:2017-04-12 23:22

  本文关键词:蓄能对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及蓄能装置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由于人们对环境、能源危机的认识,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但是受天气影响,太阳能的供应存在间歇性,不能稳定、长期供应。因此,在太阳能利用系统中,通常设置蓄热水箱来调节热量供应时间。而对于太阳能空调系统,可以通过蓄热和蓄冷两种方式进行能量储存,使制冷设备能连续地给房间提供冷量。本文主要研究蓄能对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对蓄能装置容量进行优化,给出适用于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的最佳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并对系统主要设备(喷射器、换热器、平板集热器、温度分层水箱)的计算模型做以详细描述。给出TRNSYS系统建模主要部件(分(混)流器、控制器、计算器)的数学模型。建立喷射制冷系统性能计算模型。2.设计蒸发温度分别为5、15、25℃的三个喷射器,进行性能计算分析。3.借助TRNSYS对对象建筑进行能耗分析,得出建筑物冷负荷的分布状况以及湿球温度的变化规律。4.借助TRNSYS对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集热部分进行模拟分析,研究三种设计蒸发温度(5℃、15℃、25℃)下,不同S(水箱容积与集热器面积比)值时,发生温度、制冷量及系统COP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太原市的夏季气象条件下,对以R141b为工质的小型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当蒸发温度在5~25℃范围内时,S的最佳设计范围为0.015~0.03 m3/m2,且设计蒸发温度越高,S取值应越高。5.对冷热双蓄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进行性能研究。将集蓄热部分设备容量分别增加10%,20%,30%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当集热器面积为94m2,蓄热水箱容积为1.41m3时,喷射制冷系统运行时长占总冷量需求时长的66.7%,三天内总制冷量占总冷负荷的99%。利用蓄冷水箱将制冷系统运行期间多余冷量储存,用于喷射制冷系统不运行时的冷量供应,当蓄冷水箱容积为1.1m3,实现典型日内8:00~18:00冷量供应。6.对单蓄热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进行性能研究。借助TRNSYS软件建立包含两组集蓄热设备的新型集蓄热系统,在每一组集蓄热设备供热时段内,根据太阳辐射量与冷负荷的逐时变化设计设备容量,模拟分析两种运行控制方案下,7月31日~8月2日的系统运行情况(主要包括系统供冷时段、水箱水温、集热器效率、发生温度、制冷量及COP)。结果表明,当集热器总面积为120m2,蓄热水箱总容积为5.5m3时,制冷系统可满足房间典型日内8:00~18:00的冷负荷需求。将一天分为四个时间段,两组蓄热设备交替供热时,系统运行情况较好,喷射制冷系统运行时长占总冷量需求时长的90.8%,总制冷量达到冷负荷的140%。然而由于没有冷量储存系统,单蓄热制冷造成了大量的冷量损失。
【关键词】:喷射制冷 蓄热水箱 发生温度 制冷量 COP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83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第一章 绪论12-28
  • 1.1 课题来源12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5
  • 1.2.1 太阳能利用的意义12-14
  • 1.2.2 太阳能制冷技术的发展14-15
  • 1.3 喷射制冷发展的历史及现状15-24
  • 1.3.1 传统的喷射制冷系统16-17
  • 1.3.2 多级喷射制冷系统17
  • 1.3.3 带预热(冷)器的喷射制冷系统17-18
  • 1.3.4 无泵式喷射制冷系统18-20
  • 1.3.5 复合制冷系统20-24
  • 1.4 蓄能技术的研究现状24-25
  • 1.4.1 蓄热技术24
  • 1.4.2 蓄冷技术24-25
  • 1.5 制冷工质的选择25-26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6-28
  • 第二章 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部件计算模型的建立28-44
  • 2.1 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原理28
  • 2.2 喷射器模型28-31
  • 2.3 换热器模型31-33
  • 2.4 平板集热器模型33-36
  • 2.5 温度分层水箱模型36-38
  • 2.6 TRNSYS中各部件模型38-42
  • 2.6.1 分流三通、合流三通38-40
  • 2.6.2 微分控制器(TYPE 2)40-41
  • 2.6.3 时间(温度、流量)控制器(TYPE14)41
  • 2.6.4 计算器(Equa)41-42
  • 2.7 喷射制冷系统性能计算模型42-43
  • 2.8 本章小结43-44
  • 第三章 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蓄热装置优化44-58
  • 3.1 建筑能耗分析44-46
  • 3.1.1 建筑概况44-45
  • 3.1.2 建筑模拟分析45-46
  • 3.2 设备参数确定46-48
  • 3.2.1 喷射器设计参数46
  • 3.2.2 集热器面积46-47
  • 3.2.3 集热侧循环泵流量47
  • 3.2.4 换热侧循环泵流量47-48
  • 3.3 集蓄热系统TRNSYS仿真构建48-49
  • 3.4 控制参数设置49
  • 3.5 喷射器性能计算结果分析49-51
  • 3.6 运行结果分析51-57
  • 3.6.1 房间冷负荷变化规律51
  • 3.6.2 冷凝温度的逐时变化规律51-52
  • 3.6.3 蒸发温度 25℃时,系统发生温度、制冷量及COP的逐时变化规律52-54
  • 3.6.4 蒸发温度 15℃时,系统发生温度、制冷量及COP的逐时变化规律54-55
  • 3.6.5 蒸发温度 5℃时,,系统发生温度、制冷量及COP的逐时变化规律55-57
  • 3.7 本章小结57-58
  • 第四章 冷热双蓄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性能研究58-66
  • 4.1 冷热双蓄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原理58-59
  • 4.2 喷射器设计59-60
  • 4.3 集蓄热系统设计60
  • 4.4 运行结果分析60-64
  • 4.4.1 建筑冷负荷、太阳辐射强度、环境温度及湿球温度模拟分析60-61
  • 4.4.2 集蓄热系统设备容量增加比为 10%时,制冷量与冷负荷的逐时变化规律61-62
  • 4.4.3 集蓄热系统设备容量增加比为 20%时,制冷量与冷负荷的逐时变化规律62-63
  • 4.4.4 集蓄热系统设备容量增加比为 30%时,制冷量与冷负荷的逐时变化规律63-64
  • 4.5 蓄冷系统设备计算64-65
  • 4.5.1 日冷量分配64
  • 4.5.2 蓄冷水箱容积计算64-65
  • 4.5.3 水泵流量计算65
  • 4.6 本章小结65-66
  • 第五章 单蓄热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性能研究66-80
  • 5.1 单蓄热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原理66
  • 5.2 喷射器设计66-67
  • 5.3 设备参数的确定67-69
  • 5.3.1 集热器面积67
  • 5.3.2 集热器安装角度67
  • 5.3.3 水箱容积67-68
  • 5.3.4 集热和换热循环水泵流量68-69
  • 5.4 TRNSYS仿真模拟系统构建69-70
  • 5.5 各部件参数设置及控制策略70-72
  • 5.6 运行结果分析72-78
  • 5.6.1 水箱上层水温、发生温度变化规律72-74
  • 5.6.2 集热效率变化规律74-75
  • 5.6.3 制冷量变化规律75-76
  • 5.6.4 COP的变化规律76-78
  • 5.7 本章小结78-80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80-82
  • 6.1 结论80
  • 6.2 展望80-82
  • 参考文献82-88
  • 致谢88-9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俊红;杨东旺;;基于遗传模拟退火算法的制冷系统优化[J];节能技术;2007年02期

2 高新华;高云;;氨制冷系统与氟制冷系统的比较[J];肉类工业;2009年10期

3 张执;;制冷系统的节能[J];河南科技;2010年10期

4 钱伟;;氨制冷系统的“0”故障理念[J];制冷技术;2010年02期

5 吕建民;;几种制冷系统抽真空一般方法[J];家电检修技术;2010年21期

6 杨晓林;;制冷系统泄漏的原因分析与处理办法[J];制冷与空调(四川);2012年05期

7 陈玖伟;;利用-15℃制冷系统提高-33℃制冷系统制冷率的方法[J];浙江水产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8 任书娣;张和平;;肉联厂制冷系统冷凝废热的回收和利用[J];制冷;1988年04期

9 杨传顺;;新型制冷系统[J];肉类工业;1990年02期

10 胥金荣;;液化汽式独立制冷系统[J];制冷学报;199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新华;高云;;氨制冷系统与氟制冷系统的比较[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朱富强;陈坚;;制冷系统检测与评定[A];上海市制冷学会一九九七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顾建中;;分散式制冷系统和准集中式制冷系统的应用[A];山东省第五届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高新华;高云;;氨制冷系统与氟制冷系统的比较[A];全国冷冻、冷藏行业制冷安全技术、节能、环保新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爱红;夏航;;氨浓度报警控制装置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宁静红;李惠宇;彭苗;;超市制冷系统的分析比较与未来发展[A];第3届中国食品冷藏链新设备、新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田琦;杨凡;;太阳能喷射—压缩二级制冷系统的

本文编号:3023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023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c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