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基于监测数据的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发布时间:2021-02-08 13:29
  地震是群灾之首,一旦发生会造成大量建筑物严重破坏,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传统的抗震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但在遭遇强震时,传统抗震结构的减震效果远远不如隔震结构,因为隔震结构具有从基础消减结构地震能量输入的效果,所以越来越多的工程师们将目光由传统抗震技术转向隔震技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和工程建设技术的进步,我国隔震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隔震技术能够有效地消减地震对上部结构的破坏作用,因而在学校、公寓、医院等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隔震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有必要对它进行实时监测和健康状况分析,在工程实际工作状态下无损监测与减震性能分析、探测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减震指标、揭示结构损伤与性能劣化规律。隔震结构实时监测和动力分析是研究隔震结构地震安全性和灾变机理的重要参考依据,为基础隔震技术在实际工程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指导。本论文结合汶川县第二小学教学楼采用实时监测系统对环境进行振动监测记录,研究地震动作用下汶川县第二小学隔震教学楼的地震响应、模态频率变化,对动荷载作用下的隔震结构的动力反应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内容可概述为如下几个方面... 

【文章来源】:防灾科技学院河北省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监测数据的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基础隔震结构组成示意图

鸟瞰图,教学楼,外景,小学


防灾科技学院工程硕士学位论文8(a)鸟瞰图(b)建筑外景图2.1汶川县第二小学教学楼鸟瞰图和建筑外景汶川县第二小学教学楼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共分为五层,地下1层,地上4层,地下负1层为隔震层,地上1层至3层为教学区域,隔震层设置在-0.600m±0.000m之间,平面尺寸X向为37.2m,Y向为18.6m。建筑高度为11.8m,均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中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根据抗震设防烈度8度进行抗震计算分析,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其场地特征周期为0.35s,此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汶川县第二小学教学楼和行政楼、学生宿舍隔震层橡胶支座的平面示意图如图2.2所示。该教学楼在隔震层采用橡胶隔震支座和弹性滑板支座共同使用组

示意图,支座,硕士学位,尺寸


防灾科技学院工程硕士学位论文10表2.1中LRB700-100G4(Tr=140mm)和LRB700-120G4(Tr=140mm)隔震支座尺寸和现场实拍图如下图2.3、图2.4和图2.5所示。图2.3隔震支座现场实拍图图2.4LRB700-100G4(Tr=140mm)隔震支座尺寸示意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递函数在场地振动台模型试验中的应用研究[J]. 范刚,张建经,付晓,汪明元.  岩土力学. 2016(10)
[2]基础隔震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Ⅱ):系统实现[J]. 杜永峰,郑文智,李万润,李慧.  地震工程学报. 2016(03)
[3]基于ANSYS的多层框架结构隔震性能分析[J]. 左咏梅,王盼,刘红飞.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6(02)
[4]基于ANSYS框架结构隔震分析[J]. 曹旺明,邓爱汇,蓝晨,孔德睿,梁欢文.  低温建筑技术. 2015(12)
[5]框架结构基础隔震分析[J]. 栗增欣,董煜.  建筑结构. 2013(S2)
[6]数据驱动随机子空间法矩阵维数选择与噪声问题研究[J]. 辛峻峰,盛进路,张永波.  振动与冲击. 2013(16)
[7]汶川灾后重建的隔震建筑远程实时监测[J]. 陈洋洋,谭平,陈建秋,周福霖.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8]传递函数在地下工程地震响应研究中的应用[J]. 盛谦,崔臻,刘加进,冷先伦.  岩土力学. 2012(08)
[9]基于有限元分析的复杂结构弹性振动传递函数建模[J]. 武新峰,雷勇军,李家文.  振动与冲击. 2012(11)
[10]环境激励下宽频带模态参数识别研究[J]. 孙鑫晖,郝木明,张令弥.  建筑结构学报. 2011(04)

硕士论文
[1]汶川援建隔震结构强震观测与地震反应分析[D]. 廖凯怡.广州大学 2019
[2]深圳地王大厦振动监测及动力分析[D]. 郭西锐.防灾科技学院 2016
[3]基于使用后评价的灾后重建学校设计策略研究[D]. 童琳.重庆大学 2014
[4]环境激励模态分析方法的比较[D]. 夏祥麟.中南大学 2013
[5]非白噪声环境激励下的结构模态参数识别[D]. 李丹.中南大学 2012
[6]基于动力测试的无填充墙基础隔震框架结构动力性能研究[D]. 李林.兰州理工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23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023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8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