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安仁镇报本祠建筑及周边环境保护与改善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9 03:53
  报本祠是川西地区典型的中西合璧式祠堂建筑,距今约有70多年的历史,该建筑是大邑县安仁镇的保留下来的少数近代祠堂建筑之一,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价值与近代建筑研究价值。报本祠作为民国末年的祭祀性建筑,其结构布局与建筑装饰元素都是当时川西近代建筑风格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延续。但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兴起,城市化进度的加快,忽视了对传统历史建筑的保护,一部分具有历史建筑不同程度的被损坏、老化,极大地影响地域文化的延续。因此,保护历史建筑对社会发展、城市建设而言至关重要。报本祠的建筑特征区别于传统祠堂建筑,具有研究价值和特有的地域建筑风格。本文以安仁报本祠建筑及周边环境为保护与改善的研究内容,归纳和分析国内外相关建筑保护与景观环境改善的相关研究,为本研究提供参考。综上所述,该课题对报本祠历史建筑与周边环境保护与改善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五章进行阐释,主要内容如下:本文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研究该课题的原因,并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本文第二章主要阐述了研究该课题的相关概念,分别对历史建筑、历史景观、保护及改善进行概述。本文第三章主要是对安仁报本祠的概述。首先,对报本祠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以及...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安仁镇报本祠建筑及周边环境保护与改善的研究


杨藕芳祠现状图

区位,安仁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图2.1报本祠区位图(图片来源:自绘)报本祠位于成都平原川西北高原过度的前沿地带,地跨东经103°,北纬30°。与邛崃山脉接壤。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日照较少,无霜期长,四季分明。2.1.3报本祠建筑历史沿革安仁古镇在民国时期修建了很多质量较高的公馆建筑和街道,民国14年刘湘等军阀和乡绅共同修建了仁和街,从民国27年(1938年)至民国37年(1948年)十年间,镇上先后建成天福、维新、吉祥、裕民、树人、澄平等六条街,报本祠则建在天福街上。史料记载,报本祠始建于民国20年(1941年),该建筑由刘氏庄园刘文彩三哥刘文昭所建1,原作为“儒坛”分坛使用,传播儒家思想。建造报本祠目的是为了追溯及还念祖先,报本思源,逢亲报本。祠名“报本”,是不忘“祖先、祖训”的本意。《礼记·效特牲》曰:“唯社丘乘共粢盛,所以报本反始也。”[11]报本:受恩思报,不忘所自。[9]报本祠除了作为儒坛外,还兼有为有一定的思想文化而居无定所的人的居所。20世纪80年代后为军区部队后勤团工作处。2003年,建川博物馆落户安仁后,西藏军区驻川办事处保育院将所属管理11个公馆、一个报本祠、一个米市置换给安仁建川文化产业有限公司。[12]2006年,四川日报报业发起成立了四川安仁镇老公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对老街上的老公馆群落进行修缮开发,把安仁公馆建筑群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确保建筑的外观、风格和整体特征维持原貌。[13]2010年后,由成都安仁文博旅游发展公司所租赁。但至今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有管理人员负责管理。2016年10月,安仁镇入选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2019年7月,报本祠被列入成都市第十四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如表2.1)1刘文昭

平面图,现状,平面图,大门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①主入口大门②庭院③二进门④天井⑤厕所⑥西厢房⑧东厢房⑦正房⑨小天井⑩二层厢房井小院落图2.2报本祠现状平面图(图片来源:自绘)2.2.2建筑立面报本祠主入口立面:报本祠主入口大门为砖瓦结构,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主入口总长约13米,围墙高约2米。大门高约3米,内径宽约1.2米,大门外立面造型变化丰富,层次分明。砖以错砌为主,采用工字形、菱形砌法。正门


本文编号:30250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0250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9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