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风水观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9 19:28
  风水是中国古代的环境观,是古代人们进行选址和建筑装饰的重要参考依据。其中的“藏风聚气”、“阴阳平衡”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观念与现代所提倡的“生态住宅”与“健康住宅”的观念有许多相通之处,这为风水观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行性。本文第一章分析了风水的含义及风水学说形成的哲学基础,从中总结出风水的学术特点;并对徽州民居中的风水元素进行研究,以便更清晰地说明风水中“天人合一”的的哲学观、趋吉避凶的心理以及其中包含的科学内涵。第二章对家居空间中的风水理论心理因素进行分析,运用完形心理学中知觉的整体性来解释风水格局中的整体观念;以同质异构说解释风水吉祥物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从中总结出家居设计中同质异构的应用方法;对风水说中的心理场因素加以论述,并用环境心理实验加以验证。第三章对风水理论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进行研究。风水中的藏风聚气观念在现代家居中的概念发生改变,现代家居空间中一般不会出现强风和寒风,人们避风的观念开始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在户型已经被设计好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空间布局使室内的气流得到合理的流通;可以运用五行学说根据材质的不同把家居设计材料分为五类,把不同的材料进行组合...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风水观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天然岩洞图

模型图,风水,模型,环境心理学


图 1-3 理想的风水模型、选朱雀,后面的山称之为玄武,左面的河称格局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风水理论中选择北朝南,这种朝向既能得到良好的光照,山。环境心理学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一获得丰富的信息,同时又免得过于暴露自袭击②;三、接近水源有利于满足人们的通需求。仰韶文化墓葬中的“青龙白虎”即反映图示(如图 1-5)。这种心理图示印证了形成了人们对特定环境的记忆和偏好。

景观图,景观,行为习惯,区域


构与行为习惯密切相关(图 1-6)。人们前面的朱雀山(池)要比后面的玄武山低要有宽阔而空旷的区域,以便人们获得的区域,需要足够的安全感,这就是四象因,这样意味着背后有靠,能给人以安全,否则会给人以压迫感。风水中“青龙高、相关。大多数人的右手比较发达,在日常足够的区域。环境景图的心理图示1-6 人体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营造“健康住宅”的发展趋势[J]. 刘彤.  林产工业. 2015(04)
[2]元代四合院与民俗风水关联初探[J]. 高明伟.  兰台世界. 2013(30)
[3]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 周长积,周雅,傅娜.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1(06)
[4]论风水的初始与家居风水的时兴[J]. 高环.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0(06)
[5]论中国吉祥文化的内涵及其生成方式[J]. 沈利华.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6]风水包含着科学成分——国内外风水研究述评[J]. 胡义成.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7]20世纪中国室内设计发展解读[J]. 张青萍.  艺术百家. 2009(01)
[8]徽派民居的人性关怀研究[J]. 姚桃.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9]风水的门派、理论和科学性——从建筑师观念出发的研究[J]. 秦书峰.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S1)
[10]徽州民居室内空间的视线设计[J]. 陈建红,李茹冰.  华中建筑. 2006(11)

博士论文
[1]自然通风对高层住宅空气品质影响的研究[D]. 周超斌.天津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现代风水学理论在别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Davaajav Delgermaa(德维).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2]浅谈室内设计的“人性化”问题[D]. 谢宁宁.河北师范大学 2012
[3]基于中国传统风水学对现代家居设计的研究[D]. 孙建业.青岛理工大学 2012
[4]完形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应用[D]. 吕兴春.西南大学 2012
[5]风水学中的环境心理学元素探讨[D]. 李钠钠.北京林业大学 2008
[6]中国传统风水学合理性因素及其在居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惠国夫.昆明理工大学 2007
[7]生态健康居住小区外环境构成及评价研究[D]. 王珩.东北林业大学 2007
[8]皖南徽州民居室内空间环境探析[D]. 陈建红.重庆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026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026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a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