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含储热构件的装配式墙体夏季热稳定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6 18:55
  随着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装配式低能耗建筑等新型建筑技术成为今后建筑业工业化发展与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装配式低能耗建筑的基本特征是材料轻质化,材料轻质化便于构件的预制加工、运输及现场装配,但同时会导致建筑热稳定性能降低,室温波动幅度和速度变大,与建筑的热舒适性要求存在突出矛盾。为了提升轻质装配式围护结构的热稳定性能,本研究基于热波穿透深度理论提出了含储热层的装配式外墙构造,并建立了储热层厚度计算方法;针对兼顾夏季隔热和冬季保温的寒冷地区及夏热冬冷地区,利用数值仿真方法验证了含储热构件装配式外墙的夏季热稳定性能提升效果;探究了室外气温和太阳辐射综合热作用下含储热构件装配式外墙对室内热环境和空调能耗的影响,并分析了外保温层与储热层对墙体热稳定性的补偿作用。首先,对室外热波作用下外墙的非稳态传热过程进行理论分析;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中非透明围护结构隔热性能评价参数不一致的问题,对中国、俄罗斯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现行相关规范中关于非透明围护结构隔热性能评价参数进行比较分析,根据中国气候特点及夏季建筑热稳定需求目标,确定将基于谐波分析法的衰减倍数、延迟时间以及中国现行相关规范采用的外墙...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含储热构件的装配式墙体夏季热稳定性能研究


试验房屋(E:朝东墙;S:朝南墙)

复合墙体,抗震加固,保温隔热,增强材料


M 进行砌体填充的抗震加固配置;(b)使用保温隔热板对建入薄砂浆层的毛细管结合的织物增强材料;(d)TRM 与保温图 1.2 复合墙体构造示意图Fig. 1.2 Structure sketch of composite wall在动态室外和室内的边界条件下,通过实验和数值分

最佳位置,延迟时间,墙体,面板


M 进行砌体填充的抗震加固配置;(b)使用保温隔热板对建入薄砂浆层的毛细管结合的织物增强材料;(d)TRM 与保温图 1.2 复合墙体构造示意图Fig. 1.2 Structure sketch of composite wall在动态室外和室内的边界条件下,通过实验和数值分与相同厚度的实心(层压)木材墙体进行比较,对厚 10mm 集成 PCM(相变材料)和 VIP(真空隔热板)究表明,PCM 和 VIP 板放置在复合壁宽度的内三分之,复合木墙与 VIP 面板的延迟时间可以达到 3 小时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建筑相变蓄热及夜间通风技术研究进展[J]. 杨柳,乔宇豪,刘衍,侯立强,王梦媛,刘加平.  科学通报. 2018(07)
[2]癸酸-硬脂酸/陶粒相变蓄热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J]. 朱教群,李佳龙,周卫兵,李儒光.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7(02)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6(29)
[4]重庆地区夯土民居春夏两季室内热环境测试分析[J]. 方巾中,唐鸣放,王东.  建筑科学. 2016(08)
[5]陕南秦巴山区乡村民居热环境测试研究[J]. 朱轶韵,刘蓬晨,桑国臣,赵钦.  太阳能学报. 2016(04)
[6]自然通风建筑热舒适评价模型[J]. 端木琳,任雨婷,金权,王宗山.  暖通空调. 2016(03)
[7]反射隔热涂料对屋顶表面温度、室内温度及屋顶得热的影响[J]. 徐意,彭晓光,杨辉,詹树林.  新型建筑材料. 2016(02)
[8]巴渝地区夯土民居室内热环境[J]. 杨真静,田瀚元.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5(06)
[9]建筑涂膜隔热玻璃隔热温差测试及热工参数计算[J]. 张楠,孟庆林,李宁.  太阳能学报. 2015(04)
[10]轻量建筑系统的多种可能[J]. 朱竞翔.  时代建筑. 2015(02)

硕士论文
[1]相变材料板用于济南办公建筑节能及相应空调运行策略优化[D]. 张恕振.山东大学 2018
[2]内外热源周期性作用下建筑蓄热特性研究[D]. 党伟康.大连理工大学 2017
[3]湖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调研及保温隔热性能研究[D]. 刘政轩.湖南大学 2015
[4]夏热地区建筑双层隔热表皮隔热性能研究[D]. 袁黎.华中科技大学 2013
[5]“空气层”在湖南地区建筑外围护结构中的保温隔热作用研究[D]. 黄友生.中南大学 2011
[6]新型轻质复合围护结构的基础热工问题研究[D]. 孙立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0676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0676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7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