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厚度钢板内芯防屈曲支撑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7 20:05
提出了一种变厚度钢板内芯防屈曲支撑(VTBRB)。设计了2个足尺变厚度钢板内芯防屈曲支撑试件,其中:1个试件在变厚度内芯端部设置加劲肋;另1个试件采用无肋式变厚度内芯。通过拟静力试验分析了2种内芯构造形式对变厚度钢板内芯防屈曲支撑的滞回性能、失效模式、受压承载力调整系数和累计塑性变形等的影响。研究表明:2个变厚度钢板内芯防屈曲支撑均表现较好的抗震耗能特性,其受压承载力调整系数均满足相关规范的限值要求。设置加劲肋可以减少变厚度内芯端部无粘结材料的磨损,并可以有效提高变厚度内芯防屈曲支撑的低周疲劳性能。
【文章来源】:世界地震工程. 2020,36(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试件组装示意图
图1 试件组装示意图变厚度钢板内芯防屈曲支撑的工作机理与传统的等厚度一字型内芯防屈曲支撑相似。即变厚度钢板内芯主要承受轴力作用,并利用其塑性变形消耗地震能量,外围约束单元通过提供抗弯刚度及承载力抑制支撑发生侧向失稳,内芯与约束单元间的无粘结材料可以减小二者间的界面摩擦力,并保证支撑受压时内芯由于泊松效应发生膨胀后仍与约束单元具有适当间隙。不同的是:在截面宽度一定时,相比于等厚度钢板内芯,变厚度钢板内芯加强段与耗能段之间的变厚度段承载力更高,进而避免传统防屈曲支撑在耗能段端部由于应力集中等问题出现的疲劳断裂破坏。
1.2 加载方案及测量方法试验采用如图3所示的钢支撑框架加载,其平面尺寸为8.4 m×12.4 m,最大荷载为±3 000 kN。为了检查试验设备和测量试件的初始刚度,在试验开始前首先按0.6Py(Py为支撑的计算屈服强度)的幅值,采用力控制对试件进行2次循环加载。之后,改为位移控制,采用变应变幅方式(幅值范围为0.5%~2.5%,增量为0.02%)对试件进行加载,每级循环2周。最后,按2.5%的等幅循环加载直至试件失效破坏(加载制度见图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顾炉忠,高向宇,徐建伟,胡楚衡,武娜. 建筑结构学报. 2011(07)
本文编号:3069723
【文章来源】:世界地震工程. 2020,36(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试件组装示意图
图1 试件组装示意图变厚度钢板内芯防屈曲支撑的工作机理与传统的等厚度一字型内芯防屈曲支撑相似。即变厚度钢板内芯主要承受轴力作用,并利用其塑性变形消耗地震能量,外围约束单元通过提供抗弯刚度及承载力抑制支撑发生侧向失稳,内芯与约束单元间的无粘结材料可以减小二者间的界面摩擦力,并保证支撑受压时内芯由于泊松效应发生膨胀后仍与约束单元具有适当间隙。不同的是:在截面宽度一定时,相比于等厚度钢板内芯,变厚度钢板内芯加强段与耗能段之间的变厚度段承载力更高,进而避免传统防屈曲支撑在耗能段端部由于应力集中等问题出现的疲劳断裂破坏。
1.2 加载方案及测量方法试验采用如图3所示的钢支撑框架加载,其平面尺寸为8.4 m×12.4 m,最大荷载为±3 000 kN。为了检查试验设备和测量试件的初始刚度,在试验开始前首先按0.6Py(Py为支撑的计算屈服强度)的幅值,采用力控制对试件进行2次循环加载。之后,改为位移控制,采用变应变幅方式(幅值范围为0.5%~2.5%,增量为0.02%)对试件进行加载,每级循环2周。最后,按2.5%的等幅循环加载直至试件失效破坏(加载制度见图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顾炉忠,高向宇,徐建伟,胡楚衡,武娜. 建筑结构学报. 2011(07)
本文编号:30697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069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