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环境中建筑形态消隐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8 01:24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重利益求速度的建设模式除了带给我们高度发达的城市之外,也在一点点磨灭属于城市原本的印记。面对粗放式开发所呈现的诸多有关城市文脉缺失的问题,“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逐渐走上历史舞台。自此,对于历史环境传承和地域特色发扬的问题得以被重新关注。更多的建筑师开始思考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下,身处历史环境中的建筑究竟该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在场地之中,又该如何与历史环境相调和。建筑形态与城市历史环境的协调越来越被社会及行业重视,基于建筑应该关注环境要素的基本观点,而衍生出消隐的理念,以使建筑最大限度地融于城市历史环境。本文立足于城市更新时代的大背景,将城市历史环境及建筑形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在消隐理念的指导下,建筑形态与城市历史环境的共生问题,并提出城市历史环境中建筑形态消隐的设计原则。同时对当下国内、国外的实际项目案例进行大量搜集与归类,并加以分析和研究,在对其进行深入了解的同时总结归纳出指导性的设计策略和手法。论文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为本文绪论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的论述,在明确研究对象的同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归纳与阐述。第二章为基本解析部分,...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课题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4 课题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城市历史环境中建筑形态消隐设计解析
2.1 城市历史环境中建筑形态设计现存问题及公众需求解析
2.1.1 规划失策——体量失衡难以融入环境
2.1.2 自信缺失——界面表达脱离理性思考
2.1.3 记忆断层——表里不一匮乏场所认同
2.2 建筑形态消隐理念解析
2.2.1 关注环境要素
2.2.2 提倡视觉弱化
2.2.3 强调情感体验
2.3 建筑形态消隐对城市历史环境的积极作用
2.3.1 规划循序——协同组织空间结构
2.3.2 文化自信——理性表达界面形式
2.3.3 精神重构——获取归属场所认同
2.4 城市历史环境中建筑形态消隐设计原则
2.4.1 尊重城市空间形态的协调性原则
2.4.2 塑造历史环境氛围的强化性原则
2.4.3 注重场所知觉体验的意象性原则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历史环境中建筑形态消隐设计策略
3.1 映射文脉结构的体量协调策略
3.1.1 建筑布局与城市文脉的同构共生
3.1.2 建筑形体与空间场域的协调衍生
3.1.3 建筑尺度与相邻建筑的关联整合
3.2 契合地域审美的界面可读策略
3.2.1 适应场地的顶面消解化
3.2.2 凝练历史的立面叙事化
3.2.3 视像传达的界面触媒化
3.3 满足心理诉求的空间营造策略
3.3.1 空间功能的激发活化
3.3.2 空间体验的通感强化
3.3.3 空间维度的情感绵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历史环境中建筑形态消隐设计手法
4.1 续写历史情境的形态相似消隐
4.1.1 植入因变体量
4.1.2 取法地域界面
4.1.3 沿用具象空间
4.2 凸显既有环境的形态对比消隐
4.2.1 弱化局部体量
4.2.2 调和虚实界面
4.2.3 营造过渡空间
4.3 重谱文脉精髓的形态转译消隐
4.3.1 概括简约体量
4.3.2 探索现代界面
4.3.3 重构诗意空间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城市历史环境中建筑形态设计现存问题与公众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2 案例汇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192837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课题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4 课题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城市历史环境中建筑形态消隐设计解析
2.1 城市历史环境中建筑形态设计现存问题及公众需求解析
2.1.1 规划失策——体量失衡难以融入环境
2.1.2 自信缺失——界面表达脱离理性思考
2.1.3 记忆断层——表里不一匮乏场所认同
2.2 建筑形态消隐理念解析
2.2.1 关注环境要素
2.2.2 提倡视觉弱化
2.2.3 强调情感体验
2.3 建筑形态消隐对城市历史环境的积极作用
2.3.1 规划循序——协同组织空间结构
2.3.2 文化自信——理性表达界面形式
2.3.3 精神重构——获取归属场所认同
2.4 城市历史环境中建筑形态消隐设计原则
2.4.1 尊重城市空间形态的协调性原则
2.4.2 塑造历史环境氛围的强化性原则
2.4.3 注重场所知觉体验的意象性原则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历史环境中建筑形态消隐设计策略
3.1 映射文脉结构的体量协调策略
3.1.1 建筑布局与城市文脉的同构共生
3.1.2 建筑形体与空间场域的协调衍生
3.1.3 建筑尺度与相邻建筑的关联整合
3.2 契合地域审美的界面可读策略
3.2.1 适应场地的顶面消解化
3.2.2 凝练历史的立面叙事化
3.2.3 视像传达的界面触媒化
3.3 满足心理诉求的空间营造策略
3.3.1 空间功能的激发活化
3.3.2 空间体验的通感强化
3.3.3 空间维度的情感绵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历史环境中建筑形态消隐设计手法
4.1 续写历史情境的形态相似消隐
4.1.1 植入因变体量
4.1.2 取法地域界面
4.1.3 沿用具象空间
4.2 凸显既有环境的形态对比消隐
4.2.1 弱化局部体量
4.2.2 调和虚实界面
4.2.3 营造过渡空间
4.3 重谱文脉精髓的形态转译消隐
4.3.1 概括简约体量
4.3.2 探索现代界面
4.3.3 重构诗意空间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城市历史环境中建筑形态设计现存问题与公众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2 案例汇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192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192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