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新型城镇化下南海公共开放空间特征调查及规划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6 21:18

  本文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下南海公共开放空间特征调查及规划建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6.1%。为了解决快速城镇化带来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问题,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自然资源、人文历史的和谐统一。对于公共开放空间,则分别从土地利用变化、财政资金来源、设计导向变化等方面造成影响。论文利用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共开放空间的概念内涵、分类体系、功能价值进行新的阐释。通过参加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草木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工业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编制的《佛山市南海区开敞空间专项规划》项目实践,论文以佛山市南海区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建设为研究对象,对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深度访谈,分析其驱动机制。进而再以社会型公园类公共开放空间为深入研究对象,按服务等级分为区域级、区级、镇街级、社区(村)级,分别以千灯湖公园、映月湖公园、梦里水乡、叠南水乡和拱北公园为代表;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可达性、社会交往等量表和社会单元图谱分析法,基于现场勘探、场地调研、问卷调查等,分析公共开放空间的与城市周边协调、场地设计、人群使用和评价。研究表明:政策导向、产业转型是佛山市南海区公共开放空间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人群诉求的影响局限于村或社区范围的建设,充足的财政补助和灵活的出资配比能促进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土地置换是当前限制公共开放空间建设最大的难点。此外,南海区近年来吸引并留住了不少外地人口,但外来打工者对社区公园的满意度低,归属感和认同感较差,加上留守老人和带小孩的家长较多,社区级、村级公共开放空间应更注重人性化、社会公平以及地方文化,促进社会交往和融合。富有当地特色的水乡区域十分受人喜爱,但岭南水乡在社区转型期间却因工农业污染,河道问题突出,没有展现本该拥有的魅力。当前,公共开放空间的遮蔽、运动、商业配套、体现自然的设施和场地是人们最想要增加的内容,最需要改善的是卫生、遮阴、水质和设施维护。根据社会单元图谱分析结果,促进社会交往与活动、体现地方文化、贴近自然、放松身心,是公共开放空间带给人们最主要的社会价值。综合特征调查和研究结果,论文对公共开放空间的可达性、通视率、周边建筑界面连续性、用地构成、功能分区、设施需要、管理维护方面提出了新的指标或见解,总结了新城开发、镇街提升、镇街转型、社区营造四种营建模式,并提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原则和目标,从与城市结构关系、廊道与轴线、界面与边界三个角度归纳公共开放空间与城市空间协调指引,并图解分析入口区、边界区、广场区、活动区、休息区、草坪区、驳岸区七种场地设计模式,最终全面构建新型城镇化下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管理与规划设计模式,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导意义和可操作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公共开放空间 调查 规划建设 佛山市南海区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1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9
  • 第—章 绪论19-28
  • 1.1 研究背景19-21
  • 1.1.1 城镇化转型19
  • 1.1.2 公共开放空间建设机遇19-21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21-22
  • 1.2.1 研究目的21
  • 1.2.2 研究意义21-22
  • 1.3 研究区域及方法22-26
  • 1.3.1 研究区域22-24
  • 1.3.2 研究方法24-25
  • 1.3.3 研究思路25-26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26-28
  • 1.4.1 研究内容26-27
  • 1.4.2 研究框架27-28
  • 第二章 理论与案例研究28-50
  • 2.1 新型城镇化28-31
  • 2.1.1 城镇化的发展历程28-29
  • 2.1.2 新型城镇化的涵义29-30
  • 2.1.3 新型城镇化的特点30-31
  • 2.2 新型城镇化对公共开放空间的要求31-33
  • 2.2.1 优化空间格局,巩固生态安全32
  • 2.2.2 促进产城融合,引领社会发展32
  • 2.2.3 增强公共意识,提高文明素养32-33
  • 2.2.4 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居环境33
  • 2.3 新型城镇化下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33-35
  • 2.3.1 城市设计层面33-34
  • 2.3.2 景观设计层面34-35
  • 2.4 公共开放空间分类体系及其价值评估35-44
  • 2.4.1 概念界定35-37
  • 2.4.2 分类体系37-40
  • 2.4.3 指标与标准40-41
  • 2.4.4 功能价值与评估方法41-44
  • 2.5 当代公共开放空间规划案例44-50
  • 2.5.1 巴黎贝西公园(Parc de Bercy)44-46
  • 2.5.2 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46-50
  • 第三章 佛山市南海区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驱动机制及实施管理50-63
  • 3.1 概况50-51
  • 3.1.1 城市与公共开放空间发展概况50-51
  • 3.1.2 驱动概况51
  • 3.2 驱动机制51-57
  • 3.2.1 政策驱动51-53
  • 3.2.2 产业转型驱动53-55
  • 3.2.3 城市空间发展驱动55-56
  • 3.2.4 人群诉求驱动56-57
  • 3.2.5 生态保护驱动57
  • 3.3 实施管理57-61
  • 3.3.1 土地获取57-58
  • 3.3.2 资金投入58-60
  • 3.3.3 新媒体与公众参与60-61
  • 3.4 本章小结61-63
  • 第四章 佛山市南海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设计特征63-83
  • 4.1 区域级公共开放空间:千灯湖公园63-70
  • 4.1.1 建设概况63
  • 4.1.2 周边特征63-66
  • 4.1.3 用地与布局66-68
  • 4.1.4 场地设计模式68-70
  • 4.2 区级公共开放空间:映月湖公园70-74
  • 4.2.1 建设概况70-71
  • 4.2.2 周边特征71-72
  • 4.2.3 用地与布局72-73
  • 4.2.4 场地设计模式73-74
  • 4.3 镇街级公共开放空间:梦里水乡74-77
  • 4.3.1 建设概况74-75
  • 4.3.2 周边特征75
  • 4.3.3 用地与布局75-76
  • 4.3.4 场地设计模式76-77
  • 4.4 社区级/村级公共开放空间:叠南水乡与拱北公园77-81
  • 4.4.1 建设概况77-78
  • 4.4.2 周边特征78-80
  • 4.4.3 用地与布局80-81
  • 4.4.4 场地设计模式81
  • 4.5 对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设计的启示81-83
  • 4.5.1 总体布局81
  • 4.5.2 与城市周边协调81-82
  • 4.5.3 用地构成与功能分区82
  • 4.5.4 交通系统82
  • 4.5.5 典型场地设计模式82-83
  • 第五章 佛山市南海区公共开放空间人群使用与需求特征83-100
  • 5.1 问卷设计及发放83-84
  • 5.2 区域级公共开放空间:千灯湖公园84-89
  • 5.2.1 人群活动84-87
  • 5.2.2 场地使用评价87-89
  • 5.2.3 设施和管理需求89
  • 5.3 区级公共开放空间:映月湖公园89-92
  • 5.3.1 人群活动89-91
  • 5.3.2 场地使用评价91-92
  • 5.3.3 设施和管理需求92
  • 5.4 镇街级公共开放空间:梦里水乡92-96
  • 5.4.1 人群活动92-95
  • 5.4.2 场地使用评价95
  • 5.4.3 设施和管理95-96
  • 5.5 社区级/村级公共开放空间:叠南水乡与拱北公园96-98
  • 5.5.1 叠南水乡人群活动与使用评价96-97
  • 5.5.2 拱北公园人群活动与使用评价97-98
  • 5.6 公共开放空间的社会需求特征小结98-100
  • 5.6.1 外来人口对公共开放空间依赖度高98
  • 5.6.2 功能多元、形式丰富的空间更有活力98
  • 5.6.3 运动健身类需求大98
  • 5.6.4 人们偏爱可交流、有地方感的空间98-100
  • 第六章 新型城镇化下公共开放空间营建与规划设计模式100-113
  • 6.1 营建模式100-102
  • 6.1.1 新城开发模式100-101
  • 6.1.2 镇街提升模式101
  • 6.1.3 镇街转型模式101
  • 6.1.4 社区营造模式101-102
  • 6.2 规划原则和目标102-103
  • 6.2.1 公平和开放102
  • 6.2.2 复合和多元102
  • 6.2.3 便捷和安全102
  • 6.2.4 舒适和参与102-103
  • 6.3 与城市空间协调指引103-104
  • 6.3.1 与城市结构的关系103
  • 6.3.2 廊道与轴线103
  • 6.3.3 界面与边界103-104
  • 6.4 场地设计模式104-113
  • 6.4.1 入口区设计模式104-105
  • 6.4.2 边界区设计模式105-106
  • 6.4.3 广场区设计模式106-107
  • 6.4.4 活动区设计模式107-109
  • 6.4.5 休息区设计模式109
  • 6.4.6 草坪区设计模式109-110
  • 6.4.7 驳岸区设计模式110-113
  • 结语与展望113-115
  • 1 研究结论113-114
  • 2 研究展望114-115
  • 参考文献115-12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121-124
  • 致谢124-125
  • 附录1 场地调查记录表125-127
  • 附录2 调查问卷(Ⅰ) (含社会单元图谱分析)127-130
  • 附录3 调查问卷(Ⅱ)130-13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唯为;金云峰;;城市休闲空间发展理念下公园绿地设计方法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6年01期

2 彭荣胜;;新型城镇化视域下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检讨[J];求实;2015年09期

3 袁甲;沈非;黄薇薇;付文凤;;改革开放以来芜湖市城市空间扩展及驱动力分析[J];人文地理;2015年03期

4 王发曾;邱磊;;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认知研究——以连云港市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5年05期

5 简新华;;新型城镇化与旧型城市化之比较[J];管理学刊;2014年06期

6 彭文静;姚顺波;冯颖;;基于TCIA与CVM的游憩资源价值评估——以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经济地理;2014年09期

7 王懿;;探索园林景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J];中国园艺文摘;2014年08期

8 谢晓玲;李晓伟;;基于“点、线”体系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景观设计[J];生态经济;2014年03期

9 张占仓;;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困惑与创新方向[J];管理学刊;2014年01期

10 马长青;;论我国城市化演化与新型城市化模式[J];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宫恩田;;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番禺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本文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下南海公共开放空间特征调查及规划建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92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292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b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