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边坡震后稳定性评价方法
发布时间:2021-08-01 22:29
地震(主震)作用下会诱发同震滑坡,同时大量边坡的内部会因此受到损伤而处于不稳定状态,在余震或震后降雨作用下产生失稳滑动。与同震滑坡相比,震后失稳型滑坡同样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但相关的研究较少得到开展。因此,边坡的震后稳定性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由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s6.6主震震损,强余震触发的维新乡堡子村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考察、无人机测绘、高密度电法勘探、地脉动测试、室内动-静三轴试验以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得到滑坡形态特点及卓越频率特征、土体受到烈度为VII、VIII、IX、X的岷县主震波作用后的抗剪强度参数变化规律、边坡受到主震单独作用或主震余震序列作用或震后降雨作用时的动力响应规律。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基于刚体极限平衡原理给出了黄土边坡在主震余震序列作用、震后降雨作用下以及主震后余震与降雨交互作用下的稳定性评价方法。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通过无人机测绘、高密度电法勘测,得到了堡子村滑坡的形态特征。堡子村滑坡为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滑坡体总体积约为53.1万m3,属于中等滑坡。在该滑坡壁上有一近期由震后降雨所引发的小型滑坡。地脉动测试...
【文章来源】: 陈金昌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黄土高原地区地震震中分布(王兰民,2019)
研究技术路线图
黄土边坡震后稳定性评价方法10图2.1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烈度图(王兰民,2013)截止到7月23日8:00,甘肃省岷县漳县地区共发生余震558次,其中M3.0~3.9级地震6次,M5.0~5.9级地震1次,如图2.2。最大余震为7月22日9时12分发生在岷县漳县的5.6级地震,余震序列精定位分布如图2.2所示。图2.2岷县漳县6.6级余震序列精定位分布图(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震波振幅对黄土-泥岩边坡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J]. 张泽林,吴树仁,王涛,唐辉明,梁昌玉. 岩土力学. 2018(07)
[2]强余震对主震受损重力坝非线性动态响应的影响[J]. 王高辉,卢文波,严鹏,陈明. 水利学报. 2017(06)
[3]地震作用下黄土–泥岩边坡动力响应及破坏特征离心机振动台试验研究[J]. 张泽林,吴树仁,王涛,唐辉明,梁昌玉,辛鹏.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09)
[4]基于连续-离散耦合的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J]. 严琼,吴顺川,周喻,张铎,宋伟超. 岩土力学. 2015(S2)
[5]岩质高陡边坡动力响应及失稳机制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 王斌,车爱兰,葛修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5(07)
[6]地震作用下裂隙对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J]. 平曈其,罗先启,郑安兴. 岩土力学. 2015(02)
[7]Post-earthquake Rainfall-triggered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in the Lushan Area[J]. YANG Zhi-hua,LAN Heng-xing,LIU Hong-jiang,LI Lang-ping,WU Yu-ming,MENG Yun-shan,XU Li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5(01)
[8]岩质边坡动力放大系数及近似计算方法的研究[J]. 范刚,李勇,张明,姚书灵,张建经.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4(04)
[9]基于QUAKE/W的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分析[J]. 陈宇,陈剑平,肖广平,周鑫,徐新川.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4(06)
[10]基于离散–连续耦合的尾矿坝边坡破坏机理分析[J]. 张铎,刘洋,吴顺川,汪成林. 岩土工程学报. 2014(08)
博士论文
[1]堆积层斜坡的地震诱导行为研究[D]. 张华.西南交通大学 2011
[2]强震作用下黄土边坡的动力响应机理和动力稳定性研究[D]. 邓龙胜.长安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顺倾断裂带黄土—泥岩边坡地震动力响应机制研究[D]. 苏晓亮.长安大学 2018
[2]反倾断裂带黄土—泥岩边坡地震动力响应研究[D]. 余腾飞.长安大学 2018
[3]基于颗粒离散元方法的边坡动力相应规律研究[D]. 刘一飞.西南交通大学 2016
[4]考虑桩—岩相互作用的红层泥岩桩基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D]. 徐亚辉.西南石油大学 2016
[5]2013年甘肃省岷县地震滑坡空间分布规律及几何特征分析[D]. 田颖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6]地震与降雨作用下黄土滑坡形成机理分析[D]. 文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7]地震和降雨耦合作用下黄土边坡失稳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D]. 蒲小武.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2016
[8]基于数值模拟方法的黄土边坡稳定性研究[D]. 吴玺.长安大学 2015
[9]灌溉诱发型黄土滑坡离心模型实验和数值分析[D]. 宋登艳.长安大学 2014
[10]岩质边坡动力放大系数及近似计算方法的研究[D]. 李勇.西南交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316357
【文章来源】: 陈金昌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黄土高原地区地震震中分布(王兰民,2019)
研究技术路线图
黄土边坡震后稳定性评价方法10图2.1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烈度图(王兰民,2013)截止到7月23日8:00,甘肃省岷县漳县地区共发生余震558次,其中M3.0~3.9级地震6次,M5.0~5.9级地震1次,如图2.2。最大余震为7月22日9时12分发生在岷县漳县的5.6级地震,余震序列精定位分布如图2.2所示。图2.2岷县漳县6.6级余震序列精定位分布图(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震波振幅对黄土-泥岩边坡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J]. 张泽林,吴树仁,王涛,唐辉明,梁昌玉. 岩土力学. 2018(07)
[2]强余震对主震受损重力坝非线性动态响应的影响[J]. 王高辉,卢文波,严鹏,陈明. 水利学报. 2017(06)
[3]地震作用下黄土–泥岩边坡动力响应及破坏特征离心机振动台试验研究[J]. 张泽林,吴树仁,王涛,唐辉明,梁昌玉,辛鹏.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09)
[4]基于连续-离散耦合的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J]. 严琼,吴顺川,周喻,张铎,宋伟超. 岩土力学. 2015(S2)
[5]岩质高陡边坡动力响应及失稳机制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 王斌,车爱兰,葛修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5(07)
[6]地震作用下裂隙对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J]. 平曈其,罗先启,郑安兴. 岩土力学. 2015(02)
[7]Post-earthquake Rainfall-triggered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in the Lushan Area[J]. YANG Zhi-hua,LAN Heng-xing,LIU Hong-jiang,LI Lang-ping,WU Yu-ming,MENG Yun-shan,XU Li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5(01)
[8]岩质边坡动力放大系数及近似计算方法的研究[J]. 范刚,李勇,张明,姚书灵,张建经.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4(04)
[9]基于QUAKE/W的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分析[J]. 陈宇,陈剑平,肖广平,周鑫,徐新川.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4(06)
[10]基于离散–连续耦合的尾矿坝边坡破坏机理分析[J]. 张铎,刘洋,吴顺川,汪成林. 岩土工程学报. 2014(08)
博士论文
[1]堆积层斜坡的地震诱导行为研究[D]. 张华.西南交通大学 2011
[2]强震作用下黄土边坡的动力响应机理和动力稳定性研究[D]. 邓龙胜.长安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顺倾断裂带黄土—泥岩边坡地震动力响应机制研究[D]. 苏晓亮.长安大学 2018
[2]反倾断裂带黄土—泥岩边坡地震动力响应研究[D]. 余腾飞.长安大学 2018
[3]基于颗粒离散元方法的边坡动力相应规律研究[D]. 刘一飞.西南交通大学 2016
[4]考虑桩—岩相互作用的红层泥岩桩基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D]. 徐亚辉.西南石油大学 2016
[5]2013年甘肃省岷县地震滑坡空间分布规律及几何特征分析[D]. 田颖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6]地震与降雨作用下黄土滑坡形成机理分析[D]. 文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7]地震和降雨耦合作用下黄土边坡失稳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D]. 蒲小武.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2016
[8]基于数值模拟方法的黄土边坡稳定性研究[D]. 吴玺.长安大学 2015
[9]灌溉诱发型黄土滑坡离心模型实验和数值分析[D]. 宋登艳.长安大学 2014
[10]岩质边坡动力放大系数及近似计算方法的研究[D]. 李勇.西南交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316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316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