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凝汽机组余热余压梯次利用耦合供热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9 06:02
  为使抽汽供热系统中的余压余热实现利用最大化,以大型燃煤凝汽机组耦合供热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Ebsilon软件对耦合系统构建热力学模型,并进行了多变量耦合下的系统运行参数寻优。通过探讨热泵系统内部依变关系和约束条件,寻求适应不同供热负荷条件下热泵系统制热能效比(COP)最大化目标,并最终绘制了系统不同电、热负荷下的运行策略区域。结果表明:设定约束下供热功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378.93和225.94 MW;热负荷低于317.576 MW时供热系统应选择背压机组功率最大原则运行,热负荷高于317.576 MW时供热系统应选择热泵功率最大原则运行;在分段运行区域内热电负荷应根据所处区域选择不同的运行策略。 

【文章来源】:热能动力工程. 2020,35(09)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凝汽机组余热余压梯次利用耦合供热系统研究


直接抽汽供暖系统示意图

模型图,热泵,模型图


通过Ebsilon软件对热泵系统数学模型构建相应的热力模型,其模拟图如图2所示。在建模过程中,溶液侧选择溴化锂溶液,工质侧选择水蒸气,针对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选择相应的模块[11-12]。模块中需要输入余热水进出口温度、热网水进出口温度、吸收器压力、发生器压力、发生器温度、溴化锂浓溶液喷淋温度、溶液换热器热回收效率、循环工质流量以及各换热面积乘系数等参数[13]。2.3 凝汽机组及背压机组模型

模型图,热力系统,余热,机组


根据余热回收耦合背压机组供暖系统各组件换热特点,构建了热力系统仿真模型,如图3所示。其中,凝汽机组模型通过不同抽汽参数下的实际运行参数对内部参数进一步修正,构建背压机组模型,如图4所示,输入以进汽量为变量的定熵效率函数,并通过进汽参数进一步修正,最后获得准确可靠的背压机组变工况运行模型。图5为凝汽机组和背压机组模型验证,误差小于1%。图4 背压机组热力学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耦合吸收式热泵机组变工况分析[J]. 郭中旭,戈志华,赵世飞,杨志平.  热能动力工程. 2018(02)
[2]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模拟研究[J]. 彭烁,周贤,王保民.  动力工程学报. 2017(04)
[3]燃煤热电厂串并联耦合吸收式热泵供热系统研究[J]. 刘媛媛,隋军,刘浩.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6(22)
[4]增设无再热汽轮机热电联产系统节能研究[J]. 赵世飞,戈志华,陈浩,孙诗梦,杨勇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6(23)
[5]电厂凝汽器水室分隔余热回收技术探讨[J]. 汪国山.  动力工程学报. 2016(04)
[6]中国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研究[J]. 白建华,辛颂旭,刘俊,郑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5(14)
[7]燃气热电联产系统余热挖潜方式研究[J]. 赵玺灵,付林,李锋,王潇.  热能动力工程. 2014(04)
[8]300MW热电联产供热系统分析与能耗计算[J]. 李沛峰,杨勇平,戈志华,杨志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2(23)



本文编号:33700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3700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0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