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町村聚落演变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08 22:31
伴随快速城市化的乡村聚落的衰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为了缓解这种现状,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那么,在乡村振兴中如何看待村庄的衰减?如何合理布局村庄和促进乡村振兴呢?日本作为一个城市化高度发达的国家,经历了乡村衰落和町村合并,该历程可能对中国有所启示。分析日本过去近100年不同等级町(镇)村数量变化、人口数量变化、空间分布与变化特征,以及町村聚落变化的影响因素;然后从4个方面探讨日本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1)町村规模越大,在时序上衰落(数量减少)越滞后,但2000年以后(城市化后期阶段)不同规模等级的町村都在减少; 2) 1980—2015年町村数量减少率由东北向西南递增。其中,减少率最高的区域为濑户内海两侧地区,均高于80%; 3) 1980—2015年町村人口增长的主要区域分布在都市地区(东京都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大阪都市圈),且离都市圈越近人口增长率越高; 4)城市化快速发展、町村合并及选择性的乡村振兴是导致町村变化的3大原因。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20,37(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1920—2015年日本不同等级町村聚落人口的变化
1980年拥有町村数量较多的县级行政单元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和北海道(图2(a))。其中,北海道地区町村数量高于100个。在1980—2015年,从东北向西南,町村数量的下降幅度逐渐增加(图2(b))。其中,町村数量下降幅度最小的区域是北海道,减少率低于30%。而下降幅度最大的区域包括:一是濑户内海沿岸两侧,如冈山县、广岛县、山口县等,减少率均超过80%;二是中部地区,除长野县,町村数量减少率均高于70%。1.4 町村人口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
2)从町村人口的变化幅度(图3 (b))看,1980—2105年町村人口增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都市圈(即东京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和大阪都市圈)周围,如东京都、名古屋、大阪,其町村人口数量增长率均大于10%。相反,除富冈县外,其他地区距都市圈越远,町村人口下降越快。其中,东京都市圈以东地区的大多数的町村人口减少率低于20%。2 町村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村域人口空心化分异机制及重构策略[J]. 郑殿元,文琦,王银,米欢. 经济地理. 2019(02)
[2]乡村人口收缩背景下经济发达地区村庄用地演变: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 田秀琴,高金龙,陈雯,陈江龙.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18(05)
[3]中国乡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重构策略[J]. 王永生,刘彦随.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5)
[4]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刘彦随. 地理学报. 2018(04)
[5]从市町村结构变化看日本的农村城市化[J]. 焦必方. 上海农村经济. 2017(04)
[6]日本农村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基于日本市町村结构变化的研究与分析[J]. 焦必方.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7]面向空心村综合整治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探析[J]. 赵明月,王仰麟,胡智超,宋治清. 地理科学进展. 2016(10)
[8]黄土高原地区宁夏西吉县乡村聚落空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孙贵艳,王传胜,肖磊,刘毅.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15(05)
[9]城镇化背景下“空心村”现象背后的农村基础教育研究[J]. 杨曼,刘风豹. 教学研究. 2015(03)
[10]当代日本市町村合并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J]. 乔海彬,罗家祥. 中国农村研究. 2014(02)
硕士论文
[1]民族地区“空壳小学”问题研究[D]. 马成斌.西北民族大学 2017
[2]论日本的市町村合并[D]. 江芯.湖南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25090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20,37(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1920—2015年日本不同等级町村聚落人口的变化
1980年拥有町村数量较多的县级行政单元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和北海道(图2(a))。其中,北海道地区町村数量高于100个。在1980—2015年,从东北向西南,町村数量的下降幅度逐渐增加(图2(b))。其中,町村数量下降幅度最小的区域是北海道,减少率低于30%。而下降幅度最大的区域包括:一是濑户内海沿岸两侧,如冈山县、广岛县、山口县等,减少率均超过80%;二是中部地区,除长野县,町村数量减少率均高于70%。1.4 町村人口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
2)从町村人口的变化幅度(图3 (b))看,1980—2105年町村人口增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都市圈(即东京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和大阪都市圈)周围,如东京都、名古屋、大阪,其町村人口数量增长率均大于10%。相反,除富冈县外,其他地区距都市圈越远,町村人口下降越快。其中,东京都市圈以东地区的大多数的町村人口减少率低于20%。2 町村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村域人口空心化分异机制及重构策略[J]. 郑殿元,文琦,王银,米欢. 经济地理. 2019(02)
[2]乡村人口收缩背景下经济发达地区村庄用地演变: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 田秀琴,高金龙,陈雯,陈江龙.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18(05)
[3]中国乡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重构策略[J]. 王永生,刘彦随.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5)
[4]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刘彦随. 地理学报. 2018(04)
[5]从市町村结构变化看日本的农村城市化[J]. 焦必方. 上海农村经济. 2017(04)
[6]日本农村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基于日本市町村结构变化的研究与分析[J]. 焦必方.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7]面向空心村综合整治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探析[J]. 赵明月,王仰麟,胡智超,宋治清. 地理科学进展. 2016(10)
[8]黄土高原地区宁夏西吉县乡村聚落空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孙贵艳,王传胜,肖磊,刘毅.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15(05)
[9]城镇化背景下“空心村”现象背后的农村基础教育研究[J]. 杨曼,刘风豹. 教学研究. 2015(03)
[10]当代日本市町村合并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J]. 乔海彬,罗家祥. 中国农村研究. 2014(02)
硕士论文
[1]民族地区“空壳小学”问题研究[D]. 马成斌.西北民族大学 2017
[2]论日本的市町村合并[D]. 江芯.湖南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250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425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