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济南市济阳区大寺河滨河绿地设计

发布时间:2021-11-23 07:27
  城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也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其中以城市水环境问题尤为严重。近年来,针对城市河道的研究一直是风景园林学科的一大主题,主体也基本集中于对河流生态的恢复,其中以低影响开发理念最为重要,影响最为广泛。国内在2012年提出海绵城市理论,低影响开发措施成为主要实施方向,其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将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的循环统筹考虑,提倡城市与自然的互融共生,成为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主要手段。国家及各省市相继出台了相关法律文件,进行了广泛的实践活动,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合理化程度还并不理想。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优秀案例策略的分析和对低影响开发理论的研究,探讨在城市滨河绿地空间中使用低影响开发理论进行指导设计的优势和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出合理化的景观建设策略和流程,以济南市济阳区大寺河滨河绿地设计为例进行在低影响开发理念下的景观实践,建设具有生态环境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多维一体的河流景观带,并通过SWMM模型运算验证设计方法的合理性,进一步探索低影响开发理念对实践的科学化指导,也为今后城市滨河绿... 

【文章来源】: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12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济南市济阳区大寺河滨河绿地设计


宁波生态走廊项目总体平面图

生态状况


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3.1.2设计策略(1)改变河道形态,生态净化水体设计团队对原有的渠化设计进行了自然化的翻新,对河面进行拓宽,对河道进行挖深,大大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同时,通过多种水体形式的组合和蜿蜒河道形式的建立对原始的生态结构进行还原,通过与水生态专家的合作、驳岸的改造、水生植物的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的运用等,使整个河道建立了完善的自我水净化系统,同时也形成了更为丰富多变的水体边界和景观形式。结果使得使原始河道的Ⅴ类水体净化为Ⅲ类水体(如图3.2)。(2)地形与LID的结合场地中由于周边开发区的开挖与填埋,整个生态走廊形成了复杂的地形变化,设计团队对该现状进行合理运用,通过合理化的分级,形成了起伏多变的场地地形,包括山丘山谷等分区。这些形成的地形与LID设计相互结合,规划着场地内的径流流向,组织着LID设施之间的串联,这一措施既能减少土方量也使LID设施的规划布局更加合理。高差与LID设施的结合不但有效的保持了场地水文,还为整个场地净化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动能和介质,依靠高差形成了沉积、曝气等净水措施,依靠LID设施的生物清洁能力形成了连续的生物净化体系。(3)发挥乡土植物的生态潜力在植物种植上,设计团队在整体上采用乡土植物,根据功能的不同和所处边界不同又详细设计了不同的植物搭配组合。第一,通过植物的种植搭配结合河道水体的净化流线和LID设施,根据功能不同进行不同搭配,净化水体的同时,调节场地的微气候。第二,创造复杂多样的自然组合形式,一部分为生物的栖息繁衍创造条件,一部分为游客提供生态游览,力求把人的影响降低。第三,根据与水体边界的高差的不同形成的丰富图3.2改造前后生态状况对比

平面图,红树林,三亚,公园


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83.2.2设计策略(1)台地与生态廊道的建设原来场地存在的高差和拆除的墙体废料被合理的利用,通过在不同层级区域的填挖方形成多个水位高差为水体的净化提供势能,与LID设施结合,截留并净化从南侧而来的城市地表径流,使场地各阶段的LID设施形成完整体系,保证了LID设施的预期运行。生态廊道与不同层级的台地结合形成游览路线,其间搭配场地与构筑物,整体的游线体验与场地高差完美结合,使市民能在游憩过程中体会到净化过程的同时也创造出丰富的自然生态风光供市民感受,唤醒市民的生态意识。台地的建设连接了城市与河道,为市民的亲水行为提供了可能,重新缝合了原本市民生活与河道的割裂关系,为市民更加健康生态的生活习惯的建立提供了条件。(2)指状的河流岸线在场地的下层区域,设计团队把海潮引入公园,形成指状相扣的河岸形式。这样的状态使岸线的长度增加了6倍,产生更大边界效应的同时形成了更多的生物生存栖息空间,不但缓解了潮水冲刷对场地生境的影响还充分利用了海水的潮汐能,带给公园动态水环境(如图3.4),为水体的净化提供了动能。红树林恢复的三方面不利因素通过这一方式得到了完美的解决。根据项目建成之后三年的现状显示,指状岸线的设计预期目标早已实现,红树林生境得到了完善的恢复,场地内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得到了提高,建设前几乎没有的鸟类和鱼群在三年后都回归到了场地。岸线创造出的层次丰富且生态的景观也吸引了大量市民,而市民的参与并未对自然生境产生破坏性影响,生态与人居在其图3.3三亚红树林生态公园平面图


本文编号:35134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5134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a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