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基于公共安全的开放社区环境规划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30 21:37
  在街区制背景下,城市开放社区是现代生活方式的空间载体,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开放社区的公共安全面临着很多问题。目前的关键是需要去不断的提高城市开放社区的质量、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如何使城市开放社区在满足居民居住环境、生活品质的基础上,保障社区及城市的公共安全,使开放社区与城市生态协同发展,是当前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公共安全视角对开放社区的外环境设计策略研究,对开放社区外环境的合理规划、保证社区的公共安全及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以开放社区的环境为研究对象,从公共安全视角对开放社区的外环境进行设计策略研究。通过对城市及各类社区的调查分析,总结归纳开放社区公共安全的现状以及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从与城市公共安全相关的社会安全事件、事故灾害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及自然灾害等四个角度展开研究,运用可防卫空间理论、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综合紧急事态管理理论、环境行为学、心理学、灾害学等多学科相关理论,对影响开放社区外环境公共安全的各要素进行规划策略研究,提出保障公共安全的开放社区外环境的规划设计策略。该研究从公共安全的角度提出对开放社区外环境的设计策略,为开... 

【文章来源】:河北工程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13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公共安全的开放社区环境规划策略研究


综合性CPTED基本策略示意图防策计

示意图,环境灾害,环境污染,状态


濒临死亡、沙尘暴、冰雹、热岛效应、海平面上升、全球沙漠面积增大、空气污染、水资源匮乏、土壤放射性严重等一系列的生态灾害与人类的不正确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将会直接导致生态失衡甚至人类灭亡。按照环境灾害学的观点,人类、社会环境、光、自然环境构成环境灾害系统。通常情况下,这一系统处于相对稳定、彼此友好正常运转的状态。但在特定条件下,系统中的某个要素发生变化将导致整个系统产生异常,一旦达到或超过一定限度,系统功能失调,则易引发环境灾害。其中人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发生环境灾害的主要诱因(图2-2)。人类活动对环境长期有规律的扰动会导致环境异常,致使环境内能量与物质的积累超过环境自我净化及维持能力,环境系统丧失稳定性,体制内结构功能遭到破坏,最终引发环境灾害,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因此,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至可接受的限度之内,保护和促进环境正常的运动过程和自我调节作用,能够避免环境灾害的发生。图2-2环境污染状态向环境灾害演变示意图Fig.2-2SchematicDiagramoftheEvolutionofEnvironmentalHazardstotheEnvironment图片来源:张丽萍.张妙仙环境灾害学[M].

示意图,邻里,单位,示意图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5社区发展历程2.5.1不同时期社区发展的特点2.5.1.1社区建设理论的演变(一)“邻里单位”理论“邻里单位”(neighborhood)的概念由佩里在1927年提出(如图2-3)。该理论提出,采用尽端路的道路形式并能够合理的解决人车之间的矛盾,从而保障居民日常生活环境的的安全和安静;邻里单位的形式是把小学和其他社区的配套服务设施结合,并确保儿童从家到学校的间隔小于等于800米,且不穿越邻里,其占地面积约为65ha。从理论上讲,居住区作为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应保持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因汽车工业快速发展而导致的交通拥堵对人们的影响,在“邻里单位”概念的提出后,这一问题得到较好的改善。20世纪40年代,我国社区规划建设正式引进了“邻里单位”的规划概念[32]。在随后的大规模示范小区建设实践中获得不错的反响,并陆续成长完善。(二)苏联扩大街坊理论在苏联,将居住小区作为组成居住的基本单元,并在1958年颁布的《城市规划修建规范》中,对居住小区的居住密度、居住形式、大小以及小区周围的公共服务设施做了相关的规定。随后在居住小区规模上便出现了扩大小区的组织形式,即“扩大街坊规划原则”[33](如图2-4)。我国正式开始针对居住小区进行系统的实践学习是在50年代后期,在苏联该理论的影响下,我国进行的居住小区规划的原则时不明确划分区域,而是将城市干道间图2-3邻里单位示意图Fig.2-3Neighborhoodunitschematicdiagram图片来源:迈克尔·索·斯沃斯,伊万·本·约瑟夫著,街道与城镇的形成图2-4苏联大街坊模式Fig.2-4Sovietneighborhoodmodel图片来源:资料改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规划提高城市免疫力——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事件笔谈会[J]. 段进,杨保军,周岚,张京祥,叶斌,罗海明,刘奇志,柴彦威,张文佳,叶裕民,李志刚,肖扬,陈宏胜,王承慧,武廷海,王兰,周素红,龙瀛,张松,段德罡,钱睿,周文竹,张帆,石邢,郑德高,杨涛,冷红,周江评,汪芳,曹康,张国华,杨宇振.  城市规划. 2020(02)
[2]城市高层住区居民选择的避难场所空间特征研究[J]. 张小勇,戴慎志.  上海城市规划. 2018(02)
[3]社区开放度提升的五种设计策略[J]. 艾侠,韩珊珊.  城市建筑. 2016(22)
[4]从居住“小区”到居住“社区”——浅议社区营造中指导性设计的应用和意义[J]. 王树萱,杜辰蛟.  福建建筑. 2016(07)
[5]紧凑度与多样性(2.0版)——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J]. 仇保兴.  城市发展研究. 2012(11)
[6]鲍赞巴克的设计理念与作品研究[J]. 胡珊,李军,杜安迪.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7]基于公共安全的城市设计——安全城市设计刍议[J]. 蔡凯臻,王建国.  建筑学报. 2008(05)
[8]犯罪空间分布与环境特征——以上海市为例[J]. 毛媛媛,戴慎志.  城市规划学刊. 2006(03)

博士论文
[1]城市“易犯罪”空间研究[D]. 马瑞.清华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高建筑、人口密度老旧住区的公共安全改造设计研究[D]. 房磊.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9
[2]街区制理念下的开放社区设计策略研究[D]. 姚佳丰.河北工程大学 2018
[3]长沙老旧居住小区建筑外环境防卫安全改造策略研究[D]. 陆薇.湖南大学 2018
[4]古民居易地搬迁集中展陈再利用规划设计初探[D]. 吴晖.东南大学 2016
[5]商业建筑外环境防卫安全设计研究[D]. 王慧琳.吉林建筑大学 2014
[6]城市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体系规划研究[D]. 丁琳.南京大学 2014
[7]住区宅间空间尺度感设计研究[D]. 李文婷.长安大学 2009
[8]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研究[D]. 万旦斐.同济大学 2008
[9]西安市住区宅间交往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 王颖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10]城市居住区室外照明规划设计研究[D]. 戎海燕.天津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590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5590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a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