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5 10:40
如今,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剧的时代环境下,全球各地的文化生态都受到了一定影响。通道是以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位于中国侗族高度集中的三省坡地区核心地段,保留有独特的侗文化。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其侗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侗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建筑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都在时代的巨变中发生了改变,传统侗文化面临被外来文化同化的严峻形势;许多物质文化遗产受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而遭到破坏,没有的得到很好地保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断代的危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生态也受到一定的破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的首创概念,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查、访谈等形式对通道文化生态环境展开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道文化生态环境调研分析,总结文化生态特点,提出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相关规划、缺少新生代传承人等,文化表现形式的改变主要是传统生计方式及习俗的改变等方面。在借鉴国内外文化生态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建设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对...
【文章来源】: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2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及技术方案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归纳法
3.1.2 田野调查法
3.1.3 比较分析法
3.1.4 系统分析法
3.2 可行性分析
3.3 技术方案
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4.1 本文创新点
4.2. 本文的不足
第二章、国内外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
1 生态、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区概念
1.1 生态
1.2 文化生态保护
1.3 文化生态保护区
2 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
2.1 文化生态理论来源
2.2 文化生态理论的发展
2.3 我国文化生态理论探索
2.4 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研究
2.5 文化生态保护区特点
2.5.1 保护范围
2.5.2 保护内容
2.5.3 文化特点
2.5.4 保护形式
3 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实践
3.1 国外生态博物馆的建立
3.2 我国生态博物馆实践
3.3 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践
4 国内外文化生态保护案例分析
4.1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
4.1.1 文化特点
4.1.2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方法
4.1.3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现状及启示
4.2 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
4.2.1 文化资源
4.2.2 建设特点
4.2.3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现状——以凤凰古城为例
4.3 美国印第安人文化保护案例
4.3.1 相关政策
4.3.2 功能分区
4.3.3 借鉴点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通道侗族自治县与通道侗族文化生态概况
1 通道侗族自治县概况
1.1 历史沿革
1.2 自然地理环境
1.2.1 地理条件
1.2.2 气候特点
1.2.3 资源条件
1.2.4 自然生态
1.3 民族构成及分布
1.4 社会经济
2 通道侗文化资源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
2.1.1 侗族芦笙
2.1.2 侗锦织造技艺
2.1.3 侗戏
2.1.4 侗族大歌
2.1.5 侗款
2.2 物质文化遗产
2.2.1 侗寨
2.2.2 鼓楼
2.2.3 风雨桥
2.2.4 寨门
2.2.5 戏台
2.2.6 凉亭
2.2.7 萨岁坛
3 通道侗族民俗风情
3.1 宗教信仰
3.1.1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3.1.2 敬畏水
3.1.3 敬畏树木
3.1.4 敬畏动物
3.1.5 萨崇拜
3.2 传统节日文化
3.2.1 侗年
3.2.2 吃新节
3.2.3 大雾梁歌节
3.2.4 斗牛节
3.2.5 油茶节
4 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成果
4.1 建立文化保护相关机构
4.2 成立相关侗文化的保护基地
4.3 开展相关的民俗文化活动
4.4 侗文化挖掘整理
4.5 完成文化遗产普查及确定传承人
4.5.1 非物质文化遗产
4.5.2 物质文化遗产
4.6 部分生态环境得以修复
5 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
5.1 缺乏文化生态保护相关规划
5.2 侗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空间失衡
5.3 缺乏新生代文化传承人
5.4 基层保护机构薄弱
5.5 民族认同感减弱
5.5.1 传统生计方式的改变
5.5.2 建筑文化的改变
5.5.3 服饰文化的改变
5.5.4 其它变化
5.6 生态环境的改变
6 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6.1 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必要性
6.1.1 优秀侗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需求
6.1.2 侗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手段
6.2 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意义
6.2.1 促进打造特色通道
6.2.2 促进文化遗产、自然生态的保护
6.2.3 促进通道的经济发展
6.2.4 促进民众素养提高
7 本章小结
第四章、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探索
1 文化生态保护区三级保护体系
1.1 自然保护区理论引入
1.1.1 自然保护区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关系
1.1.2 自然保护区空间结构模式
1.2 文化生态保护区三级体系构想
1.2.1 文化保护核心区
1.2.2 文化保护缓冲区
1.2.3 文化开发过渡区
2 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主要内容
2.1 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定位
2.2 规划范围
2.3 保护内容
2.4 建设原则
2.5 建设依据
2.6 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三级保护体系
2.6.1 分区依据
2.6.2 通道文化生态保护区三级保护区域划分
3 基于生态完整性的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3.1 文化生态系统完整性
3.1.1 文化生态系统完整性内涵
3.1.2 通道文化生态完整性结构
3.2 通道文化生态完整性评价
3.3 基于文化生态完整性的通道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原则
3.3.1 整体协调原则
3.3.2 多样性原则
3.3.3 因地制宜原则
3.3.4 重点把握原则
4 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三级保护策略
4.1 原生态侗文化保护核心区
4.1.1 文化生态完整性分析
4.1.2 保护建议
4.2 侗文化保护缓冲区
4.2.1 文化生态完整性分析
4.2.2 保护建议
4.2.3 芋头侗寨民俗旅游村规划案例
4.3 侗文化开发过渡区
4.3.1 文化生态完整性分析
4.3.2 保护建议
4.4 整体性保护建议
4.4.1 遵循保护脉络
4.4.2 三区协调发展
4.4.3 建立文化生态补偿机制
4.4.4 加强学校教育
4.4.5 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4.4.6 注重生态保护
4.4.7 向全县范围推进侗文化保护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 推进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政府行为
1.1 坚持政府主导的建设行为
1.2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与政策法规
1.3 保障资金投入
1.4 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研究
1.5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 科学处理人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关系
2.1 做到以人为本
2.2 寻求人、文化、自然的和谐统一
3 创新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方法
3.1 结合市场保护文化遗产
3.2 利用新媒体广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
3.3 利用科技力量保护文化遗产
4 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4.1 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生态保护
4.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文化生态保护
5 本章小结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基础与规划特征[J]. 周建明,所萌,岳凤珍. 城市规划. 2014(S2)
[2]海运角度看“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舟山港[J]. 李伟,艾万政.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4(04)
[3]闽南文化在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与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J]. 杨雪燕. 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03)
[4]“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 单卓然,黄亚平. 城市规划学刊. 2013(02)
[5]整体性保护、区域性整体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J]. 赵艳喜.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6]湖南武陵山片区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 李玲,孙志国,熊晚珍,黄莉敏,王树婷. 江西农业学报. 2012(04)
[7]少数民族自治区建立“民族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研究[J]. 南文渊.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2(01)
[8]侗戏:滋润通道侗乡的甘霖[J]. 吴庆光. 民族论坛. 2011(23)
[9]关于闽南文化研究的若干思考[J]. 胡沧泽.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10]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溯源与研究述评[J]. 朱生东,赵士德.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1(03)
博士论文
[1]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 谭志国.中南民族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互动研究[D]. 唐洁.中南民族大学 2012
[2]通道县侗族传统建筑与环境的研究[D]. 罗姝.湖南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70204
【文章来源】: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2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及技术方案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归纳法
3.1.2 田野调查法
3.1.3 比较分析法
3.1.4 系统分析法
3.2 可行性分析
3.3 技术方案
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4.1 本文创新点
4.2. 本文的不足
第二章、国内外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
1 生态、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区概念
1.1 生态
1.2 文化生态保护
1.3 文化生态保护区
2 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
2.1 文化生态理论来源
2.2 文化生态理论的发展
2.3 我国文化生态理论探索
2.4 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研究
2.5 文化生态保护区特点
2.5.1 保护范围
2.5.2 保护内容
2.5.3 文化特点
2.5.4 保护形式
3 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实践
3.1 国外生态博物馆的建立
3.2 我国生态博物馆实践
3.3 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践
4 国内外文化生态保护案例分析
4.1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
4.1.1 文化特点
4.1.2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方法
4.1.3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现状及启示
4.2 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
4.2.1 文化资源
4.2.2 建设特点
4.2.3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现状——以凤凰古城为例
4.3 美国印第安人文化保护案例
4.3.1 相关政策
4.3.2 功能分区
4.3.3 借鉴点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通道侗族自治县与通道侗族文化生态概况
1 通道侗族自治县概况
1.1 历史沿革
1.2 自然地理环境
1.2.1 地理条件
1.2.2 气候特点
1.2.3 资源条件
1.2.4 自然生态
1.3 民族构成及分布
1.4 社会经济
2 通道侗文化资源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
2.1.1 侗族芦笙
2.1.2 侗锦织造技艺
2.1.3 侗戏
2.1.4 侗族大歌
2.1.5 侗款
2.2 物质文化遗产
2.2.1 侗寨
2.2.2 鼓楼
2.2.3 风雨桥
2.2.4 寨门
2.2.5 戏台
2.2.6 凉亭
2.2.7 萨岁坛
3 通道侗族民俗风情
3.1 宗教信仰
3.1.1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3.1.2 敬畏水
3.1.3 敬畏树木
3.1.4 敬畏动物
3.1.5 萨崇拜
3.2 传统节日文化
3.2.1 侗年
3.2.2 吃新节
3.2.3 大雾梁歌节
3.2.4 斗牛节
3.2.5 油茶节
4 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成果
4.1 建立文化保护相关机构
4.2 成立相关侗文化的保护基地
4.3 开展相关的民俗文化活动
4.4 侗文化挖掘整理
4.5 完成文化遗产普查及确定传承人
4.5.1 非物质文化遗产
4.5.2 物质文化遗产
4.6 部分生态环境得以修复
5 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
5.1 缺乏文化生态保护相关规划
5.2 侗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空间失衡
5.3 缺乏新生代文化传承人
5.4 基层保护机构薄弱
5.5 民族认同感减弱
5.5.1 传统生计方式的改变
5.5.2 建筑文化的改变
5.5.3 服饰文化的改变
5.5.4 其它变化
5.6 生态环境的改变
6 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6.1 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必要性
6.1.1 优秀侗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需求
6.1.2 侗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手段
6.2 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意义
6.2.1 促进打造特色通道
6.2.2 促进文化遗产、自然生态的保护
6.2.3 促进通道的经济发展
6.2.4 促进民众素养提高
7 本章小结
第四章、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探索
1 文化生态保护区三级保护体系
1.1 自然保护区理论引入
1.1.1 自然保护区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关系
1.1.2 自然保护区空间结构模式
1.2 文化生态保护区三级体系构想
1.2.1 文化保护核心区
1.2.2 文化保护缓冲区
1.2.3 文化开发过渡区
2 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主要内容
2.1 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定位
2.2 规划范围
2.3 保护内容
2.4 建设原则
2.5 建设依据
2.6 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三级保护体系
2.6.1 分区依据
2.6.2 通道文化生态保护区三级保护区域划分
3 基于生态完整性的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3.1 文化生态系统完整性
3.1.1 文化生态系统完整性内涵
3.1.2 通道文化生态完整性结构
3.2 通道文化生态完整性评价
3.3 基于文化生态完整性的通道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原则
3.3.1 整体协调原则
3.3.2 多样性原则
3.3.3 因地制宜原则
3.3.4 重点把握原则
4 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三级保护策略
4.1 原生态侗文化保护核心区
4.1.1 文化生态完整性分析
4.1.2 保护建议
4.2 侗文化保护缓冲区
4.2.1 文化生态完整性分析
4.2.2 保护建议
4.2.3 芋头侗寨民俗旅游村规划案例
4.3 侗文化开发过渡区
4.3.1 文化生态完整性分析
4.3.2 保护建议
4.4 整体性保护建议
4.4.1 遵循保护脉络
4.4.2 三区协调发展
4.4.3 建立文化生态补偿机制
4.4.4 加强学校教育
4.4.5 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4.4.6 注重生态保护
4.4.7 向全县范围推进侗文化保护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 推进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政府行为
1.1 坚持政府主导的建设行为
1.2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与政策法规
1.3 保障资金投入
1.4 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研究
1.5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 科学处理人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关系
2.1 做到以人为本
2.2 寻求人、文化、自然的和谐统一
3 创新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方法
3.1 结合市场保护文化遗产
3.2 利用新媒体广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
3.3 利用科技力量保护文化遗产
4 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4.1 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生态保护
4.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文化生态保护
5 本章小结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基础与规划特征[J]. 周建明,所萌,岳凤珍. 城市规划. 2014(S2)
[2]海运角度看“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舟山港[J]. 李伟,艾万政.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4(04)
[3]闽南文化在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与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J]. 杨雪燕. 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03)
[4]“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 单卓然,黄亚平. 城市规划学刊. 2013(02)
[5]整体性保护、区域性整体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J]. 赵艳喜.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6]湖南武陵山片区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 李玲,孙志国,熊晚珍,黄莉敏,王树婷. 江西农业学报. 2012(04)
[7]少数民族自治区建立“民族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研究[J]. 南文渊.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2(01)
[8]侗戏:滋润通道侗乡的甘霖[J]. 吴庆光. 民族论坛. 2011(23)
[9]关于闽南文化研究的若干思考[J]. 胡沧泽.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10]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溯源与研究述评[J]. 朱生东,赵士德.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1(03)
博士论文
[1]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 谭志国.中南民族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互动研究[D]. 唐洁.中南民族大学 2012
[2]通道县侗族传统建筑与环境的研究[D]. 罗姝.湖南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702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570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