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热负荷的吸收式热泵供热机组变工况性能分析
发布时间:2022-01-11 16:30
利用吸收式热泵回收循环水中的余热能够提高系统供热能力,增加发电量,提高能源利用率。以东北地区某2×350 MW供热机组为例,对1号机组进行供热系统改造,增加吸收式热泵回收循环水余热。建立热力计算模型,基于供热负荷的变化,对热泵供热系统供暖期内的变工况进行模拟。比较改造前后两种供热模式在相同热负荷下的热经济性能;发掘并对比不同供热模式的最大供热能力。结果表明:随着供热负荷的增加,热网回水温度升高,热泵性能系数COP下降。改造后的热泵供热模式热经济性能要优于传统供热模式,在相同供热负荷下,热泵供热模式的总的供热抽汽量明显低于传统抽凝供热模式;总的发电量比传统抽凝供热模式增加3%左右;发电标准煤耗比传统抽凝供热模式最大降低近3%。改造后的热泵供热模式能满足的最大供热面积比传统抽凝供热模式增大17.5%,表明对机组进行热泵改造能够有效增加机组最大供热能力。
【文章来源】:中国测试. 2020,46(1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型热电联产机组高背压供热改造全工况热经济分析[J]. 万燕,孙诗梦,戈志华,何坚忍. 电力建设. 2016(04)
[2]凝汽余热利用对大型供热机组性能的影响[J]. 李岩,付林,张淑彦. 热力发电. 2015(04)
[3]基于当量抽汽压力的大型热电联产供热模式研究[J]. 戈志华,陈玉勇,李沛峰,何坚忍,杨勇平. 动力工程学报. 2014 (07)
[4]循环水吸收式热泵供热联产机组性能分析[J]. 赵斌,杨玉华,钟晓晖,邬志红. 汽轮机技术. 2013(06)
[5]吸收式热泵在供热机组中的应用分析[J]. 李建锋,马庆中,黄海涛,尧国富. 中国电力. 2013(04)
[6]回收循环水余热的热泵供热系统热力性能分析[J]. 张学镭,陈海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3(08)
[7]电厂循环水余热利用技术综述[J]. 李岩,付林,张世钢,狄洪发,肖常磊. 建筑科学. 2010(10)
[8]节能减排与火电新技术[J]. 程钧培. 动力工程. 2009(01)
[9]基于Co-ah循环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方法[J]. 付林,江亿,张世钢.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9)
本文编号:3583097
【文章来源】:中国测试. 2020,46(1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型热电联产机组高背压供热改造全工况热经济分析[J]. 万燕,孙诗梦,戈志华,何坚忍. 电力建设. 2016(04)
[2]凝汽余热利用对大型供热机组性能的影响[J]. 李岩,付林,张淑彦. 热力发电. 2015(04)
[3]基于当量抽汽压力的大型热电联产供热模式研究[J]. 戈志华,陈玉勇,李沛峰,何坚忍,杨勇平. 动力工程学报. 2014 (07)
[4]循环水吸收式热泵供热联产机组性能分析[J]. 赵斌,杨玉华,钟晓晖,邬志红. 汽轮机技术. 2013(06)
[5]吸收式热泵在供热机组中的应用分析[J]. 李建锋,马庆中,黄海涛,尧国富. 中国电力. 2013(04)
[6]回收循环水余热的热泵供热系统热力性能分析[J]. 张学镭,陈海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3(08)
[7]电厂循环水余热利用技术综述[J]. 李岩,付林,张世钢,狄洪发,肖常磊. 建筑科学. 2010(10)
[8]节能减排与火电新技术[J]. 程钧培. 动力工程. 2009(01)
[9]基于Co-ah循环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方法[J]. 付林,江亿,张世钢.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9)
本文编号:3583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583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