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北传统民居的生态节能经验与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晋西北传统民居的生态节能经验与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经济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取得了可观的成就,通过人类的不懈努力,社会价值达到空前的体现。但与此相伴随的是,大量的自然资源被消耗和浪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生态节能建筑因此应运而生,我们将大量精力与热情投入到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对于占很大比例的传统地区却缺乏新科技实现应用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减少了对传统民居继承与发展的关注,农村建设缺乏科学地域性的规划与设计指导,这些都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且亟待解决之问题。因此,我们应当把目光重新注目到我们的文化精髓——传统民居建筑上,这是祖先在长期应对自然和社会因素等诸多复杂条件的制约下,通过逐步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建筑方法而形成的劳动结晶。传统民居没有通过现代的建筑设备来增加额外的资源能耗,而是通过平面布局、材料、构造手法等自然的调节手段来达到因地制宜和节能环保。这些宝贵的生态营建经验不仅展现其具体的构建技术,还包括抽象的传统哲学思维与朴素的生态节能理念,这是多年来民居建筑不断适应周边环境的珍贵产物和必然结果,我们应当从中汲取至今仍有利用价值的传统建筑文化、适宜的生态营建经验和低成本被动式节能策略手段,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化的生态理念和技术手段来重新应用到现代节能建筑设计之中,使传统民居的节能理念再次发挥作用,改善目前建筑能耗过高的状况。使我国民居建筑能够从真正意义上走出一条节能、环保、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晋西北传统民居作为山西传统居住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由于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荒漠化现象严重,总体较为干旱,因此晋西北地区传统民居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生态节能特性,其朴素的节能设计方法是鉴于对当地气候特点的深刻认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到细部构造、建筑材料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同时,由于晋西北地区曾是晋绥边区革命根据地,也因此赋予了它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独特地域文化。虽然客观来说,晋西北地区属于山西较为落后的区域,但也正因如此,很多原有的传统民居能够较好的保存下来,留给我们相对完整的资料去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帮助。因此,探究晋西北传统民居的生态性是对于山西民居乃至中国传统民居生态性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对当地新农村建设及未来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技术的推广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选取晋西北地区兴县部分传统民居作为案例背景,以晋西北民居传统生态经验及现代化应用的理论体系为依据,对晋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当地居民生存现状等进行了考察研究。在现状调研和前期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晋西北民居的聚落选址、空间布局、材料选取、细部构件等多方面的营建特征,并对案例进行节能计算和分析,为新民居的方案设计提供有力的参考数据,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目前相关的政策规定和行业规范,根据晋西北地区具体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情况,提出了改进的节能手段和思路建议,为本土建筑的生态应用策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通过对晋西北传统民居的生态经验与应用的研究,不仅是为了中国传统民居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的继承和延续,更是希望借此展望未来绿色再生民居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运用多元化的生态设计思路来促进传统民居的科学发展,完善生态经验对于现代应用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当代绿色建筑的节能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晋西北 传统民居 生态适应性 传承与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241.5;TU201.5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5
- 第一章 绪论15-25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15-16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15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5-16
- 1.2 相关概念论述、传统民居的生态研究概况16-21
- 1.2.1 关于传统民居的界定16-17
- 1.2.2 生态建筑理念17-18
- 1.2.3 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18-20
- 1.2.4 传统民居生态性的现代应用20-21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21-23
- 1.3.1 课题研究内容21
- 1.3.2 课题研究方法21-23
- 1.4 课题研究的思路23
- 1.5 研究框架23-24
- 1.6 本章小结24
- 参考文献24-25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25-33
- 2.1 国外研究现状和成果25-28
- 2.1.1 欧美发达国家传统民居现状25-26
- 2.1.2 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研究概况26-27
- 2.1.3 相关著作及其成果研究27-28
- 2.2 国内研究现状和成果28-31
- 2.2.1 国内相关著作及其成果研究28-29
- 2.2.2 全国相关民居会议最新动态29-30
- 2.2.3 我国建筑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研究概况30-31
- 2.3 传统民居生态性探讨的发展方向31-32
- 2.4 本章小结32
- 参考文献32-33
- 第三章 晋西北地区及传统民居概况33-51
- 3.1 晋西北地区概况33-36
- 3.1.1 晋西北地区的自然因素33-35
- 3.1.2 晋西北地区的人文历史35-36
- 3.2 晋西北传统民居概况36-49
- 3.2.1 主要形式分类及组合形式36-42
- 3.2.2 布局规律42-45
- 3.2.3 地域性特征45-46
- 3.2.4 构造特征及营造方式46-49
- 3.3 本章小结49
- 参考文献49-51
- 第四章 晋西北传统民居的哲学思想与生态设计思维51-61
- 4.1 晋西北传统民居的哲学思想及应用51-55
- 4.1.1 儒家51-53
- 4.1.2 道家53-54
- 4.1.3 佛家54-55
- 4.2 晋西北传统民居的生态设计思维55-57
- 4.2.1“整体性”55-56
- 4.2.2“适中性”56-57
- 4.2.3 情景交融57
- 4.3 风水学对晋西北传统民居的影响57-59
- 4.4 本章小结59-60
- 参考文献60-61
- 第五章 晋西北传统民居中生态观念的应用研究61-73
- 5.1 晋西北传统民居的选址61-63
- 5.1.1 地域文化的影响61
- 5.1.2 自然环境的影响61-62
- 5.1.3 传统风水的影响62-63
- 5.2 晋西北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63-67
- 5.2.1 聚落的空间形态63
- 5.2.2 庭院空间生态布局63-65
- 5.2.3 单体的生态元素65-67
- 5.3 材料应用及采暖方式67-70
- 5.3.1 材料选用67-69
- 5.3.2 采暖方式69-70
- 5.4 日常生活中的生态观念70-72
- 5.4.1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70-71
- 5.4.2 燃料、肥料的利用71
- 5.4.3 植物绿化71-72
- 5.5 本章小结72
- 参考文献72-73
- 第六章 晋西北传统民居的节能技术与生态性测试73-103
- 6.1 节能技术73-80
- 6.1.1 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措施73-76
- 6.1.2 日照与遮阳76-77
- 6.1.3 自然通风77-78
- 6.1.4 防潮与防火78-79
- 6.1.5 排水与排污79-80
- 6.2 兴县概况及气候地理特征80-81
- 6.3 以兴县交楼申乡阳湾子村某传统民居为例81-85
- 6.3.1 概述及现状81
- 6.3.2 当地聚落形态及规划布局81-82
- 6.3.3 测绘图的绘制与模型分析82-84
- 6.3.4 日常能耗调查84
- 6.3.5 室内外热环境现状调查84-85
- 6.4 以兴县蔡家崖乡北坡村牛家大院为例进行案例测试85-101
- 6.4.1 概述及现状85-86
- 6.4.2 当地聚落形态及规划布局86-88
- 6.4.3 测绘图的绘制与模型分析88-90
- 6.4.4 日常能耗调查90-93
- 6.4.5 室内外热环境现状调查93-95
- 6.4.6 案例的热工性节能计算比较95-100
- 6.4.7 存在问题及分析100-101
- 6.5 本章小结101
- 参考文献101-103
- 第七章 晋西北传统民居的继承与现代应用策略103-115
- 7.1 继承与借鉴103-104
- 7.2 传统民居所面临的挑战104-107
- 7.2.1 传统民居的不足104-106
- 7.2.2 民居的现代化冲突106-107
- 7.3 现代应用策略107-112
- 7.3.1 完善生态节能政策107-108
- 7.3.2 原有生态改良108-109
- 7.3.3 可持续总体规划布局109-110
- 7.3.4 可再生能源利用与绿色建筑110-111
- 7.3.5 多学科、多元化生态111-112
- 7.4 提出问题及展望112-113
- 7.5 本章小结113
- 参考文献113-115
- 第八章 结语115-117
- 附录一: 图片来源117-121
- 附录二: 表格来源121-125
- 附录三: 调查问卷125-12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127-129
- 致谢12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亮;巴渝古镇民居文化的传承[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4年08期
2 鹤坪;老西安民居[J];北京规划建设;2005年06期
3 李宁;;浅析西北民居及民居文化[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传统民居与旅游开发——通海论坛[J];新建筑;2006年04期
5 李伟;;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民居文化研究[J];美术大观;2008年09期
6 赵庆海;刘艳丽;;传统民居的价值与保护原则[J];中华民居;2010年10期
7 黄佩华;;彝风异俗·择山而居·连载五 和谐民居[J];南方国土资源;2011年07期
8 潘冬梅;孟祥彬;徐景贤;;传统民居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护与应用[J];北方园艺;2011年13期
9 陶瑞峰;姚野;;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民居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年11期
10 张得水;杨东昱;程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河南古民居的保护——基于对豫西北民居的调查[J];文物建筑;2013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良文;;试论传统民居的经济层次及其价值差异——对传统民居继承问题的探讨之三[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2 蒋维锬;;凸现莆仙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曲薇;曹慧玲;陈伯超;;浅谈河北民居的院落[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黄家瑾;黄诗迪;黄菲菲;;试论传统民居的价值与传承[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李天骄;王亮;;从东北地区汉族民居与满族民居的共性看建筑文化的生命特征[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赵万民;;论三峡民居的文化品质[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皮喜荣;郝少波;;民居建筑文化研究中的主体感知和主体价值——以鄂西北传统民居风貌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李经明;;民族民居火灾危险性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A];2012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9 李彩标;;浅谈诸葛村民居的保护与利用[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佟裕哲;;民居文化与创新[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娉 见习记者 汪蕾;进一步加强古民居保护工作[N];咸宁日报;2005年
2 骆展胜;我区民居文化保护试点项目获得成功[N];广西日报;2007年
3 周兵 李向东 周红;传承特色民居文化 创建西部魅力村镇[N];中国民族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邵长春 通讯员 胡杰卫;如何让传统民居变成旅游财富?[N];海南日报;2014年
5 记者 陈斌;让传统民居文化绽放异彩[N];重庆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李艳;“围城”中的古民居[N];中国文物报;2006年
7 记者 吕宝林 李天伦;胡氏民居对外开放[N];甘肃日报;2006年
8 韦月红;广西民居文化保护试点获成功[N];中国建设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蔡传斌 通讯员 张尚锋;转瞬即逝的老民居亟待保护[N];玉溪日报;2013年
10 赵颐柳;台湾的传统民居[N];中国民族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斌;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刘治龙;东北民居空间演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董黎;鄂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解析与居住文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4 顾蓓蓓;清代苏州地区传统民居“门”与“窗”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5 赵西平;西部传统夯土民居建筑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赵群;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7 江净帆;空间中的社会教化[D];西南大学;2010年
8 宾慧中;中国白族传统合院民居营建技艺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谭良斌;西部乡村生土民居再生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10 周伟;建筑空间解析及传统民居的再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静芳;江西徽式民居雕饰艺术特点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段傅瀚;衡南古民居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3 崔曼丽;从住居学角度研究无锡传统民居[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4 孙乐;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传统民居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2年
5 闫冬佳;晋中传统民居在现代生活模式下的更新探索[D];山西大学;2013年
6 苏月;潜在建构机制与控制法则[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7 刘丽;大理白族民居彩绘的审美文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8 赵兰若;安多藏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9 陆磊磊;传统夯土民居建造技术调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10 刘伶俐;昭通传统民居空间形态与建造技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晋西北传统民居的生态节能经验与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1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91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