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载岩石能量演化的围压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受载岩石能量演化的围压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能量演化贯穿于岩石变形破坏的全过程,为了探究围压对受载岩石能量演化特征的影响规律,对红砂岩试样进行6种固定围压下的轴向加、卸载试验,揭示岩石弹性能和耗散能演化及分配规律的围压效应,并探讨工程采动岩体的能量演化路径。研究结果如下:(1)提出岩石储能极限、最大耗散能密度、残余弹性能密度3种特征能量参数,可分别表征岩石的能量积聚、耗散和释放行为特征;(2)峰前主要表现为能量积聚,峰后主要表现为能量耗散和释放,但随着围压的增高,岩石储能极限大致呈幂指数增长,残余弹性能密度呈线性增加,最大耗散能密度呈幂指数增加,表明围压增大了能量输入的强度,减弱了能量释放的烈度;(3)围压越大,弹性能比例在峰前阶段越大,在峰值破坏时下降幅度越小,在峰后阶段二次上升所达到数值越接近于峰前值,表明围压提高了能量积聚的效率,提升了岩石破裂重组后的储能能力;(4)工程采动岩体失稳破坏的能量路径是增加储能水平和降低储能极限2条途径的组合,能量路径斜率越大,越容易因为围压的突然卸载而发生强能量释放行为。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能量演化 围压效应 三轴压缩 能量路径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202108)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40189)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M550315)
【分类号】:TU452
【正文快照】: 1引言物质破坏的本质是能量驱动下的状态失稳[1],受载岩石在变形破坏的全过程中进行能量输入、能量积聚、耗散和释放[2],不断转移和转化[3-4]。从能量角度研究岩石的变形破坏规律,更接近其破坏本质,丰富和深化人们对受载岩石力学行为的认知,可推动如岩爆、冲击矿压等岩石力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圣奇;徐卫亚;苏承东;;大理岩三轴压缩变形破坏与能量特征研究[J];工程力学;2007年01期
2 黎立云;谢和平;鞠杨;马旭;王利;;岩石可释放应变能及耗散能的实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1年03期
3 郑在胜;;岩石变形中的能量传递过程与岩石变形动力学分析[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0年05期
4 谢和平;周宏伟;刘建锋;高峰;张茹;薛东杰;张勇;;不同开采条件下采动力学行为研究[J];煤炭学报;2011年07期
5 华安增,孔园波,李世平,李玉寿;岩块降压破碎的能量分析[J];煤炭学报;1995年04期
6 宋义敏;杨小彬;;煤柱失稳破坏的变形场及能量演化试验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7 谢和平,鞠杨,黎立云;基于能量耗散与释放原理的岩石强度与整体破坏准则[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7期
8 彭瑞东;谢和平;鞠杨;;砂岩拉伸过程中的能量耗散与损伤演化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12期
9 苏承东;张振华;;大理岩三轴压缩的塑性变形与能量特征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10 陈卫忠;吕森鹏;郭小红;乔春江;;基于能量原理的卸围压试验与岩爆判据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艳华;郭志昆;;岩土工程反分析的初步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2 李月;刘立;李玉梅;张中兴;梁伟;;地基层状岩石纵波波速与密度相关性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3 张雪颖;阮怀宁;贾彩虹;;岩石损伤力学理论研究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4 崔可锐;侯方;;安徽芦岭—朱仙庄煤矿的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J];安徽地质;2004年03期
5 施笋;庞建勇;龙卿吉;;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其工程应用[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徐银燕;;隧道工程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与破坏基本判据[J];安徽建筑;2009年05期
7 刘春,姜德义,黄卫东,林登发;万梁高速路典型滑坡及其治理措施[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8 陈金锋,杜文龙,姚凯,王跃文;两种大直径嵌岩桩极限承载力比较分析[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9 胡盛斌;邓建;彭建华;;充填物对岩石疲劳裂纹萌生及扩展的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10 岩小明;李夕兵;李地元;郭雷;;露天开采地下矿室隔离层安全厚度的确定[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光顺;段海峰;江昌民;董山;;综采工作面无线传输矿山压力监测系统应用研究[A];2010全国采矿科学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盛建红;廖文景;李伟明;;高山石膏矿井下矿柱安全系数计算及分析[A];2010'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鹏博;李路;姚永超;明世祥;;基于矿岩性质模糊聚类分析的巷道分级支护研究[A];2011年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吴吉南;张德琦;;陷落柱内辅运大巷膨胀地压治理技术探讨[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上册)[C];2011年
5 祝效华;汤历平;吴华;贾彦杰;石昌帅;;高频扭转冲击作用下硬地层破岩机理研究[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下册[C];2011年
6 曾细龙;林钦河;蔡进斌;;云浮硫铁矿采空区深孔爆破处理技术[A];中国爆破新技术Ⅱ[C];2008年
7 黄明;刘新荣;;周期循环荷载下Kelvin蠕变模型特性探讨[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永茜;杨军;余德运;;爆破冲击边坡稳定性DDA模拟研究[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9 李玉寿;杨永杰;杨圣奇;马占国;;三轴及孔隙水作用下煤的变形和声发射特性[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李高帅;李晓泉;蔡波;;突出煤样与非突出煤样三轴压缩试验研究[A];重庆力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风清;煤与瓦斯突出的物理爆炸模型及预测指标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绍杰;深部条带煤柱长期稳定性基础实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3 何峰;岩石蠕变—渗流耦合作用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4 李刚;水岩耦合作用下软岩巷道变形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郭保华;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变形与渗流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华;冲击荷载作用下岩石动态损伤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刘立鹏;锦屏二级水电站施工排水洞岩爆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郭佳奇;岩溶隧道防突厚度及突水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李鹏飞;海底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康富中;深埋超大规模地下铁路车站结构方案及关键支护参数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培淼;注水强化松软煤壁稳定性的规律及工艺参数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呼庆华;近井筒开采引起覆岩移动变形破坏规律及其治理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唐杰兵;平煤十一矿软岩破坏巷道修复治理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尚群;赵庄矿3#煤层瓦斯抽采钻孔合理封孔深度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宋家勇;安林煤矿炮放面矿压显现规律及顶煤冒放性预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潘建武;含单一天然弱面岩石试样的力学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波;义安矿水力冲孔卸压增透消突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何寿迎;黄岛LPG地下储库稳定性分析及支护设计优化[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冯银银;隧道围岩应力与位移数值模拟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张泽;大台煤矿深部原岩应力场及岩爆地质力学成因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长洪;张吉良;蔡美峰;张磊;林清华;;煤矿冲击性灾害类型实验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2 黄明利,唐春安,朱万成;岩石单轴压缩下破坏失稳过程SEM即时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3 金济山,石泽全,方华,于智海,任爱华,邹英;在三轴压缩下大理岩循环加载实验的初步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1年04期
4 宋义敏;马少鹏;杨小彬;郭文婧;施惠基;;断层黏滑动态变形过程的实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1期
5 李忠华,潘一山;煤柱冲击地压的解析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02期
6 尤明庆;基于粘结和摩擦特性的岩石变形与破坏的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5年03期
7 耿乃光,陈楻,姚孝新;应力途径和破裂前兆[J];地震学报;1980年03期
8 杨圣奇,张学民,苏承东;岩块声学特性的试验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9 蔡小虎,高文乐,戴碧勇;大理岩冲击脆断的CT观察研究[J];工程爆破;1999年01期
10 王平,黄凯珠,周锦添;大理岩微裂隙与其力学性质间的关系[J];工程地质学报;1996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豆豆;高地应力下岩石卸载破坏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А.В.Вихерт;张维根;;根据任意形态晶粒测定岩石的变形量[J];世界地质;1989年01期
2 金丰年,范华林;岩石的非线性流变损伤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3 马金宝;张毅;马向前;;岩石(体)应力扩容试验及本构进展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4 贺智慧;;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岩石变形的因素[J];山西焦煤科技;2012年07期
5 金汉平;岩石变形的特性及其时间因素[J];力学学报;1976年04期
6 刘钧;根据岩石应力-应变曲线组分析岩石变形破坏的数值方法[J];地质科学;1982年01期
7 何绍勋;变形岩石的应变分析[J];地质与勘探;1982年02期
8 王宝善,陈楻,葛洪魁,宋丽莉,Wong Teng-Fong;高孔隙岩石变形的离散单元模型[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6期
9 赵忠虎;谢和平;;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传递和耗散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林星华;;岩石压入硬度的实际意义[J];新疆有色金属;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增朝;赵阳升;段康廉;;非均质细胞元随机分布对岩石峰前变形特性的影响[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杨俊英;杜丽芳;王立民;段保谦;;某几种岩石实验室内变形过程的测定[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刊(第1号)[C];1985年
3 胡江春;祝彦知;何满潮;孙晓明;;深部岩石隐性裂纹的电化学检测机制[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高红梅;梁冰;兰永伟;;高温下岩石非达西渗流规律的探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5 王绳祖;;岩石的脆性—延性转变:力学行为、微观机制和宏观结构[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6 黄理兴;;岩石动力学研究现状与展望[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7 周思孟;;关于岩石变形的基本偏微分方程[A];陈宗基论文选[C];1994年
8 肖建华;;岩石的多相本构方程及其物性参数与几何形态的演化[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潘一山;袁旭东;章梦涛;;岩石失稳破坏的应变梯度模型[A];第六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8年
10 冯增朝;赵东;王江芳;;静水压力状态下岩石的应力分布特性[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杰;岩石压胀特性及压胀松动增产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8年
2 张志镇;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机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3 胡柳青;冲击载荷作用下岩石动态断裂过程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4 赵衡;岩石变形特性与变形全过程统计损伤模拟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朱杰兵;高应力下岩石卸荷及其流变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6 刘巍;高温高压下几种岩石的弹性纵波速度及其动力学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年
7 褚卫江;低孔隙度岩石细观本构模型及损伤—渗流耦合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8 金解放;静载荷与循环冲击组合作用下岩石动态力学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赖勇;岩石(体)宏细观复合损伤理论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10 刘冬桥;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及变形破坏过程的混沌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鹏;炸药与岩石的匹配分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高红梅;高温作用下岩石渗透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3 杨丽娟;岩石细观统计损伤数值模型及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7年
4 翟小洁;岩石在单轴受荷条件下的超声波特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5 丁海洋;岩石动态响应特性与爆破破碎效率的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3年
6 张志雄;岩石直接拉伸与压缩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马艺;岩石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分叉分析[D];重庆大学;2007年
8 陈忠;岩石直接拉伸与压缩循环加载试验与变形特性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鹏;岩石单轴加载声发射特性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10 陈群龙;水对岩石受力红外辐射影响的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受载岩石能量演化的围压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62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416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