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桩加固浅层堆积层滑坡破坏模式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微型桩加固浅层堆积层滑坡破坏模式试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采用微型桩加固边坡是一种高效、经济、合理的方式,且具有施工速度快、对坡体扰动小的优点,但其桩径小、长细比大,容易发生弯曲破坏。因此,探究微型桩受力机理、布桩形式及其破坏模式对实际工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堆积层的性质、滑坡成因及微型桩的布桩形式和p-y曲线法计算理论,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微型桩加固土质不同的浅层堆积层沿下伏基岩顶面发生滑坡时的受力机理和破坏模式。试验采用三排桩矩形垂直布置,桩间距为10倍桩径且每排桩设置了纵向连系梁,锚固深度为2/5桩长,排间距分别取为8cm、12cm、16cm,坡体含水量分别取为4.38%、7.09%、11.10%,密度分别取为1.294t/m3、1.458t/m3、1.676t/m3,在不同含水量、不同密度及不同排间距下共进行了18组试验,最后进行了一组布设有横向连系梁试验。通过分析桩顶位移、桩前土压力和桩身弯矩得到,微型桩的受力机理和破坏模式与土体性质和排间距有关。当土体密度为1.458t/m3,含水量介于4.38%-11.10%时,适当增加排间距(约为13D)可减小桩群整体位移,且含水量在4.38%-11.10%之间越大则桩顶整体位移也较大,反之较小。因此,当含水量较大时可适当增大排间距,含水量较小时可适当减小排间距。在同一含水量条件下,土质疏松时应采用较小排间距(约为8D),土质密实时排间距应适中(约为10D)。随着土质、排间距或滑坡推力的作用时间的变化,每排桩桩前土压力分布也发生变化,且每排桩承担滑坡推力大小也无固定关系,即使当土质、排间距一定时,各排桩距桩顶不同位置处所承担的滑坡推力大小关系也不同。在滑坡推力作用下各排桩均表现为滑面附近桩身弯矩最大,当土质疏松时,抗滑段整体倾斜几乎未发生弯曲,第一排先发生破坏,且最外侧上部土体塌落使桩体上部裸露。当土质密实时,滑面及滑面以下桩身弯矩为正,滑面以上弯矩为负,第三排先发生破坏,且最外侧土体整体或部分垮塌。在滑坡推力作用下,加固区顶面会产生裂缝,因此建议对加固区顶面及时进行修复或直接将顶面连续浇筑成混凝土板以防止裂缝产生,同时应采用挡土墙、锚杆、土钉等其他加固方式防止最外侧土体塌落,因此也建议将微型桩和其他加固方式进行组合。
【关键词】:微型桩 堆积层滑坡 受力机理 破坏模式 排间距 土压力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42.22;TU473.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8
- 1.1 论文研究背景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3 微型桩在国内应用现状13-14
-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14-16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14-15
- 1.4.2 研究内容15-16
- 1.5 预期结果16-17
- 1.6 研究技术路线17-18
- 2 滑坡成因及微型桩在边坡加固中的应用18-30
- 2.1 概述18
- 2.2 堆积层滑坡的基本特征18-19
- 2.3 影响土体抗剪强度的因素19-20
- 2.4 新近堆积黄土20-21
- 2.5 滑坡的成因21-24
- 2.5.1 滑坡形成的内因21-22
- 2.5.2 滑坡形成的外因22-24
- 2.6 微型桩加固边坡24-28
- 2.6.1 微型桩加固边坡布桩形式24-25
- 2.6.2 微型桩加固边坡受力分析25-27
- 2.6.3 微型桩内力计算27-28
- 2.7 本章小结28-30
- 3 微型桩群桩物理模型试验30-40
- 3.1 试验目的30
- 3.2 试验设计30-39
- 3.2.1 相似原理30-31
- 3.2.2 试验设备31-32
- 3.2.3 试验模型设计32-39
- 3.2.4 试验步骤39
- 3.3 本章小结39-40
- 4 试验数据分析40-67
- 4.1 不同含水量试验数据分析40-55
- 4.1.1 桩顶位移数据分析40-43
- 4.1.2 桩前土压力数据分析43-49
- 4.1.3 桩身弯矩数据分析49-55
- 4.2 不同密度试验数据分析55-64
- 4.2.1 桩顶位移数据分析55-57
- 4.2.2 桩前土压力数据分析57-61
- 4.2.3 桩身弯矩数据分析61-63
- 4.2.4 有无横向连系梁数据分析63-64
- 4.3 桩体破坏模式分析64-66
- 4.4 本章小结66-67
- 5 结论与展望67-69
- 5.1 结论67-68
- 5.2 展望68-69
- 参考文献69-72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72-73
- 致谢73-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可强,周敦云,王思敬;降雨型堆积层滑坡的加卸载响应比特征及其预测作用与意义[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6期
2 贺可强,白建业,王思敬;降雨诱发型堆积层滑坡的位移动力学特征分析[J];岩土力学;2005年05期
3 郑书彦,李占斌,李甲平,苟建忠;大型堆积层滑坡侵蚀弹塑性有限元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周中;傅鹤林;刘宝琛;谭捍华;罗强;龙万学;;堆积层滑坡野外模拟试验方案设计[J];公路;2006年01期
5 贺可强;孙林娜;郭宗河;;堆积层滑坡加卸载响应比动力学参数及其应用[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6 李新志;贺可强;;地下水在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中的作用[J];山西建筑;2008年30期
7 贾圣君;贺可强;孙林娜;吴纪修;;堆积层滑坡地震动力响应规律研究[J];价值工程;2011年02期
8 张娟;贺可强;陈为公;;堆积层滑坡卸加载响应比基本原理及其应用[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9 王建智;朱有禄;;秦岭山区堆积层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及应用[J];山西建筑;2013年02期
10 王建智;朱有禄;杨鹏;;略阳县堆积层滑坡的发育规律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文;巨能攀;郑达;赵建军;;基于动力响应时程特征的堆积层滑坡失稳概率分析[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贺俊征;贺可强;闫勇山;刘健康;;降雨作用下堆积层滑坡动力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研究[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黄康鑫;郝明辉;徐富刚;侯天兴;周家文;;水位骤变触发库岸堆积层滑坡的物理模型试验及机理分析[A];2014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年
4 张旭;;丰都县长江沿岸三期滑坡(搬迁避让)灾害特征浅析[A];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夏其发;陆家佑;;天生桥滑坡[A];中国典型滑坡[C];198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西龙 付云霞;堆积层滑坡预警成功率可大幅提升[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大鹏;三峡库区典型堆积层滑坡复活机理及变形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2 何晖;微型桩加固浅层堆积层膨胀土滑坡机理与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3 张华;堆积层斜坡的地震诱导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博融;秦巴山区堆积层滑坡发育规律及危险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2 邹升伟;微型桩加固浅层堆积层滑坡的设计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6年
3 王波;微型桩加固浅层堆积层滑坡破坏模式试验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6年
4 李新志;降雨诱发堆积层滑坡加卸载响应比规律的物理模型试验及其破坏机理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08年
5 贾圣君;地震动力条件下水库型堆积层滑坡稳定性与位移响应规律及其防治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辉;堆积层滑坡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2年
7 张娟;堆积层滑坡卸加载响应比及其稳稳定定性性演演化化特特征征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1年
8 于永贵;三峡库区万州、开县段堆积层滑坡发育规律及破坏模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9 张冰;堆积层滑坡垂直位移方向率及其稳定性演化特征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1年
10 柳玉青;堆积层滑坡稳定性动态分析方法[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
本文关键词:微型桩加固浅层堆积层滑坡破坏模式试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10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431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