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单轴应力和循环温度作用下玄武岩力学性质初探
本文关键词:循环单轴应力和循环温度作用下玄武岩力学性质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对玄武岩在循环单轴应力 温度作用下的力学性质进行初步的试验研究。开展应力上限为80%和65%单轴抗压强度、温度上限为60℃和90℃的循环单轴应力 温度试验以及循环后的单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循环应力和循环温度作用具有"叠加"效应;循环应力上限为80%单轴抗压强度时,玄武岩随循环次数增加逐渐损伤,在循环中破坏;应力上限65%抗压强度且温度上限60℃时,玄武岩随循环次数增加逐渐硬化,在循环中不会发生破坏;损伤岩样峰值应变经历初始阶段、等速阶段和加速阶段,残余应变具有较大波动性;损伤岩样峰值割线模量先迅速降低,后缓慢降低,在临近破坏时急剧减小,应力上限大时峰值割线模量的降低程度大;应力上限相同,温度上限大的损伤岩样破坏循环数小;硬化岩样峰值应变和残余应变随循环次数增加而减小,峰值割线模量、割线弹性模量和卸载模量随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大,温度上限大时岩样模量增加幅度小;硬化岩样受循环作用后,抗压强度较初始强度提高;岩石破坏时峰值应力与峰值割线模量定义的损伤因子线性相关程度高。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绍兴文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 循环应力 循环温度 玄武岩 力学性质 损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8378)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SS2012AA052501)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0引言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岩体在极端复杂条件下的力学性能是影响岩体工程长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温度作为一种岩体性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已经在水工隧洞的设计、计算方面得到重视[1]。然而在水利工程众多的西部地区,特有的地质条件使工程环境更加恶劣,高寒、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辉霞;司马玉洲;张耀庭;;基于损伤理论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弹性模量分析[J];工程力学;2010年S2期
2 莫海鸿;岩石的循环试验及本构关系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88年03期
3 葛修润,蒋宇,卢允德,任建喜;周期荷载作用下岩石疲劳变形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10期
4 杨永杰;宋扬;楚俊;;循环荷载作用下煤岩强度及变形特征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5 朱珍德;方荣;朱明礼;渠文平;阮怀宁;;高温周期变化与高围压作用下大理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11期
6 张凯;周辉;冯夏庭;邵建富;杨艳霜;张元刚;;大理岩弹塑性耦合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0年08期
7 郭印同;赵克烈;孙冠华;杨春和;马洪岭;张桂民;;周期荷载下盐岩的疲劳变形及损伤特性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05期
8 任松;白月明;姜德义;杨春和;陈结;;温度对盐岩疲劳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9期
9 王者超;赵建纲;李术才;薛翊国;张庆松;姜彦彦;;循环荷载作用下花岗岩疲劳力学性质及其本构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9期
10 周舒威;夏才初;张平阳;周瑜;;地下压气储能圆形内衬洞室内压和温度引起应力计算[J];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长仁;蒋俊玲;陈升平;;混凝土单轴压缩损伤的模型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5期
2 张雪颖;阮怀宁;贾彩虹;;岩石损伤力学理论研究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3 张全胜,高广运,杨更社,蒲毅彬;铜川紫红色软砂岩冻结效应实验CT识别[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4 许江;鲜学福;王鸿;;循环载荷作用下周期充水岩石变形规律的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5 魏世明;柴敬;;相似模拟实验中光纤光栅传感检测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6 徐筠;赵明阶;;节理裂隙岩体渐进破坏机理研究综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7 高杰;王在泉;程金遥;张晓娟;;水位下降诱发深厚表土井壁的附加应力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8 李道娟;许江;杨红伟;李树春;;循环孔隙水压力作用下砂岩变形特性实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9 高文学,刘运通;岩石动态损伤的数值模拟[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10 张英;含裂纹脆性材料破坏的数值模拟[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丽丰;许江;杨红伟;汪金能;张媛;;材料试验机载荷-位移关系的测定[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樊秀峰;简文彬;;岩土材料疲劳损伤过程的数值跟踪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黄明;刘新荣;;周期循环荷载下Kelvin蠕变模型特性探讨[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杨永杰;王德超;王凯;黄冬梅;;煤岩强度及变形特征的微细观损伤机理研究[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谢卫红;李顺才;肖永红;;温度对岩石损伤和变形破坏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4年
6 李宗利;;基于粘滞裂纹模型的裂纹扩展过程数值模拟[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7 秦鑫;余自若;安明U
本文编号:4315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431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