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

发布时间:2017-06-08 14:10

  本文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探讨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内涵,从投入强度、使用强度、经济效益以及布局效应4个方面选取18个单项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存在区域差异性的前提下,采用层次分析法、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和多因素综合法分析评价北京市门头沟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区位因素以及规划战略定位是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投入强度的最重要因素,投入强度大的乡镇中企业用地、基础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偏高;邻近镇中心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使用强度大,使用强度最大的乡镇为研究区土地利用战略规划的次中心;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所带来的收入差距更明显。在布局效应方面农村居民点用地多样性指标差异最显著,近市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没有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在综合集约利用方面,门头沟区137个农村居民点中非集约、低度集约、中度集约和高度集约的农村居民点的比例分别为18.25%,27.01%,28.47%,26.28%,集约利用评价平均分值分别为45.09,51.70,58.07,65.03。区位和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关键因素,在空间分布上,邻近新城和各镇中心区的农村居民点在投入强度、使用强度和经济效益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的集约性,而布局效应不具有类似分布规律。城乡一体化并非城乡一样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实现集约利用具有多种途径。
【作者单位】: 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水利学会;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 集约利用 层次分析 熵值法 门头沟区 北京市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11;41140013)
【分类号】:TU982.29;F301.2
【正文快照】: 0引言农村居民点从原始社会提供遮风避雨、躲避猛兽的原始巢穴,到兼顾生产生活、房屋加院落的“周村时社”,再到充满现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新村[1],其产生、发展甚至消亡的历程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呈现出诸多阶段性特点。目前,中国农村居民点凸显出用地规模大、布局零散、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庆媛,田永中,王朝科,周滔,刘筱非;西南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以重庆渝北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4年04期

2 张正峰;;我国土地整理模式的分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04期

3 张建;程久苗;范树平;陈丹丹;;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3期

4 关小克;张凤荣;赵婷婷;方磊;朱泰峰;;北京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及整理模式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3期

5 陈兴雷;郭忠兴;刘小红;李勤奋;;大城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对上海南汇地区的考察[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3期

6 李乐;张凤荣;张新花;关小克;袁雅琴;;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5期

7 张娟锋;刘洪玉;虞晓芬;;北京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与政策驱动机制设计[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3期

8 姜广辉;张凤荣;陈军伟;段增强;苏子友;;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变化的驱动力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9 赵丽;朱永明;付梅臣;张蓬涛;曹银贵;;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在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中的比较[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07期

10 朱泰峰;张凤荣;李灿;朱凤凯;曲衍波;李乐;刘建光;;基于植被覆盖率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估算及实证[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金萍;汤庆新;张保华;;基于GIS和RS的山东冠县居民点景观格局特征变化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2 陈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与实现模式研究——以江苏省13个地级城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9期

3 王欢;;土地整理分区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1期

4 陈晓华,华波,周显祥,张婷;中国乡村社区地理学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5 刘雪;刁承泰;张景芬;刘贵芬;申希兵;;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与土地整理研究——以重庆江津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6 孙志波;许月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2期

7 牛雪峰;杨兴礼;杨诗源;;重庆市开县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8 周伟;王秀兰;;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9 门可佩;周萍;;我国东部十大城市生态环境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7期

10 门可佩;周丽;;江苏区域经济的熵值评价和灰色预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凤荣;;加快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裴玉龙;付川云;;城市冰雪路面交通运行安全评价[A];科技创新 绿色交通——第十一次全国城市道路交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张东升;丁爱芳;;基于GIS的山区农村居民点变化的驱动力研究——以贵州省金沙县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严爱琼;易德琴;;重庆多中心组团式山地城市节能节地模式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林坚;;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6 刘炜;;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张鹏;彭开丽;张安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宅基地区位决策问题探讨——基于湖南省洪江市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微观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曲衍波;张凤荣;;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的区域差异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9 易德琴;;重庆市主城区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规划对策[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10 王华萍;;一种指标合成方法的改进及其在县域信息化测评中的应用[A];2007年河北省电子学会、河北省计算机学会、河北省自动化学会、河北省人工智能学会、河北省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会、河北省软件行业协会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瑞芳;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董战峰;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苏斌;GIS支持下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4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边振兴;沈阳经济区核心地带村庄用地转型与调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6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傅晓珊;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均衡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费明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综合利用与规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于东明;鲁中山区乡村景观演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10 刘玲;功能平衡目标下城市住宅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超;武汉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孟祥旭;柳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与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骆向洁;铜川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舒;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吴壮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廖平凡;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张建华;基于GIS的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田素娟;基于区域远期土地利用规划的黄河口湿地景观变化及保护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苏里;基于GIS技术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10 谢广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潜力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红波;湖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7期

2 张红富;周生路;吴绍华;任奎;;当前我国农用地资源管理的重点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7期

3 林伟丽;周兴;;广西贵港市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4 许传青,徐小虎,于晓军,乔元华,曾衍钧;心瓣膜置换术远期死亡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与分析[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5年01期

5 李占全;;适当降低路基高度 节约保护有限耕地[J];交通节能与环保;2006年01期

6 汪波,王伟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6期

8 赵书河,冯学智,都金康;基于遥感与GIS的县级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J];测绘通报;2003年03期

9 林坚;张沛;刘诗毅;肖丹;;基于生产函数的工业用地级差收益研究——以国家级开发区典型企业数据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6期

10 俞孔坚;许立言;游鸿;胡映洁;;北京市浅山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类型区划分:基于二步聚类法[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银蓉;梅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与挖潜的思考[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郑新奇;基于GIS的城镇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2 徐霞;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经济学分析[D];河海大学;2007年

3 顾湘;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4 王长坤;基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马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波;济南市城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陈来卿;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以珠海市为例[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左玉强;城乡结合部耕地转化动态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4 姜娜;公路建设占地合理性评价初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5 程效东;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其潜力评价研究——以马鞍山市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6 杨忠臣;区域空间布局的理论与方法——以江苏省高淳县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许伟;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及其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8 张富刚;土地空间利用分析及土地利用程度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曹蕾;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少丽;区域城镇空间布局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初探[J];广西城镇建设;2012年01期

2 赵哲远,戴韫卓;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五种类型[J];小城镇建设;1998年03期

3 赵哲远;农村居民点用地合理利用的对策选择[J];小城镇建设;1998年08期

4 关小克;张凤荣;刘春兵;李乐;赵华甫;;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特征及优化布局研究[J];资源科学;2013年03期

5 彭呈仁;;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临川区为例[J];企业技术开发;2012年32期

6 蒋旭东;王鹏;马众模;;遥感图像自动识别监测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5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美球;何维佳;王亚平;吴其生;;当前农户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意愿的实证分析[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袁洁;;湖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分析[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3 胡贤辉;杨钢桥;;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驱动机制比较研究[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马佳;;基于集约利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最佳投入量估算[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朱有法;谢德体;骆云中;;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战略思考[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马佳;韩桐魁;;行政村层面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基于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的调查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杨建敏;吴争研;;浅谈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化问题[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周婧;杨庆媛;冯应斌;信桂新;戴佩淇;;基于农户特征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三峡库区重庆市云阳县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陈双;祝玮;;湖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模式研究[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10 彭开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战略思考[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巧霞;浅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8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李景国;用地集约化 城乡更和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3 赵凡;我们先做大蛋糕,行吗?[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4 记者 陈飞燕;2015年前建100多个特色小城镇[N];四川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卓九成 万君;守住耕地这条生命线[N];陕西日报;2007年

6 首席记者 乔思伟 本报记者 张毅 通讯员 陈威;“双提升”引领转型升级路[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7 徐远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土地测量的拼图游戏[N];东方早报;2014年

8 记者 李现文 通讯员 张海明;山东:新上项目须算亩均产值税收账[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9 四川省泸州市国土资源局 胡汉兵;宅基地退出当有偿自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10 记者 黎晓艳 实习生 刘若荔 通讯员 陈智胜 贺茂平;“大黄石”城乡格局脉络清晰[N];黄石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2 胡贤辉;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3 陈健;基于CA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适宜性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燕林;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陈科;成都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3 李金光;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D];西南大学;2010年

4 李晓刚;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点用地优化管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5 刘葛巍;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情景预测[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杨玲莉;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预测与差异化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7 姚梦月;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8 胡雪莉;三峡库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D];西南大学;2013年

9 王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朱满德;贵州省普定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27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4327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7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