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隔震结构振型分解反应谱计算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8 21:00

  本文关键词:隔震结构振型分解反应谱计算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隔震结构采用分离式计算方法进行结构设计,由于使用统一的减震系数,部分楼层剪力调整偏大。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将隔震层和上部结构作为整体结构进行分析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然而隔震层的阻尼与上部结构显著不同,隔震结构是一个不同阻尼的组合体。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结构整体分析时,计算隔震结构的振型阻尼比,是计算地震作用的关键。采用能量法,推导出隔震结构振型阻尼比的计算公式,并对其进行简化。结合GB 50011—2010《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反应谱,给出了适用于隔震结构整体模型的振型分解反应谱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对一栋16层隔震框架结构地震作用分析表明,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得到的结构基底剪力与时程分析的结果基本相符。
【作者单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隔震结构 阻尼比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能量法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J07B02)
【分类号】:TU352.12
【正文快照】: 0引言我国GB 50011—2010《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1]规定,隔震结构的设计采用隔震层与结构分离计算的方法(简称分离式方法),引入水平向减震系数β,得到减震系数后,上部结构按非隔震结构设计。设计计算时,对非隔震结构的最大地震影响系数αmax乘以减震系数进行折减,考虑橡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周锡元;俞瑞芳;;非比例阻尼线性体系基于规范反应谱的CCQC法[J];工程力学;2006年02期

2 刘文锋,李建峰;消能减震结构设计计算精度的比较研究[J];工业建筑;2004年10期

3 薛彦涛;;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J];建筑结构;2011年11期

4 欧进萍,吴斌,龙旭;耗能减振结构的抗震分析与设计方法[J];振动工程学报;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天一;王磊;田利;;地震作用下某高层结构MTMD减震控制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2 李向真,欧海龙,程国亮;摩擦消能支撑钢框架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3期

3 国巍;余志武;;高速铁路客站房桥合一结构层间隔震优化策略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3期

4 王烨华;周云;丁鲲;;粘弹性阻尼减震结构研究与应用的新进展[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5 张文芳,靳金平,崔路苗;工程结构消能减震控制的研究与应用[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S1期

6 周云;邓雪松;汤统壁;吴从晓;聂一恒;丁鲲;;中国(大陆)耗能减震技术理论研究、应用的回顾与前瞻[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年06期

7 靳金平;张文芳;卫丽;;高层建筑局部消能减震体系的参数影响及设计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年01期

8 薛彦涛;韦承基;孙仁范;史铁花;韩雪;;采用不同材料加层时结构阻尼比计算方法(应变能法)[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年02期

9 张立;叶献国;;粘弹性阻尼器的优化设置方法[J];工程与建设;2006年06期

10 王刚;王远;周文松;;考虑一阶系统参与组合的复模态分解反应谱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文芳;靳金平;崔路苗;;工程结构消能减震控制的研究与应用[A];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周锡元;俞瑞芳;;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新进展[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高政国;刘娜;何丽婷;;火电厂主厂房耗能支撑结构动力仿真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高政国;刘娜;何丽婷;;火电厂主厂房耗能支撑结构动力仿真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史铁花;石海亮;吴礼华;;非经典阻尼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比较[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张向东;;铅剪切阻尼器在某高层住宅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鹏程;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及其抗震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2 周建中;基于模糊—神经元的抗震结构智能混合控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3 吴高峰;大跨度箱形梁结构剪力滞效应及非线性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4 欧谨;粘滞阻尼墙结构的减振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5 林松;复杂条件下粘弹阻尼材料本构关系研究及阻尼结构的优化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6 刘庆林;传统反应谱CQC法研究与改进[D];浙江大学;2007年

7 吴学淑;平面不对称高层建筑结构利用速度型阻尼器减震控制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8 朱丽华;基于主子系统耦合效应的直接空冷结构体系地震响应与破坏机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9 姜天华;大跨度桥梁风致振动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10 刘金龙;地震作用下多塔斜拉桥失效模式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宝磊;山西首幢高层钢结构公寓设计与整体计算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李波;波纹钢腹板组合箱梁阻尼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彭著;基于能量的耗能减震结构分析与设计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王倩;桥梁抗震粘滞阻尼器参数分析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宁虎城;采用快速非线性分析法对粘滞阻尼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熊丽;平面不规则框架结构基于粘滞阻尼器的扭转减震控制[D];重庆大学;2011年

7 孟盈;高烈度区结构消能减震设计[D];广州大学;2011年

8 欧海龙;摩擦消能支撑框架的减震分析与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9 汪锋;新型耗能支撑结构弹塑性抗震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10 吴小波;基于智能阻尼的建筑结构控制优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素铎;李雄彦;蔡炎城;;摩擦滑移水平隔震支座的性能试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2 刘文光,周福霖,庄学真,冯德民,三山刚史,加藤泰正;铅芯夹层橡胶隔震垫基本力学性能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1期

3 庄学真;沈朝勇;金建敏;;桥梁高阻尼橡胶支座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5期

4 李宏男,王苏岩,贾俊辉;采用基础摩擦隔震房屋高宽比限值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7年03期

5 欧进萍,吴斌,龙旭;耗能减振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02期

6 苏键;温留汉·黑沙;周福霖;;建筑隔震叠层橡胶支座研究进展[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03期

7 袁涌;朱昆;熊世树;资道铭;;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及隔震效果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年03期

8 曾聪;陶忠;潘文;张志强;;PTFE-不锈钢摩擦滑移隔震支座摩擦系数的影响因素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年01期

9 龚健;周云;;摩擦摆隔震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回顾与前瞻(Ⅰ)——摩擦摆隔震支座的类型与性能[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年03期

10 熊世树,李黎,唐家祥;叠层橡胶隔震器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1998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锡平,张俊发,刘金慧;隔震橡胶防护挡块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03期

2 王伟刚,盛宏玉;隔震结构考虑动力影响的抗倾覆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林云腾,祁皑;隔震结构的设计与应用[J];福建建筑;2005年03期

4 杨迪雄;李刚;程耿东;;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的优化设计[J];世界地震工程;2006年01期

5 李刚;杨迪雄;程耿东;;基于性能的隔震结构动力优化设计[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夏昌;;典型隔震结构的非线性分析(一)[J];福建建筑;2006年02期

7 杨树标;杨艳秋;高天宝;邹景磊;;框架复合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王焕定;付伟庆;刘文光;于德湖;程树良;;规则隔震结构等效简化模型的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08期

9 李向真;王铁成;向伟明;雷丽;;平面非规则布置隔震结构局部变形的计算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年05期

10 权吉柱;熊仲明;;隔震结构等代体系的力学模型[J];山西建筑;2006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珍;祁皑;;大底盘单塔层间隔震结构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刘平;;基底隔震结构的直接能量法[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3 褚青青;龚克勤;;隔震结构的技术经济分析[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杜永峰;李慧;吴忠铁;李松;唐能;;近场多维地震激励的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分析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5 吕梦周;马凯;唐绍雪;赵楠;胡正平;李蕊;贺阳;;中间层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6 赵楠;马凯;李婷;陈彬磊;;高层中间层隔震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7 杜永峰;张尚荣;;非比例阻尼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的矩阵摄动法[A];全国结构振动与动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邢银行;李章政;简超;;隔震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赵楠;马凯;陈彬磊;李婷;;高层多塔中间层隔震结构的设计与应用[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杜永峰;朱前坤;李万润;李慧;;超长复杂隔震结构施工力学及全过程监测研究[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党育;复杂隔震结构的分析与软件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杜永峰;被动与智能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及控制算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3 尹强;非线性橡胶隔震结构参数识别与损伤诊断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邹立华;工程结构减震控制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5 杨迪雄;隔震结构优化设计和工程数值方法中的混沌[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能;近断层多维地震激励下串联隔震结构倒塌模拟[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2 巫炜;摩擦摆隔震结构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3 王孟秋;高层住宅混凝土剪力墙隔震结构的减震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4 农国畅;隔震结构的抗风分析与等效风荷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贾淑仙;多维地震下大底盘多塔楼隔震结构平扭耦联响应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6 包超;近场地震下不规则层间隔震结构响应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7 段燕玲;隔震结构近断层地震响应振动台实验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8 熊玉生;三维隔震结构的仿真与分析[D];广州大学;2013年

9 杜英满;超长复杂隔震结构建造过程非载荷变形模拟和监测[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10 魏俊杰;在近断层地震作用下摩擦型隔震结构的响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隔震结构振型分解反应谱计算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36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4336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e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