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支护结构作用下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加速度响应振动台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组合支护结构作用下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加速度响应振动台试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设计并完成一个1∶30的大比例尺高陡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的振动台模型试验,坡体内部有6个软弱泥化夹层,研究在组合支护体系作用下EL Centro地震波和汶川-清屏地震波激振下泥化夹层含水量发生变化时边坡的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试验结果表明:(1)坡面X、Z向加速度放大系数均具有非线性高程放大效应,但前者大于后者;(2)泥化夹层含水量的变化对坡面加速度放大效应影响显著,注水后X向减小而Z向增大;(3)支护体系作用下边坡临空面放大效应的现象受限制,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以下边坡基本不存在加速度放大效应;边坡分级支护可有效降低X向加速度放大系数的高程增大效应,但对Z向会产生不利作用;(4)边坡的破坏模式为上部受软弱夹层滑动牵引而发生倾倒-拉裂变形,导致顶部框架梁有可能最先发生破坏,且破坏类型可能以绕坡顶为支点向坡体内侧转动,引起上部的锚索产生拔出破坏。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关键词】: 泥化夹层 反倾岩质边坡 加速度放大 支挡结构 振动台试验
【基金】:交通运输部建设科技项目(2013318800020)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0引言“5·12”汶川地震和加利福尼亚Northridge地震等震害调查[1-3]显示地震引起的边坡失稳是地震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因此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成为岩土工程中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在组成边坡的岩体中以层状构造特征最为常见,通常根据边坡的倾向与结构面的倾向关系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秋香;汪家林;;某具有软弱夹层的反倾岩坡变形特征探索[J];土木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2 位伟;段绍辉;姜清辉;漆祖芳;张房房;;反倾边坡影响倾倒稳定的几种因素探讨[J];岩土力学;2008年S1期
3 杨国香;叶海林;伍法权;祁生文;董金玉;;反倾层状结构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特性及破坏机制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春生;强震作用下反倾岩质边坡地震响应与变形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2 左保成;反倾岩质边坡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以晨;佴磊;沈世伟;王洁玉;;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倾倒破坏力学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S1期
2 李果;黄润秋;巨能攀;赵建军;;软弱基座型滑坡震裂机理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1年05期
3 朱根桥;;某反倾层状软岩边坡倾倒破坏机理分析与防治技术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13年02期
4 李高勇;刘高;谢裕江;;黄河上游某倾倒体的时效变形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3年06期
5 周兴涛;韩金良;施凤根;王昆;;地形地貌对地震波放大效应数值模拟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4年06期
6 张子新;徐营;黄昕;;块裂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极限分析上限解[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7 黄秋香;汪家林;;某具有软弱夹层的反倾岩坡变形特征探索[J];土木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8 张磊;王运生;罗永红;;芦山地震仁家村斜坡地震动监测[J];山地学报;2015年03期
9 王斌;车爱兰;葛修润;;岩质高陡边坡动力响应及失稳机制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5年07期
10 宋彦辉;黄民奇;陈新建;;茨哈峡水电站Ⅳ~#滑坡稳定性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洪强;肖扬;杨威;李青春;;卡基娃水电站卡基娃滑坡特征及其稳定性分析[A];2010四川省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黄鑫;杨卓;徐锐;孙芳;刘天霸;张宁;牛晶蕊;;“4·20”芦山地震峡口滑坡监测数据分析[A];2014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年
3 张沫;徐佩华;李鹏飞;陈占岑;陈晓雪;王率;;不同岩性组合下的斜坡地震动力响应研究[A];2015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童志怡;岩质边坡滑动面力学参数的取值理论和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2 沈世伟;吉林省东南部山区地质环境及边坡稳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王春山;溪洛渡电站建基岩体工程地质特性及反馈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4 卢海峰;巴东组软岩边坡岩体工程特性及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5 何刘;交通工程边坡在振动力作用下行为特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6 彭宁波;锚固岩质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及锚固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7 杜俊;尖山磷矿层状边坡变形失稳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8 刘运思;横观各向同性岩体巴西劈裂试验理论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9 刘汉香;基于振动台试验的岩质斜坡地震动力响应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业;反倾岩质滑坡成因机制及动力响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倪竞华;碳/碳复合材料剪切损伤的超声评价[D];南昌航空大学;2011年
3 李满意;强震作用下青川县桅杆梁斜坡动力响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4 刘海军;皖南山区反倾板岩边坡倾倒变形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5 李振生;陡倾层状斜坡振动台实验数据分析及其动力响应规律[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6 刘书军;山区公路边坡安全评价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7 王寅;强降雨下山口岩库区—岩质边坡三维有限元稳定分析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8 王雪野;耀州区斜坡变形破坏模式及其机理分析[D];长安大学;2012年
9 高乐;地震耦合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10 谢江峰;爆破震动诱发共振在深部板裂结构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占魁,来兴平,蔡美峰;基于过程分析的地下软弱层状岩石巷道破坏的相似模拟试验研究[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芮勇勤,贺春宁,王惠勇,陈宇亮,徐小荷,张幼蒂,周昌寿;开挖引起大规模倾倒滑移边坡变形、破坏分析[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刘红帅,薄景山,刘德东;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研究评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1期
4 林皋,朱彤,林蓓;结构动力模型试验的相似技巧[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5 陈进,黄薇;江阴长江大桥南塔墩地质力学模型试验[J];地球科学;2001年04期
6 祖国林,,秦生之,张淑芬;露天煤矿滑坡灾害与整治[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5年03期
7 罗红明;唐辉明;胡斌;余波;;基于突变理论的反倾层状岩石边坡稳定性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07年06期
8 刘立平,姜德义,郑硕才,雷进生,林登发;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的最新进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9 黄腾威;地震作用下土坡长期稳定可靠度分析[J];福建建设科技;2003年02期
10 白占平;地质构造与井采对边坡岩移影响的试验研究[J];阜新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唐世强;反倾向岩质边坡变形机制分析及治理设计[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2 苏立海;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破坏机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3 徐继言;顺层岩质边坡动力响应规律及变形破坏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欧阳吉;爆破作用对软弱顺倾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的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5 嘎色;震动边坡的加速度响应影响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6 于龙;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地震响应与变形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毅;王希良;刘振;郭阳阳;;基于模糊因素的岩质边坡地震稳定性多模型组合评价[J];岩土力学;2011年S1期
2 周金顺;俞然刚;倪雨龙;;岩质边坡表层土及植被恢复方法的探讨[J];低温建筑技术;2011年09期
3 汤平;李刚;徐卫军;;水及开挖卸荷对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J];岩土力学;2005年S2期
4 肖芬芬;侍倩;;岩质边坡喷混植生护坡技术浅析[J];土工基础;2006年03期
5 刘涛;沈明荣;陈建峰;宗军良;;水下岩质边坡稳定性计算模式的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年04期
6 刘润;闫s
本文编号:4421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442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