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摆隔震体系(FPS)实用化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摩擦摆隔震体系(FPS)实用化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摩擦摆隔震体系(Friction Pendulum System简称FPS)是一种有效的干摩擦滑移体系。本文在系统的研究总结国内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依托昆明某钢框架摩擦摆隔震这一试点工程,对摩擦摆隔震体系的设计、分析方法和支座检测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由于国内尚缺乏系统的对摩擦摆隔震支座(Friction Pendulum Bearing简称FPB)中聚四氟乙烯(PTFE)与抛光不锈钢之间的摩擦特性的研究,本文引述了Constantinou、Mokha和Zayas教授的大量研究。本文通过竖向刚度试验,获得了摩擦摆隔震支座的竖向刚度。利用SAP2000中非线性连接单元,对昆明某钢框架摩擦摆隔震结构进行了多遇地震、设防地震、罕遇地震和超罕遇地震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通过分析发现FPS体系在多遇地震下基本不隔震,设防地震下启动,罕遇地震下发挥良好的隔震效果,支座各项指标均满足预先设定的限值(支座压应力限值、支座竖向提离限值和支座水平滑移限值),在超罕遇地震中上部结构仅出现部分梁铰(处于IS与IO阶段),所有支座均满足水平位移限值要求,仅有2个支座竖向提离量超过限值规定。并且研究了罕遇地震下各支座的水平残余位移,通过分析发现,所有支座在各工况下的残余位移包络值仅为8mm,为支座水平滑移限值(110mm)的7%,FPS体系具有良好的复位特性。由于聚四氟乙烯与抛光不锈钢之间的摩擦系数受滑移速度、接触面压应力、接触面粗糙度、聚四氟乙烯材料和接触面润滑剂的影响,本文取10组不同的快慢摩擦系数对该钢框架进行罕遇地震分析,结果表明水平位移包络值随快慢摩擦系数的增高而降低,且包络值为53mm远远小于支座水平滑移限值。该体系具有较大的安全储备。参考国外相关规范,制定适合本支座的试验方案,包括了竖向刚度试验、高速压剪试验、平板摩擦试验。提出质量和验收要求。
【关键词】:摩擦摆 隔震 非线性分析 摩擦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352.1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6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2-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现状14-22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4-21
- 1.2.2 国内研究现状21-22
- 1.3 国内外应用现状22-25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以及创新点25-26
- 第二章 摩擦摆隔震支座的力学模型及竖向刚度试验26-34
- 2.1 摩擦摆隔震等效计算模型26-29
- 2.2 摩擦摆隔震非线性连接模型29-31
- 2.3 摩擦摆隔震支座竖向刚度试验31-34
- 2.3.1 概述31
- 2.3.2 试验加载31-32
- 2.3.3 结果32-34
- 第三章 聚四氟乙烯(PTFE)与抛光不锈钢之间的摩擦行为34-57
- 3.1 荷载历程对初始摩擦系数(静摩擦系数)的影响35-38
- 3.2 面压和滑移速度对摩擦特性的影响38-40
- 3.3 温度对摩擦特性的影响40-45
- 3.4 不锈钢表面粗糙度对摩擦特性的影响45-46
- 3.5 不锈钢的锈蚀对摩擦特性的影响46-49
- 3.6 润滑剂对摩擦特性的影响49-52
- 3.7 磨损对摩擦特性的影响52-55
- 3.8 滑移面镀铬对摩擦特性的影响55-57
- 第四章 摩擦摆隔震体系(FPS)分析与设计方法的研究57-117
- 4.1 FPS设计方法57-60
- 4.2 工程实例介绍60-75
- 4.2.1 工程概况60
- 4.2.2 SAP2000中支座参数取值的说明60-64
- 4.2.3 摩擦摆参数设计及支座布置64-69
- 4.2.4 模态分析69-71
- 4.2.5 地震动的选择71-75
- 4.3 多遇地震分析75-79
- 4.3.1 层间剪力分析75-76
- 4.3.2 层间位移角分析76-77
- 4.3.3 支座水平位移分析77-79
- 4.4 设防地震分析79-88
- 4.4.1 层间剪力分析79-80
- 4.4.2 层间位移角分析80-81
- 4.4.3 支座剪力轴力分析81-83
- 4.4.4 支座水平位移分析83-85
- 4.4.5 FPS塑性发展分析85-88
- 4.5 罕遇地震分析88-108
- 4.5.1 支座水平位移分析88-90
- 4.5.2 支座竖向位移响应分析90-91
- 4.5.3 支座滞回曲线分析91-97
- 4.5.4 支座轴力剪力,极大面压,极小面压分析97-100
- 4.5.5 层间位移角分析及出铰分析100-104
- 4.5.6 支座残余位移分析104-105
- 4.5.7 FPS楼面加速度及位移响应分析105-107
- 4.5.8 FPS抗风分析107-108
- 4.6 超罕遇地震分析108-117
- 4.6.1 支座水平位移分析108-111
- 4.6.2 支座竖向位移分析111-112
- 4.6.3 支座面压分析112-113
- 4.6.4 上部结构层间位移角分析113-117
- 第五章 摩擦摆支座检测方法研究117-128
- 5.1 简介117
- 5.2 国外关于摩擦摆支座检测的规范体系117-119
- 5.3 试验方案119-125
- 5.4 摩擦滑移摆的质量和验收要求125-128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128-129
- 参考文献129-133
- 攻读硕士期间的成果133-134
- 致谢134-135
- 附录A:球型支座到场检验记录表135-1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华,徐礼华,周友;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基础隔震体系动力特性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04期
2 何建平;王汝恒;刘勇;;建筑基础隔震体系的应用发展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6年06期
3 王闯;;并联复合隔震体系理论研究[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6年04期
4 李向真;向伟明;朱小文;;房屋隔震体系动力特性计算的摄动方法[J];工程力学;2010年07期
5 辛晓鹏;郭晓辉;;不同隔震体系地震反应分析对比[J];四川建材;2011年01期
6 杜永峰;朱前坤;李慧;;串联隔震体系的大变形力学行为分析与试验[J];振动与冲击;2011年11期
7 J.M.Kelly;周雍年;;评建筑物基底的隔震体系[J];国外地震工程;1980年01期
8 钱晓旭;彭阳;;隔震体系研究与应用现状综述[J];山西建筑;2014年14期
9 黄襄云,王清敏,丰定国,姚谦峰;自动复位基础隔震体系的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2000年03期
10 毛利军,李爱群;建筑结构基础隔震体系研究进展[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光洁;谭平;金建敏;王海明;涂伟荣;米晓玲;;一种新型隔震体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2 张富有;刘汉龙;高玉峰;;串连组合基础隔震体系的简化计算方法[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树标;;砌体复合隔震体系研究[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4 姚谦峰;;建(构)筑物基础滑动隔震体系研究[A];第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3年
5 王焕定;赵桂峰;张永山;;梯队变刚度滞变-摩擦隔震体系抗震设计实用方法[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6 张富有;周海祚;何毅;;并联基础隔震体系轴力转移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敏;张志强;程文vl;彭飞;;不同场地土下并联基础隔震体系地震反应特征[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杜永峰;李慧;z浳∥,
本文编号:4527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452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