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德勒兹影像理论的当代纪念性建筑叙事空间设计初探
本文关键词:基于德勒兹影像理论的当代纪念性建筑叙事空间设计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建筑空间的叙事研究探索了建筑空间的深层语义。基于人在生活和情感上的内在需求,建筑空间设计除了展现理性的物质空间,也需要构建起“思维”的空间,建筑的空间叙事就是这种思维的表达。纪念性建筑是最能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维的一类建筑,这些纪念性的空间如何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如何唤起人们的记忆、情感与思考,是建筑师们努力追寻的答案。本文悬置了已有的关于建筑空间已有的叙事学理论,从德勒兹影像理论的角度对当代纪念性建筑空间的叙事方式进行了重新理解和探讨,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纪念性空间进行深层次的审视,以给我们在纪念性空间创作中展开一个新的视野。在思想复杂多变的当代社会,以人本为中心的时空观日益成为主导,并出现了行为空间、身体空间、记忆的空间等等新的空间形式。而德勒兹的电影哲学和建筑的叙事空间创作二者本身的叙事意义都是基于时间和空间的内在联系,并且都脱离不了人的存在。在德勒兹看来,影像予以我们的除了视觉、感官的享受,还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思维的形象,影像的运动就是思维的运动[1]。叙事,就是这种影像概念的必然产物。德勒兹的时间影像理论哲学是对影像、时间、运动的探讨,这之于纪念性建筑空间的叙事性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分成四个部分对德勒兹影像理论下的纪念性建筑的叙事空间进行了研究:提出问题:第一章绪论,包括研究背景及其意义、研究现状分类概述、研究方法和全文的框架。分析问题:第二章至第五章,二、三章探讨的是德勒兹影像理论在建筑叙事空间中的体现;四、五章对当代纪念性建筑叙事空间进行了研究并在德勒兹影像理论基础上对纪念性建筑叙事空间进行了重新分类。解决问题:第六章、第七章,第六章是对当代纪念性建筑叙事空间设计策略进行了归纳总结,第七章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进一步检验前文的观点。最后为全文的结语部分,总结并概括了文章的观点和结论。
【关键词】:纪念性建筑 叙事空间 德勒兹影像理论 时间 记忆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25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6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2-15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13-15
- 1.2 学术背景15-22
- 1.2.1 国内外对于建筑叙事空间及纪念性建筑空间设计的研究现状15-18
- 1.2.2 国内外德勒兹理论的研究状况18-20
- 1.2.3 国内外对德勒兹影像理论与建筑空间设计跨学科研究状况20-21
- 1.2.4 小结21-22
- 1.3 研究方法22-23
- 1.3.1 著作文献分析、整理和总结22
- 1.3.2 跨学科语言转译22
- 1.3.3 实地调研研究22-23
- 1.4 本论文框架23-25
- 1.5 本章小结25-26
- 第二章 德勒兹时间影像理论的相关思想与基本概念26-39
- 2.1 影像理论相关思想26-34
- 2.1.1 德勒兹哲学思想概述26-31
- 2.1.2 伯格森的理论31-33
- 2.1.3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33
- 2.1.4 尼采的权力意志与时间哲学33-34
- 2.2 课题涉及的主要相关概念34-38
- 2.2.1 身体与影像34-36
- 2.2.2 “运动—影像”与“时间—影像”36-38
- 2.3 本章小结38-39
- 第三章 影像理论与建筑空间中时间表达的关联性39-69
- 3.1 “运动—影像”对建筑空间语言的转译——概念时间39-48
- 3.1.1 “感知—影像”——建筑的零度空间40-41
- 3.1.2 “动情—影像”——建筑的一度空间41-44
- 3.1.3 “动作—影像”——建筑的二度空间44-46
- 3.1.4 “心智—影像”——建筑的三度空间46-48
- 3.1.5 小结48
- 3.2 “时间—影像”对建筑空间语言的转译——纯粹时间48-67
- 3.2.1 记忆模型49-53
- 3.2.2 回忆—影像——真实性闪回空间与纯视听闪回空间53-57
- 3.2.3 梦幻—影像——建筑的“人称化”梦幻空间与“匿名化”梦幻空间57-62
- 3.2.4 晶体—影像——空间扮演者与“胚胎”建筑62-67
- 3.2.5 小结67
- 3.3 本章小结67-69
- 第四章 纪念性建筑的叙事空间概念及其类型研究69-81
- 4.1 一般意义上的纪念性建筑的叙事空间69-75
- 4.1.1 基本概念69-71
- 4.1.2 纪念性建筑的精神价值取向的多种维度71-74
- 4.1.3 纪念性建筑叙事空间的类型的划分74-75
- 4.2 当代纪念性建筑叙事空间的组织模式75-79
- 4.2.1 历时顺序叙事模式76
- 4.2.2 平行叙事模式76-77
- 4.2.3 相互混合叙事模式77-78
- 4.2.4 网状叙事模式78-79
- 4.2.5 小结79
- 4.3 本章小结79-81
- 第五章 影像理论下的纪念性建筑叙事空间分类81-102
- 5.1 “概念时间”下建筑空间的叙事机制81-87
- 5.1.1 有机叙事81-87
- 5.2 “纯粹时间”下建筑空间的叙事机制87-101
- 5.2.1 晶体叙事87-93
- 5.2.2 虚构叙事93-101
- 5.3 本章小结101-102
- 第六章 纪念性建筑叙事空间设计策略初探102-129
- 6.1 在空间中置入“时间轴”使之具有叙事意义102-104
- 6.2 概念时间主导的叙事空间设计策略初探104-116
- 6.2.1 纪念主题或意义的确定105-109
- 6.2.2 促使纪念性建筑自我情感的流露109-111
- 6.2.3 设计建筑空间中的人流动线111-112
- 6.2.4 空间叙事的设计策略归纳与案例分析112-116
- 6.3 纯粹时间主导的叙事空间设计策略初探116-127
- 6.3.1 引入“外在”——概念时间中的纪念主题的消隐116-121
- 6.3.2 插入“自由间接话语”——纪念性建筑自我情感的解体121-122
- 6.3.3“信仰”危机——人与建筑空间影像的同一性彻底决裂122-123
- 6.3.4 身体叙事的设计策略归纳与案例分析123-127
- 6.4 本章小结127-129
- 第七章 案例分析129-147
- 7.1 以“概念时间”为主——日军反人类罪行见证地总体规划及罪证陈列馆设计方案129-142
- 7.1.1 项目概况129-130
- 7.1.2 “概念时间”的体现130
- 7.1.3 “全体”的确定——规划定位130
- 7.1.4 遗址区对于“全体”的实施依据和原则130-131
- 7.1.5 遗址区“全体”的实践131-138
- 7.1.6 “纯粹时间”的体现138-142
- 7.2 以“纯粹时间”为主——时间的宫殿142-146
- 7.2.1 项目概况142-143
- 7.2.2“纯粹时间”的直接呈现143-144
- 7.2.3 纯视听情境的操作分析144-146
- 7.3 本章小结146-147
- 结语147-149
- 参考文献149-154
- 致谢154-155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1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萍;东西方纪念性建筑的比较——比较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与美国华盛顿纳粹大屠杀纪念馆[J];四川建筑;2002年02期
2 顾孟潮;纪念性建筑[J];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02期
3 石景琨;殷青;;纪念性建筑的场景表达[J];低温建筑技术;2007年04期
4 姚瑶;苏继会;;中西纪念性建筑作品比较研究[J];工程与建设;2011年02期
5 姜军;孙清军;;纪念性建筑实体形式创作中的哀悼情感表达研究[J];华中建筑;2011年08期
6 薛文博;;纪念性空间的不同建构逻辑[J];山西建筑;2012年15期
7 ;建筑小常识[J];建筑工人;2012年03期
8 王月涛;林建群;孙清军;;当代纪念性建筑中形式原型的创新表达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5期
9 曹斌;;谈纪念性建筑室内气氛的创造[J];室内设计与装修;1990年15期
10 张文聪;纪念性建筑的创作研究[J];四川建筑;199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伯安;;纪念性建筑——一个具有永恒意义的建筑类型[A];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C];1999年
2 陈恒;刘u&;;浅析纪念性建筑的设计思路——阅读德国柏林犹太人博物馆[A];首届山东材料大会论文集(土木建筑篇 下)[C];2007年
3 刘仁芳;;纪念性建筑环境景观植物设计[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中连;纪念性建筑须注重环境设计[N];文汇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月涛;基于主体意识层次的纪念性建筑创作方法建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景琨;纪念性建筑场景化处理[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滕美芳;当代纪念性建筑的多元化创作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3 张中义;纪念性建筑空间及其设计表现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4 姜军;纪念性建筑形式创作中的哀悼情感表达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李小龙;纪念性建筑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取向[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6 马俊涛;试读纪念性建筑的纪念性[D];青岛理工大学;2011年
7 于t ;纪念性建筑的变迁[D];山东建筑大学;2012年
8 秦康康;基于坡地环境的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唐荞菀;基于德勒兹影像理论的当代纪念性建筑叙事空间设计初探[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10 庄逸君;纪念性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德勒兹影像理论的当代纪念性建筑叙事空间设计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05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460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