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交叉联接对采动岩体中流体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裂隙交叉联接对采动岩体中流体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基于立方定律推导了交叉联接方式的流量计算方法,讨论得出了该方法与实测结果存在偏差的主因:过量压力降损耗.定义了过量压力降损耗系数,分析了过量压力降损耗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影响交叉裂隙的过量压力降损耗的因素有:交叉角度、裂隙隙宽及雷诺数,其中雷诺数对过量压力降损耗的影响最大;过量压力降损耗系数与雷诺数近似成二次下降的关系;交叉裂隙中流体的偏流及交汇只是表象,裂隙交叉处的流动收缩或者扩张效应才是过量压力降损耗产生的真正机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交叉裂隙的准确流量计算公式,并探讨了该公式在实际裂隙网络中的简化应用方法.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
【关键词】: 交叉联接 采动岩体裂隙 流体流动 过量压力降损耗 影响机制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0CB226801;2010CB732002;2011CB201201)
【分类号】:TU452
【正文快照】: 在开采地下煤层时,采动作用引起覆岩卸压使得原来在高地应力下封闭的裂隙系统重新开启,同时岩层移动和地应力重分布产生了大量的新生裂隙,这些裂隙在岩体内部纵横交错、相互联接,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又广泛的供流体储存及运动的裂隙网络系统,因此采动岩体中流体流动性质主要由裂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开铭;;裂隙水交叉流的水力特性[J];地质学报;1986年02期
2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Crossing Flow in an Intersected Fracture by Penalty Function Formulation[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1988年02期
3 詹美礼,速宝玉;交叉裂隙水流N-S方程有限元分析[J];水科学进展;1997年01期
4 沈振中;陈栶;赵坚;;岩溶管道与裂隙交叉渗流特性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08年02期
5 速宝玉,詹美礼,郭笑娥;交叉裂隙水流的模型实验研究[J];水利学报;1997年05期
6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STIMATION OF FLOW THROUGH A SINGLE ROUGH-WALLED FRACTURE[J];Journal of Hydrodynamics;2012年03期
7 周创兵,,熊文林;岩石节理的渗流广义立方定理[J];岩土力学;1996年04期
8 朱红光;谢和平;易成;姜耀东;刘建霞;赖苏玲;董欣;;破断岩体裂隙的流体流动特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4期
9 Ou Subei;Wang Lianguo;Wang Peipei;Wang Zhansheng;Huang Jihui;Zhou Donglei;;Numerical analysis of seepage flow characteristic of collapse colum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i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年02期
10 Zhou Yuejin;Guo Hongzeng;Cao Zhengzheng;Zhang Jiangong;;Mechanism and control of water seepage of vertical feeding borehole for solid materials in backflling coal mi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红光;破断岩体裂隙的流体流动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瑾;聂德新;刘汉超;;大柳树坝址岩体渗漏量物理模拟[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2 王涛;项宇;李扬;;节理岩体中地下水流动的三维离散元方法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年02期
3 郑松青;张宏方;刘中春;牟雷;;裂缝性油藏离散裂缝网络模型[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张辉;地质结构控渗效应初探[J];工程地质学报;1999年02期
5 杨太华;岩体裂隙渗流地质力学模型及应用[J];贵州科学;1995年02期
6 彭汉兴,吴海浜,石安池;三峡船闸区水文地质特征及高边坡排水优化[J];河海大学学报;1996年05期
7 邓彬;顾小芳;;裂隙岩体中水运动规律及数值模拟研究现状[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5年04期
8 蔡金龙;周志芳;;粗糙裂隙渗流研究综述[J];勘察科学技术;2009年04期
9 朱世奎,谢文兵;浆液在巷道围岩裂隙中扩散规律研究[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4年02期
10 杨天鸿,江智明,芮勇勤;露天矿山边坡岩体疏干排水数植模拟分析[J];露天采煤技术;1998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俊光;梁冰;;不同裂隙水压力作用下岩石强度变化分析[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邵江;程强;巫锡勇;;大相岭隧道大角度斜井端头汇水特征及形成机理分析[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有天;王镭;陈平;;裂隙岩体渗流的理论和实践[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4 张维庆;张玉军;;考虑饱和度修正的应力腐蚀和压力溶解作用热-水-应力耦合过程有限元分析[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鹏飞;海底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杜朝伟;海底隧道衬砌水压力及结构受力特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杨慧;水—岩作用下多裂隙岩体断裂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曹林卫;基于椭圆形微裂纹变形与扩展的准脆性岩石细观损伤—渗流耦合本构模型[D];重庆大学;2010年
5 柴军瑞;大坝及其周围地质体中渗流与应力场耦合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6 刘建刚;堤基渗透变形理论与渗漏探测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7 刘新喜;库水位下降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8 陈建余;非稳定饱和—非饱和渗流场数值计算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9 宋晓晨;裂隙岩体渗流非连续介质数值模型研究及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4年
10 唐红侠;水力劈裂条件下裂隙介质水力特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玉平;膨胀性充填裂隙水力特性数值模拟[D];郑州大学;2010年
2 李亚帮;膨胀性充填裂隙水力特性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方镜平;压力隧洞内水外渗的渗流-应力-开裂耦合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4 王向阁;海底隧道涌水量预测及注浆防水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冯仕能;水电站引水隧洞衬砌形式选择准则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王育奎;海底隧道渗流场分布规律及涌水量预测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吕涛;基于流固耦合的岩溶管道对水工隧洞围岩影响的数值分析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8 罗扬;黄土节理渗流特性的试验研究及节理黄土水分场数值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9 许传稳;岩体、混凝土粗糙裂隙水力特性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曹阿静;裂隙岩体渗流与应力耦合数值分析及其工程应用[D];武汉科技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万成;魏晨慧;张福壮;杨天鸿;;流固耦合模型用于陷落柱突水的数值模拟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2 陈洪凯;裂隙岩体渗流研究现状(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3 陈洪凯;裂隙岩体渗流研究现状(Ⅱ)[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4 陈洪凯,张永兴,严春风;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陡高边坡岩体渗流发育规律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5 段小宁 ,李鉴初 ,刘继山;各向异性连续介质渗透系数的反分析法及其应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1年05期
6 陈崇希;岩溶管道-裂隙-孔隙三重空隙介质地下水流模型及模拟方法研究[J];地球科学;1995年04期
7 田开铭;;偏流与裂隙水脉状径流[J];地质论评;1983年05期
8 李凯;茅献彪;李明;张春;倪海敏;彭岩;马超;;含水层水压对底板断层突水危险性的影响[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1年03期
9 谢和平;Willian G.Pariseau;;Fractai Estimation of Joint Roughness Coefficients[J];Science in China(Series B);1994年12期
10 谢和平,W.G.Pariseau;岩石节理粗糙系数(JRC)的分形估计[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许光祥;裂隙岩体渗流与卸荷力学相互作用及裂隙排水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2 庄宁;裂隙岩体渗流应力耦合状态下裂纹扩展机制及其模型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3 徐德敏;高渗压下岩石(体)渗透及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梁宁慧;渗流对卸荷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2 艾万民;岩体卸荷应力场—渗流场耦合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D];重庆大学;2005年
3 陈栶;岩溶与裂隙交叉渗流特性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仲继寿,杨舜臣,邢安仕;矿山抗采动农村楼房的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1992年02期
2 巨天乙;西南煤矿区特殊采动破坏初探[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5年06期
3 王建胜;;山区采动损害的防护与治理[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年08期
4 上官科峰;王更雨;;窑街矿区采动影响的山体滑坡机理探讨[J];煤炭科学技术;2009年06期
5 李永树 ,王金庄;机助绘制采动沉陷地区地形图[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6 马凤山;邓清海;陈德信;卢耀军;丁德民;张亚民;王杰;郭捷;;采动影响下金川二矿区14行风井变形破坏机制探讨[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6期
7 林叔中;地下采动山体变形活动的模型实验[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9年04期
8 毛成瑞;李茂新;;地面建筑物受采动影响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5期
9 李贵方;采动区建筑物损害的鉴定方法[J];山西科技;2004年04期
10 吴威;;东林矸石山提升系统预防采动影响的措施研究[J];广东科技;2011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学理;;矿山采动损害治理工程对策及环境重建[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2 杜青龙;;煤矿采动对地表烟囱的影响实例分析[A];陕晋冀煤炭学会地质测量专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何万龙;胡德礼;康建荣;;山区采动坡体的应力应变数值分析[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4 范学理;;矿山采动损害研究领域的再思考与定位建议[A];2010全国“三下”采煤与土地复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都新建;田永东;赵小山;赵祉友;何庆宏;;晋城矿区采动影响区地面抽采技术[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夏玉成;;应用元胞自动机方法预测煤矿区采动损害的演化态势[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7 沈永祥;徐建斌;;矿区采动破坏土地的治理[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8 刘天泉;;矿井采动影响力学及其在特殊开采技术中的应用[A];岩石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第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9年
9 刘天泉;;矿山采动影响学及特殊开采技术的新进展[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三次大会论文集[C];1994年
10 马文顶;赵海云;张少华;;岩体采动破坏物理模拟再现新探讨[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广云;采动区大变形扰动土物理力学性质演变及工程响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何姣云;矿山采动灾害监测及控制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夏玉成;构造环境对煤矿区采动损害的控制机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4 徐文全;采动空间围岩应力监测技术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5 高保彬;采动煤岩裂隙演化及其透气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王旭锋;冲沟发育矿区浅埋煤层采动坡体活动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7 丁陈建;采动场地残余变形特征及预测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8 涂敏;煤层气卸压开采的采动岩体力学分析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9 刘辉;西部黄土沟壑区采动地裂缝发育规律及治理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10 曹安业;采动煤岩冲击破裂的震动效应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昆鹏;复杂地质构造条件下高速公路压煤采动影响的适应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2 田薇;采动损害的技术与经济评价系统研究及其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3 王冬梅;基于地质观点的煤矿区采动损害预计系统[D];西安科技大学;2004年
4 尹志明;马桑湾采动滑坡稳定性分析[D];重庆大学;2010年
5 院雷;露天地下联合开采采动损害规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蒙;山区煤矿采动滑坡地形条件分析[D];江苏师范大学;2013年
7 牛宗涛;采动区建筑物变形特性研究与工程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8 王业显;大柳塔矿重复采动条件下地表沉陷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9 刘忠洪;采动区框支结构的采动分析及变形控制和保护[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0年
10 李运成;煤层底板岩体结构对采动效应的影响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裂隙交叉联接对采动岩体中流体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36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463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