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在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温度场监测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在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温度场监测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建立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实验模型,对该地区地源热泵系统的换热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利用分布式光纤传感测温技术对地温年变化情况进行监测。表明该地区恒温层埋深约为45m,恒温层温度约为18℃。对地源热泵系统进行了冬、夏两季的换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系统的性能与输入水温和地层温差有关,输入水温与地层温差越大,其换热能力也越强。系统夏季的降温幅度在4.5℃以上,冬季升温幅度在2.2℃以上。根据监测结果可知,土体有较强的温度自平衡能力,但在受到扰动后,需要一个相对较长时间的自补偿过程,因此地缘热泵的使用要充分考虑冷暖季的热量平衡。地缘热泵地上部分管线的保温性能对整个系统的热交换能力有显著影响,因此在建立地源热泵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地面以上部分管线的保温性能。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分布式光纤传感器 地温 换热能力 BOTDR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23063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36007)资助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K10B0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1CB710605)
【分类号】:TU83
【正文快照】: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对新型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地源热泵技术利用深部恒定地温场,实现能量的转换和输送,在制冷或制热的同时大大减少电能的消耗,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在绿色建筑体系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2]。由于地缘热泵系统埋设深度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清;李益湘;;浅层地热能在合肥地区的应用[J];安徽地质;2010年04期
2 杨红辉;;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地埋管热平衡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年10期
3 张新春;张景雪;;河北地区应用地源热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3年01期
4 栾英波;郑桂森;卫万顺;;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发展综述[J];地质与勘探;2013年02期
5 贾胜辉;曹亚丽;;地埋管地源热泵发展中的关键问题[J];建筑节能;2013年10期
6 孔祥军;孙振添;张国山;石涵静;;浅层地温能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J];城市地质;2014年S1期
7 杜诗民;刘业凤;熊月忠;张华;;地源热泵U型竖直埋管换热器性能实验分析[J];建筑节能;2015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悦,杨立平,周沫,莫然;国内地源热泵应用情况调查报告[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海鹰;李琪;索琳;袁晓宁;魏谦;;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性能分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2 赵慧玲;李卉;赵佳;;分布式光纤在发电厂内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年03期
3 常胜,李伟良;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J];广东电力;2002年04期
4 严晓龙;赵庆平;;浅谈分布式光纤火灾报警系统及其应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年06期
5 王少力;朱萍玉;陆洁;张子才;;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的形变探测管试验研究[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10年01期
6 乔波;杨其华;王强;;改进型分布式光纤水下输气管道泄漏检测仿真分析[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周琦;乐坚浩;刘佳诞;;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在电力领域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年11期
8 石艺尉,王耀才,,蒋洪涛;分布式光纤传感在井下瓦斯检测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学报;1995年04期
9 韩浩江;;分布式光纤温度故障预警监测系统原理及应用[J];上海电力;2007年05期
10 黄耀英;周宜红;江凯;王利杰;周建兵;李金河;;基于分布式光纤监测3m厚混凝土浇筑仓垂直向温度分布可行性探讨[J];大坝与安全;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在宣;王剑锋;郭宁;余向东;吴孝彪;冯海琪;InsooS.KIM;Yohee KIM;;分布式光纤拉曼温度传感器与光纤拉曼放大器[A];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2 魏德荣;赵花城;秦一涛;张弘;;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在我国的发展[A];2004年全国碾压混凝土坝筑坝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在宣;;分布式光纤传感网络技术的进展——新的检测方法与技术[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4 杭利军;何存富;吴斌;;新型分布式光纤声学传感技术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5 魏德荣;赵花城;秦一涛;张弘;;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在中国的发展[A];纪念贵州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选集[C];2005年
6 瞿荣辉;叶青;甘久林;郝蕴祺;潘政清;蔡海文;;应用于物联网的分布式光纤布里渊传感系统[A];全国第15次光纤通信暨第16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肖衡林;蔡德所;;基于温度测量的分布式光纤渗漏监测技术机理探讨[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8 吴飞;蔡璐璐;李志全;;分布式光纤应变传感器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刘媛;孙志慧;王昌;刘统玉;;基于拉曼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研究及应用[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蔡顺德;蔡德所;何薪基;张存吉;丁涛;;分布式光纤监测三峡工程大块体混凝土水化热过程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魏奕雄;与光电共舞[N];乐山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曹石岩;北洋集团:战略转型 创新发展[N];威海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宗良;分布式光纤拉曼温度传感系统信号处理及性能提升[D];山东大学;2015年
2 许海燕;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器及其定位技术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孙琪真;分布式光纤传感与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史彦新;分布式光纤应变监测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周琰;分布式光纤管道安全检测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 曲志刚;分布式光纤油气长输管道泄漏检测及预警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何俊;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侯培国;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03年
9 张悦;基于拉曼散射的分布式光纤火灾预警方法、技术研究及实现[D];中北大学;2011年
10 邹建;分布式光纤温度测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宽;宏弯损耗的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与边坡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杨振;分布式光纤安防检测系统的信号识别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3 陈栋;分布式光纤传感网络的定位算法与系统设计[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韩双连;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的炉底在线温度监测系统软件设计[D];山东大学;2015年
5 罗沙;分布式光纤拉曼测温系统解调方法及可靠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张宝祥;多种受力状态下结构分布式光纤传感应变传递及裂纹监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刘志海;分布式光纤温度阈值传感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8 张研;分布式光纤传感定位系统中时间延迟估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谢园园;附带光纤延迟环的分布式光纤侵入预警系统定位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10 吴玉龙;基于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的堤坝渗漏监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在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温度场监测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2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472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