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往复荷载作用下双桩-承台-土体系的试验研究及分析

发布时间:2017-06-25 02:15

  本文关键词:往复荷载作用下双桩-承台-土体系的试验研究及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桩基遭受地震作用时,桩与承台连接处的剪力和弯矩值都为最大,为避免连接处过早发生破坏,需要对连接处构造进行加强,此外,桩-土作用体系关系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使桩基水平承载力研究变得十分复杂。本文首先从室内模型试验入手,研究了在水平往复荷载作用下,普通双桩基础、增设连接墙双桩基础与增设斜支撑双桩基础的受力特性和变形特征,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在水平承载力方面,增设连接墙双桩基础最高,增设斜支撑双桩基础次之,普通双桩基础最低;(2)普通双桩基础桩身最大弯矩出现在承台与桩连接处,两桩之间增设连接墙与斜支撑可使桩身弯矩峰值下移,出现在连接处以下2D(0.09m)处,且三种形式下的桩身弯矩都主要分布在桩上部4D(0.18m)范围内;(3)增设连接墙与斜支撑可有效提高双桩基础的抗弯刚度,使桩身土压力反向节点下移,抑制桩身的弯曲变形;(4)普通双桩基础的桩在承台与桩连接处发生破坏,增设连接墙与斜支撑使破坏位置发生改变,出现在连接墙(斜支撑)下部与桩身的连接点处。随后,在室内模型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普通双桩基础与增设连接墙双桩基础进行模拟,以期对其受力特性做进一步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两组双桩基础桩身弯矩都主要分布在桩上部4D(0.18m)以上,普通双桩基础弯矩峰值在承台与桩的连接处,增设连接墙双桩基础弯矩峰值在连接墙下部的桩身变截面处,有限元模拟的有效性得到验证;(2)对地基土应力进行分析,增设连接墙使水平荷载影响深度变浅;连接墙的存在同样减小了水平荷载的影响范围,说明连接墙提高了桩基上部刚度,使桩基上部承担了更多的水平荷载,从而降低了水平荷载对地基土的影响。
【关键词】:双桩基础 连接墙 斜支撑 桩土作用 水平往复荷载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473.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6
  • 1.1 桩基概述12-15
  • 1.1.1 桩基发展历史12
  • 1.1.2 桩基的分类12-13
  • 1.1.3 桩基础特点13
  • 1.1.4 桩基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挑战13-15
  • 1.2 水平荷载下桩基研究现状15-24
  • 1.2.1 概述15-16
  • 1.2.2 水平往复荷载下桩基的受力与破坏分析16-18
  • 1.2.3 水平承载桩相关理论研究现状18-23
  • 1.2.4 水平荷载下群桩研究现状23-24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4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24-26
  • 第二章 水平往复荷载作用下双桩基础受力特性室内模型试验26-44
  • 2.1 概述26-27
  • 2.2 试验目的和内容27
  • 2.2.1 试验目的27
  • 2.2.2 试验内容27
  • 2.3 试验装置设计27-33
  • 2.3.1 土工槽的制作28-29
  • 2.3.2 试验加载装置29
  • 2.3.3 试验测量装置29-33
  • 2.4 桩基模型与土材料参数33-37
  • 2.4.1 模型桩的制作及其参数33-34
  • 2.4.2 承台的制作及其参数34-36
  • 2.4.3 桩周土参数36-37
  • 2.5 模型桩的抗弯试验37-41
  • 2.6 试验加载方法41-42
  • 2.7 关于试验相似性的说明42
  • 2.8 关于试验误差的说明42-43
  • 2.9 本章小结43-44
  • 第三章 水平往复荷作用下双桩基础受力特性结果分析44-64
  • 3.1 概述44
  • 3.2 不同双桩基础形式荷载—位移关系比较44-47
  • 3.2.1 滞回曲线比较44-46
  • 3.2.2 骨架曲线比较46-47
  • 3.3 各级荷载下承台转角比较47-49
  • 3.4 各级荷载下桩身弯矩比较49-55
  • 3.5 连接墙与斜支撑应力分析55-56
  • 3.6 各级荷载下承台及桩侧土压力比较56-60
  • 3.7 不同双桩基础形式裂缝分析60-62
  • 3.8 本章小结62-64
  • 第四章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64-80
  • 4.1 有限元法概述64-65
  • 4.2 ABAQUS程序介绍65-66
  • 4.3 双桩基础有限元模型的建立66-70
  • 4.3.1 网格划分66-67
  • 4.3.2 单元选择67
  • 4.3.3 材料本构模型67-70
  • 4.3.4 接触问题70
  • 4.3.5 加载制度说明70
  • 4.4 有限元模拟分析结果对比70-79
  • 4.4.1 桩基水平位移分析70-72
  • 4.4.2 桩身弯矩分析72-74
  • 4.4.3 桩基与地基土应力分析74-79
  • 4.5 本章小结79-80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80-82
  • 5.1 总结80-81
  • 5.2 展望81-82
  • 参考文献82-86
  • 致谢86-8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训流;叶列平;陆新征;;往复荷载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数值模拟[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年06期

2 阎澍旺;往复荷载作用下重塑软粘土的变形特性[J];岩土工程学报;1991年01期

3 魏汝龙,郭家禄,左元明;往复荷载下饱和粉砂中的孔隙压力[J];土木工程学报;1983年01期

4 Hoang Van Longand;Nguyen Dang Hung;;恒载及往复荷载作用下三维钢框架塑性优化:优化公式[J];钢结构;2010年06期

5 曹亚林,王中正;往复荷载下土应力应变反应的相位差及阻尼特性[J];岩土工程学报;1988年06期

6 黄艳;阚明辉;王自法;;单调及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砌体非线性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2年01期

7 董永涛,张耀春;板件在单轴往复荷载作用下非线性屈曲分析的有限元法[J];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8 刘海涛;姚谦峰;柳炳康;汪训流;;往复荷载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柱接合部受力性能数值模拟[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9 张甲峰;黄茂松;张根宝;黄齐武;宋晓宇;;往复荷载下层状地基基础板试验研究与沉降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11期

10 曹鹏程;王德海;;区域约束混凝土柱受往复荷载裂缝分析[J];科学之友;2010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马成龙;往复荷载作用下双桩-承台-土体系的试验研究及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蔡亮;往复荷载作用下单桩P-Y曲线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3 徐力勇;往复荷载下大面积基础板的沉降分析[D];同济大学;2007年

4 张梁;往复荷载下薄钢混凝土组合梁柱节点性能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张甲峰;长期往复荷载下分层地基基础板的沉降分析[D];同济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往复荷载作用下双桩-承台-土体系的试验研究及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04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4804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7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