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通风的学校建筑室内外颗粒物浓度及其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自然通风的学校建筑室内外颗粒物浓度及其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气环境污染和室内污染状况日益严重。由于人们的绝大多数时间在室内度过,室内空气污染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因而营造良好的室内空气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摸清室内颗粒物浓度水平,揭示室内外颗粒物浓度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因素对其的影响规律已成为暖通空调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了西安市某大学校区内的宿舍、办公室和教室,于2015年11月8日-2015年11月13日(非供暖季末)和2015年11月18日-2015年11月27日(供暖季初),对室内、室外PM10、PM2.5、PM1浓度、室内温度、相对湿度、CO和CO2进行了连续监测,并于2015年3月-2015年7月对英国伦敦市和雷丁市的3所小学内的4间教室室内、外的PM10、PM2.5、PM1浓度、温度、相对湿度、CO、CO2以及室外风速等参数也进行了连续监测。深入地分析了供暖季和非供暖季西安市大学校园内的三种微环境以及春季和夏季英国小学教室的室内PM10、PM2.5和PM1暴露水平,并运用统计软件定量分析了室内、室外颗粒物浓度间的关系,估算了室外颗粒物的渗透系数和室内颗粒物的散发量。同时利用在英国伦敦和雷丁市小学教室获得的室内外测得的颗粒物浓度以及气象参数数据,分析了室内、外颗粒物浓度间的关系以及气象参数对室内颗粒物浓度和I/O比的影响,建立了教室内颗粒物浓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粗颗粒物(PM10)对城市大气污染物的贡献大于细颗粒物(PM2.5),西安市室外大气PM10浓度水平高于PM2.5,室外PM10和PM2.5的中位数浓度分别为78.20μg/m3和34.82μg/m3。(2)室内PM10和PM2.5的中位数浓度分别为72.25μg/m3和30.90μg/m3。从微环境来看,教室内的颗粒物浓度最高,办公室次之,宿舍最低。教室内因人员密集,室内CO2浓度很高(非供暖季最高可达2568ppm,超标2.568倍;供暖季最高可达2678ppm,超标2.678倍),超标现象严重。故应加强教室内通风,增大教室人均面积,引导学生在课间开窗通风。但应注意的是,由于建筑物围护结构在室外颗粒物浓度很高时对室内起到保护作用,因此当大气颗粒物浓度处于良以上等级时,应减少开窗。(3)西安非供暖季与供暖季、三种微环境间的I/O比差别不大,均小于1。PM10的渗透系数Finf为0.874±0.017,室内污染源散发量Cig为5.046±1.728μg/m3;PM2.5的Finf为0.897±0.020,Cig为1.275±0.878μg/m3;PM1的Finf为0.908±0.022,Cig为1.351±0.895μg/m3。非供暖季室外颗粒物浓度对室内贡献率较供暖季高,室内源发散量估计值较供暖季低。微环境不同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程度高于供暖所带来的影响。室外的PM10对办公室内环境的贡献率最高,达92.3%,对教室的贡献最低,为80.1%;室外的PM2.5和PM1均是对宿舍环境的贡献率最高。西安的室外气象参数,包括室外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与室内颗粒物浓度及I/O比的相关性很小,这主要是因为测试时间相对集中,气象参数的波动对室内颗粒物浓度的影响未能很好的反映出来。(4)基于对在英国测试得到的数据的分析表明:春季、夏季所测的的室内颗粒物浓度均值基本低于相应标准,且各粒径的I/O比均大于1。估算得到的PM10和PM2.5的渗透系数分别为0.371±0.028和0.353±0.016;室内污染源散发量分别为31.64±1.66μg/m3和15.18±0.89μg/m3。室外颗粒物对室内颗粒物浓度贡献率较低,由于室内人员活动较多,室内污染源散发量较高。室外风速和相对湿度分别对室内颗粒物浓度呈负相关和正相关,对I/O比呈正相关和负相关。室外温度对室内颗粒物浓度及I/O比的影响非常弱。
【关键词】:颗粒物 自然通风 I/O比 渗透系数 学校建筑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13;TU83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1 绪论11-29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2
- 1.1.1 课题研究背景11-12
- 1.1.2 课题研究意义12
- 1.2 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12-24
- 1.2.1 颗粒物的影响12-14
- 1.2.2 各国关于室内外颗粒物浓度水平的研究及相关标准14-17
- 1.2.3 颗粒物的传播机理17-22
- 1.2.4 室内外颗粒物浓度的相关性研究22-24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24-29
- 1.3.1 研究目的24
- 1.3.2 研究内容24-29
- 2 西安某高校建筑室内外颗粒物浓度的实测研究29-35
- 2.1 实测对象和采样点的设置29-31
- 2.2 测试方案31-32
- 2.3 测试用仪器32-35
- 3. 实测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35-57
- 3.1 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处理方法35-37
- 3.1.1 基本描述分析35
- 3.1.2 相关分析35-36
- 3.1.3 显著性检验36-37
- 3.1.4 回归分析37
- 3.2 室内外温度、相对湿度、CO和CO2基本描述37-41
- 3.3 室内外颗粒物浓度水平及之间的关系41-57
- 3.3.1 室内外颗粒物的浓度水平41-49
- 3.3.2 室内外颗粒物浓度间的关系49-55
- 3.3.3 气象参数对室内颗粒物浓度和I/O比的影响55-57
- 4 英国小学、幼儿园室内外颗粒物浓度的相关性57-69
- 4.1 测试情况概述57
- 4.2 测试结果与分析57-69
- 4.2.1 室内外颗粒物的浓度水平59-60
- 4.2.2 室内外颗粒物浓度间的关系60-62
- 4.2.3 气象参数对室内颗粒物浓度和I/O比的影响62-65
- 4.2.4 室内颗粒物浓度水平的预测模型65-69
- 5. 总结与展望69-73
- 5.1 主要结论69-70
- 5.2 研究展望70-73
- 参考文献73-82
- 附录1 人员活动情况记录表82
- 附录2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CNEMC)数据82-83
- 致谢83-84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桂锋;叶青徽;周扬屏;黄河清;;清扫对室内空气中颗粒物浓度的影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2 乌日图那森;马永明;丁杨;谷雨;;2009-2011年包头市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分析[J];北方环境;2013年11期
3 陈治清;林忠平;朱卫华;张昊;;两典型办公室室内颗粒物浓度监测与分析[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4年03期
4 林杰豪;;基于交通源的自动监测站颗粒物浓度的差异分析[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2年12期
5 易江,高小晋,胡伟,魏复盛;燃煤电厂锅炉排放颗粒物浓度的连续测定[J];中国环境监测;1997年01期
6 许婕;亢燕铭;钟珂;;不同污染源位置对颗粒物浓度影响的数值模拟[J];洁净与空调技术;2008年01期
7 齐飞艳;郭会锋;赵勇;朱彦锋;;道路绿化林对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J];河南科学;2009年06期
8 谢东海;陈楠;薛英;刘统亮;韩奇;;海口市春季大气颗粒物浓度及重金属元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9 温昶;徐明厚;于敦喜;岳良;周科;占中华;姚洪;;煤焦破碎及颗粒物形成的逾渗模拟[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年11期
10 傅伟聪;董嘉莹;王茜;赖恭梯;赖钟雄;;福州市冬季若干典型游憩地大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规律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治清;林忠平;朱卫华;张昊;;办公楼室内颗粒物浓度测试与分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洪盛茂;;除夕夜烟花爆竹燃放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3 邓启红;;室内颗粒物的健康危害与研究对策[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文远高;连之伟;;商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测试与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5 周文晶;汪家玮;李佳颖;应启戛;;利用振动原理实时检测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方法研究[A];第七届工业仪表与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张小玲;刘洁;徐敬;徐晓峰;赵秀娟;孟伟;何迪;;北京机动车限行前后污染气体和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朱持则;潘荷芳;郝世锋;杨军;孙晓慧;季海冰;毛燕军;;典型天气背景下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的个例分析[A];S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2年
8 刘泽常;董如鑫;张清爽;;环境空气颗粒物浓度与能见度定量关系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六章)[C];2014年
9 刘俊杰;徐斌;;分区计算在建筑物室内颗粒物浓度数值模拟中的应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6年
10 刘增东;刘建国;王蓓;黄书华;韩道文;冯巍巍;陆亦怀;;北京地区颗粒物浓度垂直分布特性研究[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朱雪娇;2017年西安细颗粒物浓度至少降10%[N];西安日报;2014年
2 记者 常慕城;2月份菏泽共有“蓝天白云”天数10天[N];菏泽日报;2014年
3 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森林成为阻滞PM2.5的精锐奇兵[N];中国绿色时报;2014年
4 彭爱平 龚正;“扬尘污染到了不得不治理的时候了!”[N];人民政协报;2014年
5 记者 陈永刚;长沙PM2.5昨最高近500[N];湖南日报;2014年
6 见习记者 徐文慧 记者 汤璇;59项措施严控扬尘污染[N];广东建设报;2013年
7 记者 荣丽君 通讯员 市督办;从数字看西宁大气治污成效[N];西宁晚报;2013年
8 张淼 刘美辰;大面积雾霾为何频频“来袭”[N];光明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李龙飞 贺小巍;铁腕治霾:还市民好空气[N];陕西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车辉;不要让蓝天成为公众的奢望[N];工人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包红光;城市公园绿地内空气颗粒物浓度时空变化规律[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年
2 田利伟;室内环境颗粒物浓度预测模型及污染控制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王友君;典型室内外环境空气污染特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丹丹;基于Arduino平台的光散射式沙尘颗粒物浓度测量系统设计及应用[D];宁夏大学;2015年
2 李春龙;空调室内空气颗粒物浓度控制仿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胡泽源;地铁环境中颗粒物污染水平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4 余卫国;基于MODIS数据的京津冀地区霾及颗粒物浓度遥感监测方法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5 高超;四川盆地颗粒物浓度卫星遥感反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6 张颖慧;有高架的城市街道峡谷内颗粒物扩散的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7 黄诗卉;自然通风的学校建筑室内外颗粒物浓度及其相关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8 毛艺颖;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特征及源解析[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9 王海东;通风对室内外颗粒物浓度关系影响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10 吕琪铭;居民建筑室内外颗粒物浓度水平及相关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自然通风的学校建筑室内外颗粒物浓度及其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94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499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