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脆岩石的微观颗粒模型及其卸荷岩爆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硬脆岩石的微观颗粒模型及其卸荷岩爆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为准确反映硬脆岩石的力学特性并对其卸荷岩爆效应进行合理模拟,从微观层面建立了硬脆岩石的力学模型。首先依据花岗岩岩样的衍射测试确定了模拟岩样的微观结构,其次从能量发展和应力 应变2个角度确定了硬脆特性的评价指标,借助评价指标进行岩样的颗粒效应分析和力学性能调控,进而构建了一种反映岩石硬脆特性的微观颗粒模型"可视构架"(基于现有岩样结构,颗粒与黏结参数需保持的趋势和量值限制)。应用模型并采用颗粒流程序PFC3D对不同围压三轴卸荷下的岩爆效应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岩样的低围压卸荷与高围压卸荷都体现出以张拉性质为主导的黏结断裂,但高围压卸荷比低围压卸荷有更高的张拉断裂比重,体现出更明显的脆性破裂性质,应力跌落曲线表现得更为陡直;低围压卸荷下颗粒动能在破裂过程中均有所发展,岩爆效应体现出"持续型"特点,高围压卸荷下颗粒动能则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岩爆效应体现出"爆发型"特点。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硬脆岩石 颗粒流 模型构架 卸荷岩爆效应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30635,41172279,41272330)
【分类号】:TU452
【正文快照】: 1引言“对象特性的准确描述→对象行为的合理模拟”是解决岩石工程问题的常见思路。在对岩石特性准确捕捉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建立反映岩石力学特性的本构关系式,则能对岩石的力学响应做出合理的模拟及预测。对于具有硬脆特性的岩石而言,其常与高地应力问题(如岩爆)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修润,任建喜,蒲毅彬,马巍,朱元林;岩石细观损伤扩展规律的CT实时试验[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0年02期
2 冯涛,谢学斌,王文星,潘长良;岩石脆性及描述岩爆倾向的脆性系数[J];矿冶工程;2000年04期
3 杨帆;一个描述脆性材料非线性行为的损伤力学模型[J];力学学报;1995年06期
4 沈新普,岑章志,徐秉业;弹脆塑性软化本构理论的特点及其数值计算[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5 凌建明,刘尧军;卸荷条件下地下洞室围岩稳定的损伤力学分析方法[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6 沈成武;脆性材料损伤应变软化的数学模型[J];数学杂志;1994年01期
7 代高飞,尹光志,皮文丽;单轴压缩荷载下煤岩的弹脆性损伤本构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8期
8 朱维申,张强勇;节理岩体脆弹性断裂损伤模型及其工程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年03期
9 肖洪天,周维垣;脆性岩石变形与破坏的细观力学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02期
10 刘恩龙,沈珠江;岩土材料的脆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海;冯涛;袁坚;;基于非线性灰色归类模型的岩爆预测方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2 李明;陈洪凯;;裸洞隧道病害整治防护技术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3 王保群;张强勇;李明田;;模拟三点弯曲试验的细胞自动机模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4 任建喜,罗英,刘文刚,李新虎;CT检测技术在岩石加卸载破坏机理研究中的应用[J];冰川冻土;2002年05期
5 罗先启;葛修润;车爱兰;;等参逆变换法及其在地下厂房原始地应力计算中的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2期
6 任放,盛谦;弹脆塑性理论与三峡工程船闸开挖数值模拟[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9年04期
7 李明;陈洪凯;叶四桥;;裸洞隧道病害形成耦合机理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8 敖波,张定华,赵歆波,徐夏刚;CT图像中裂纹缺陷的理论分析[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5年04期
9 敖波;赵歆波;张定华;徐夏刚;王唤抒;;裂纹缺陷体积百分数与CT数的关系分析[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6年02期
10 刘京红;姜耀东;赵毅鑫;吕玉凯;;单轴压缩条件下岩石破损过程的CT试验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伟坤;孟庆山;;裸洞隧道病害形成耦合机制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何珊儒;李伟荣;黄秀丰;;岩体稳定性的野外判据[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田威;党发宁;梁昕宇;陈厚群;;混凝土细观损伤特性的CT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4 潘鹏志;冯夏庭;周辉;;脆塑性岩石单轴压缩破坏过程的弹塑性细胞自动机模型[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齐庆新;毛德兵;王永秀;雷毅;;对建立“煤力学”的探讨——煤岩单轴直接拉伸试验引发的思考[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6 齐庆新;毛德兵;王永秀;;冲击矿压的非线性非连续特征的模拟研究[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7 肖明;田华;付颖;闫军南;;水工隧洞岩体脆塑性损伤数值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艳梅;刘宝林;贾苍琴;;岩石细观力学试验方法研究综述[A];第二届全国地下、水下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杜子建;许梦国;姚高辉;;程潮铁矿深部开采岩爆综合预测研究[A];全国金属矿山采矿新技术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成;;大直径水平荷载桩的计算机模拟试验[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1年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猛;煤矿深部开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试验研究及其控制技术[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邓华锋;库水变幅带水—岩作用机理和作用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朱崇辉;筑坝土料的水利工程性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立鹏;锦屏二级水电站施工排水洞岩爆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孟巧荣;热解条件下煤孔隙裂隙演化的显微CT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6 杨慧;水—岩作用下多裂隙岩体断裂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柴红保;基于岩体断裂损伤模型的边坡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孟筠青;煤层高压脉动注水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理论与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9 王志国;深部开采上覆岩层中采动裂隙网络演化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10 朱福巍;节理岩体细观损伤模型的理论研究与数值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克建;济南燕翅山山体变形机理及治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伟杰;基于渗流—应力耦合作用的裂隙型底板突水机理及危险性预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徐义洪;渗流作用下深部矿场采动围岩的传热机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张功;基于强度折减法的隧洞群稳定性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5 汪磊;基于能量原理的岩石边坡稳定性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6 李航;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破坏过程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7 牛少卿;长壁开采三顺槽围岩控制理论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8 李墨潇;岩石单轴压缩破裂过程中声发射信号特征初探[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付振江;平煤十一矿石门复修再破坏分析与治理方案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董立山;岩石点荷载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广运;冯世进;李鸿博;;卵砾石层中隧道考虑松动圈的位移反分析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2 马巍,吴紫汪,蒲毅彬,常小晓;冻土三轴蠕变过程中结构变化的CT动态监测[J];冰川冻土;1997年01期
3 刘杰,刘桂萍,李丽,张国民;基于大陆地震活动特点建立的简化动力学模型——细胞自动机模型[J];地震;1999年03期
4 鄢建华,黄宝德,汤雷;岩石类材料峰后本构关系研究进展[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3年04期
5 陆远忠,吕悦军;带断层的细胞自动机模型及算法复杂性[J];地震学报;1994年02期
6 刘长海,陈军,凌学书;三维大型CA的“地震”能量-频度、时空分布[J];地震学报;1997年03期
7 童小东,龚晓南,蒋永生;水泥加固土的弹塑性损伤模型[J];工程力学;2002年06期
8 范文,俞茂宏,陈立伟;考虑材料剪胀及软化的有压隧洞弹塑性分析的解析解[J];工程力学;2004年05期
9 朱训国;杨庆;栾茂田;;脆性围岩中锚杆的应力分布及岩石剪涨角的影响[J];金属矿山;2007年08期
10 张农,候朝炯,杨米加,李伟,孙贤斌;软岩巷道的喷锚注支护技术[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7年Z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江权;高地应力下硬岩弹脆塑性劣化本构模型与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2 蓝航;节理岩体采动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在露井联采工程中的应用[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7年
3 黄书岭;高应力下脆性岩石的力学模型与工程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光谦,倪晋仁;颗粒流研究评述[J];力学与实践;1992年01期
2 方玉树;对颗粒流理论的一点认识[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0年01期
3 张端明,雷雅洁,张美军,李智华;混合颗粒流分形模型及相关有效热传导的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12期
4 黄德财;孙刚;厚美瑛;陆坤权;;颗粒速度在颗粒流稀疏流-密集流转变中的作用[J];物理学报;2006年09期
5 叶坚;毛旭锋;夏建新;;颗粒流研究最新进展与挑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6 白若虚;程雪松;郑刚;;关于土渗透系数颗粒流细观参数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01期
7 孟凡净;刘q;王伟;;剪切平行板间密集颗粒流的接触力分布及各向异性分析[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3年07期
8 周英,鲍德松,张训生,雷哲民,胡国琦,唐孝威;边界条件对二维斜面颗粒流颗粒分布的影响[J];物理学报;2004年10期
9 周健,池永;土的工程力学性质的颗粒流模拟[J];固体力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张忠政;胡林;曲东升;李霖渊;许锋;;颗粒流动特性的研究与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馥菱;张慰慈;陈俊杉;谢尚贤;;碰撞模型参数对滑道道高浓度干颗粒流发展之影响(英文)[A];第七届海峡两岸工程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秦琦;王等明;;斜面颗粒流对围墙冲击作用的离散单元法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胡国琦;厚美瑛;杜其永;;密集态颗粒流的激波结构[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孟云伟;柴贺军;;颗粒流离散元在滑坡运动过程模拟中的应用[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杨果成;刘启一;胡茂彬;姜锐;吴清松;;双瓶颈斜槽上的颗粒流相变和双稳态[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张家铭;任永强;;基于三维颗粒流理论的混合土体力学参数反演研究[A];颗粒材料计算力学研究进展[C];2012年
7 郭海庆;李志刚;;粒径在颗粒流标定过程中对边坡岩土体细观参数的影响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8 孙其诚;王光谦;;斜面颗粒流的离散元模拟[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马宗源;徐清清;党发宁;;碎石土地基动力夯实的颗粒流离散元数值分析[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2年
10 郭海庆;李志刚;高庄平;;粒径在颗粒流标定过程中对边坡岩土体细观参数的影响[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罗勇;土工问题的颗粒流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王伟;针对典型摩擦副的非流态化颗粒流润滑特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3 曹文广;稠密气固两相射流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4 曾远;土体破坏细观机理及颗粒流数值模拟[D];同济大学;2006年
5 邱成春;H-V 加筋路堤动力特性的试验及颗粒流分析[D];上海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家军;喷射颗粒流润滑试验研究及有限元仿真[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2 陈德文;锚固机理的模型试验研究及其颗粒流数值模拟[D];山东大学;2008年
3 王智勇;平行板颗粒流摩擦系统的力链构型与演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4 廖静薇;基于颗粒流强度折减法的粉质粘土边坡稳定性分析[D];重庆大学;2014年
5 陈宜楷;基于颗粒流离散元的尾矿库坝体稳定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2年
6 徐超;基于颗粒流法的饱和砂层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4年
7 李明明;基坑排桩支护的颗粒流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常在;土的颗粒力学理论及数值模拟[D];清华大学;2008年
9 刘帆;壁面颗粒流运动的随机模型[D];清华大学;2010年
10 白若虚;基于地下水劈裂的基坑突涌破坏机理研究与颗粒流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硬脆岩石的微观颗粒模型及其卸荷岩爆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6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506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