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墙加固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及抗侧刚度计算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组合墙加固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及抗侧刚度计算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鉴于现阶段我国量大面广的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不足及部分框架结构震损加固后可满足继续使用要求,并结合密肋复合板结构的理论体系,提出了组合墙应用于框架结构整体加固的方法。本文以试验研究、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为主要方法,对组合墙加固框架结构的加固效果、加固影响因素、受力机理、抗震性能、弹性抗侧刚度模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1/2比例RC-加气混凝土砌块组合墙、空框架、组合墙加固框架结构试件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对比分析了组合墙、空框架、组合墙加固框架结构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过程、承载力、滞回特性、刚度退化、耗能能力、变形以及各构件钢筋的荷载-应变曲线,探讨了组合墙加固框架结构加固效益以及组合墙与空框架相互作用机理。(2)通过对1/2比例2榀不同砌块布置方式的2肋梁5肋柱以及2肋梁3肋柱组合墙加固框架结构模型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分析2榀墙体的破坏形式、框格内砌块破坏形态和各构件钢筋的应力分布规律等,研究不同框格形式和砌块布置方式对组合墙加固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以及钢筋应力分布的影响。(3)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组合墙加固框架结构的有限元模型,模拟试件在各阶段的应力分布情况,骨架曲线与刚度退化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通过改变所建组合墙加固框架结构的ABAQUS有限元模型中肋格宽度与框格密集程度,分别模拟其在相同单调荷载作用下的骨架曲线,得出组合墙肋格宽度与框格密集程度对组合墙加固框架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并根据模拟结果给出工程设计时合理的肋格宽度与框格密集程度的取值范围。(4)结合RC-加气混凝土砌块组合墙的受力特点,并基于传统力学理论、复合材料力学原理,建立RC-加气混凝土砌块组合墙在弹性阶段的刚度模型,研究空框架与组合墙相互作用机理以及组合墙加固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建立RC-加气混凝土砌块组合墙加固框架结构的弹性抗侧刚度模型,并依据肋格宽度与框格密集程度对抗侧刚度的影响进行模型的修正。通过试验研究、有限元分析以及理论研究,本文分析了组合墙加固框架结构的加固效益、相互作用机理、抗震性能影响因素,给出了组合墙加固框架中肋格宽度与肋格密集程度的合理取值范围,建立了弹性抗侧刚度计算模型。
【关键词】:加气混凝土砌块组合墙 加固 抗震性能 试验 抗侧刚度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352.11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1 绪论13-27
- 1.1 引言13-14
- 1.2 国内外加固技术14-20
- 1.2.1 加固技术概述14-18
- 1.2.2 框架结构加固研究现状18-20
- 1.3 RC-加气混凝土砌块组合墙20-22
- 1.4 组合墙加固框架结构加固技术的提出22-25
- 1.4.1 框架结构加固现状分析22-23
- 1.4.2 组合墙加固框架结构技术分析23-25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5-27
- 2 组合墙加固框架结构试验27-47
- 2.1 引言27
- 2.2 试验概况27-33
- 2.2.1 试件设计27-31
- 2.2.2 试件制作与养护31-32
- 2.2.3 材料力学性能32-33
- 2.3 试验方案33-36
- 2.3.1 测试内容和测点布置33-34
- 2.3.2 加载装置34-35
- 2.3.3 加载制度35-36
- 2.4 试验现象36-44
- 2.4.1 KW-1试件36-38
- 2.4.2 KW-2试件38-39
- 2.4.3 KW-3试件39-41
- 2.4.4 KW-4试件41-43
- 2.4.5 试验现象分析43-44
- 2.5 本章小结44-47
- 3 组合墙加固框架结构试验结果分析47-63
- 3.1 承载力47-49
- 3.1.1 加固效果分析48-49
- 3.1.2 不同框格形式分析49
- 3.2 滞回特性49-52
- 3.3 刚度退化分析52-54
- 3.3.1 加固效果分析53-54
- 3.3.2 不同框格形式分析54
- 3.4 耗能分析54-56
- 3.5 变形性能56-57
- 3.6 应变分析57-62
- 3.6.1 加固效果分析57-59
- 3.6.2 不同框格形式分析59-62
- 3.7 本章小结62-63
- 4 组合墙加固框架结构有限元分析63-91
- 4.1 概述63
- 4.2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63-72
- 4.2.1 单元的选取63-64
- 4.2.2 材料本构模型64-69
- 4.2.3 建模关键问题69-72
- 4.3 有限元分析结果72-80
- 4.3.1 2肋梁5肋柱组合墙加固框架结构(KW-3)72-77
- 4.3.2 2肋梁3肋柱组合墙加固框架结构(KW-4)77-79
- 4.3.3 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79-80
- 4.4 不同肋格宽度对组合墙加固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80-84
- 4.5 肋格密集程度对组合墙加固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84-86
- 4.6 肋格宽度与肋格密集程度综合分析86-88
- 4.7 工程设计时肋格宽度与框格密集程度的建议取值88-89
- 4.8 本章小结89-91
- 5 组合墙加固框架结构弹性刚度计算模型91-113
- 5.1 组合墙弹性常数91-99
- 5.1.1 等效法91-92
- 5.1.2 复合材料法92-99
- 5.2 组合墙弹性刚度模型99-103
- 5.2.1 弹性常数取值简化99-100
- 5.2.2 组合墙弹性抗侧刚度公式100-101
- 5.2.3 组合墙弹性刚度公式验证101-102
- 5.2.4 外框架弹性刚度验证102-103
- 5.3 组合墙加固框架结构弹性刚度计算模型103-106
- 5.4 抗侧刚度影响因素分析106-110
- 5.4.1 肋格宽度107
- 5.4.2 肋格密集程度107-110
- 5.5 刚度影响系数的确定110
- 5.6 抗侧刚度模型的验证110-112
- 5.7 本章小结112-113
- 6 结论与展望113-115
- 6.1 结论113
- 6.2 展望113-115
- 参考文献115-119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19-123
- 学位论文数据集12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敏锋;金国芳;;单层双肢剪力墙结构弹性抗侧刚度分析[J];结构工程师;2012年01期
2 翁峗;童根树;;考虑层与层相互支援的框架层抗侧刚度[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3 郁华云;高层结构抗侧刚度与位移的关系辨析[J];当代建设;2000年05期
4 刘兴远,方顺兴,韩富田;灰砂空心砖墙体抗侧刚度及耗能特性研究[J];工程抗震;1994年03期
5 黄炜,姚谦峰,张旭峰,吕刚;新型复合墙体弹性抗侧刚度计算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02期
6 张庆;张坚;;斜柱框架抗侧刚度研究[J];江西科学;2012年03期
7 冯进;童根树;;斜腿框架的层抗侧刚度和稳定性[J];低温建筑技术;2007年06期
8 王书鹏;高轩能;;基于主动控制的高层结构最优抗侧刚度[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6期
9 司波;白正仙;;双层钢板剪力墙的初始抗侧刚度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李英磊;马荣奎;李元齐;;集装箱模块化组合房屋单体纵向抗侧刚度及承载力数值分析[J];建筑钢结构进展;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凤来;唐岱新;朱本全;张前国;李庆刚;薛宏伟;;底层大开间框剪组合墙房屋层间抗侧刚度的试验研究[A];现代砌体结构——2000年全国砌体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2 杨小卫;王亚勇;巩正光;李绍祥;;抗震加固中单跨建筑新增抗侧刚度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3 李波;胡少兵;郭彦林;李晔东;;支撑在钢框架厂房中的应用研究[A];第三届全国钢结构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孙飞飞;戴成华;高辉;李国强;;两边连接组合钢板墙的简化计算模型[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范坤杰;基于能量理论的集装箱房抗侧刚度理论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麦镇东;临时看台水平动态荷载及其抗侧刚度有效性研究[D];广州大学;2015年
3 王双娇;组合墙加固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及抗侧刚度计算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4 杨阳;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侧刚度的优化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冯进;斜腿框架的层抗侧刚度及稳定性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组合墙加固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及抗侧刚度计算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99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509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