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城市生态公园的近自然景观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5 06:00

  本文关键词:城市生态公园的近自然景观设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生态公园 近自然设计 景观设计 宫胁造林法 主动设计途径


【摘要】:随着城市化越演越烈,伴随而来的土地扩张、大气污染、水源污染等城市生态问题日益显著,绿地变得支离破碎,人们离大自然越来越远;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品质生活的渴望越高,亲近大自然的愿望就越强烈,这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自然环境的恢复问题。城市生态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与大自然在城市中最紧密的联系纽带。近年来,兴起的城市生态公园生态效益良好,但是人为的痕迹较重,人为管理调控的投入比重较大,因此,运用近自然设计理论及方法来研究城市生态公园就更具现实意义,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城市生态公园为对象研究近自然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生态公园近自然设计理论,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指出了我国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优化了城市生态公园近自然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实践为城市生态公园的近自然景观设计加深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促进,以期研究成果给予实际的借鉴意义。在理论研究部分,以城市生态公园的近自然景观设计为研究切入点,通过踏勘基地现状及研究现场资料,大量查阅参考文献,深化城市生态公园近自然设计的概念理解,并归纳了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的现存问题。然后,通过研究景观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的概念,海绵城市、近自然林业的理论,以及宫胁造林法、主动设计途径等实践方法总结近自然理念的实施要点,优化了城市生态公园的近自然景观设计概念与内涵。同时,响应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和国家新实施的住宅、绿地的开放性政策,在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思考构建近自然景观的设计要点与框架方法,使水体景观、植物景观、硬质景观与照明景观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保障和重要载体;思索城市生态公园近自然景观设计的方法与可实施方案以及内部景观格局、生态设施构建方法,制定了城市生态公园近自然景观设计原则与方法,为实践研究做准备。在实践应用部分,笔者以北京市海淀区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案入手,根据项目基地调研情况,分析项目基址状况,从区域位置、气候特征、地形地貌、水文土壤、历史文化、社会环境概况等方面进行了项目的基础研究,发现项目基地现状存在的问题突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已收到严重阻碍,绿地使用率低,游人难以亲近自然。针对现状问题,通过多方面体量与构思,查找海淀区生态公园近自然景观设计相关依据,以项目背景、国家政策和规范性标准为依据,找出近自然设计方法的可行性措施,针对场地周边的交通、用地、现状情况的研究综合思考场地用途的可能性,制定海淀区生态公园近自然景观的设计目标,遵循近自然设计原则,以科学的方法提出功能分区与道路系统的划分,以及城市生态公园中水体景观、植物景观、硬质景观、照明景观近自然设计方法与具体方案,并将宫胁造林法、主动设计途径等理论方法应用于方案设计实践中,以期对今后城市生态公园近自然景观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依据。
【关键词】:城市生态公园 近自然设计 景观设计 宫胁造林法 主动设计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6
【目录】:
  • 摘要10-12
  • 英文摘要12-14
  • 1 前言14-23
  • 1.1 研究背景14-15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5-18
  • 1.2.1 国外进展相关研究15-16
  • 1.2.2 国内进展相关研究16-18
  • 1.3 问题提出18-20
  • 1.3.1 观念有待转变18-19
  • 1.3.2 过分追求形式美19
  • 1.3.3 盲目引进外来物种19
  • 1.3.4 草坪面积偏大19
  • 1.3.5 植物配置不科学19-20
  • 1.3.6 设计脱离自然20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20-22
  • 1.4.1 研究目的20
  • 1.4.2 研究意义20
  • 1.4.3 小结20-22
  • 1.5 论文研究的框架22-23
  • 2 城市生态公园近自然设计的相关基础研究23-30
  • 2.1 城市生态公园释义23-24
  • 2.1.1 城市生态公园的概念23
  • 2.1.2 城市生态公园的内涵及特点23-24
  • 2.1.3 城市生态公园的分类24
  • 2.2 近自然设计释义24-25
  • 2.3 城市生态公园近自然设计释义25-26
  • 2.4 城市生态公园近自然设计的相关概念26
  • 2.4.1 景观生态学26
  • 2.4.2 生态伦理学26
  • 2.5 城市生态公园近自然设计的相关理论26-27
  • 2.5.1 海绵城市理论26-27
  • 2.5.2 近自然林业理论27
  • 2.6 城市生态公园近自然设计的相关方法27-29
  • 2.6.1 宫胁造林法27-28
  • 2.6.2 主动设计途径28-29
  • 2.7 小结29-30
  • 3 城市生态公园近自然设计方法30-41
  • 3.1 城市生态公园近自然设计的相关案例分析30-32
  • 3.1.1 美国斯坦福市弥尔河公园30-31
  • 3.1.2 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31-32
  • 3.1.3 六盘水名湖湿地公园32
  • 3.2 城市生态公园近自然设计原则32-35
  • 3.2.1 自然保护生态优先原则32-33
  • 3.2.2 因地制宜原则33
  • 3.2.3 节约与可持续原则33-34
  • 3.2.4 最小人为干预原则34
  • 3.2.5 生物多样性原则34
  • 3.2.6 开放性原则34-35
  • 3.3 城市生态公园要素近自然设计35-40
  • 3.3.1 植物景观近自然设计35-36
  • 3.3.2 水体景观近自然设计36-37
  • 3.3.3 硬质景观近自然设计37-39
  • 3.3.4 照明景观近自然设计39-40
  • 3.4 小结40-41
  • 4 城市生态公园近自然设计案例研究41-80
  • 4.1 项目概况41
  • 4.2 区域背景分析41-46
  • 4.2.1 区域位置41-42
  • 4.2.2 区域气候特征42-43
  • 4.2.3 区域地形地貌43
  • 4.2.4 土壤水文43-45
  • 4.2.5 区域历史文化45-46
  • 4.2.6 社会环境概况46
  • 4.3 场地现状分析46-50
  • 4.3.1 交通分析46-47
  • 4.3.2 用地分析47
  • 4.3.3 场地现状存在问题分析47-50
  • 4.4 设计的依据与目标50-51
  • 4.4.1 规划设计依据50-51
  • 4.4.2 规划设计目标51
  • 4.5 总体规划51-61
  • 4.5.1 规划理念51-52
  • 4.5.2 道路系统划分52
  • 4.5.3 公园性质和功能分区52-56
  • 4.5.4 重点景点说明56-61
  • 4.6 植物景观近自然设计方法61-68
  • 4.6.1 陆生近自然植物群落树种选择与设计62-65
  • 4.6.2 水生近自然植物群落物种选择与设计65-66
  • 4.6.3 动物近自然群落物种选择与设计66-68
  • 4.7 水体景观近自然设计68-74
  • 4.7.1 水景形体近自然设计68-69
  • 4.7.2 水循环系统近自然设计69-72
  • 4.7.3 驳岸近自然设计72-74
  • 4.8 硬质景观近自然设计74-77
  • 4.8.1 园路近自然设计74
  • 4.8.2 园路铺装近自然设计74
  • 4.8.3 建筑及构筑物近自然设计与借景74-77
  • 4.9 照明景观近自然设计77-80
  • 4.9.1 照明景观近自然设计要点77
  • 4.9.2 景观照明分区设计77-80
  • 5 结论与讨论80-82
  • 5.1 结论80
  • 5.2 讨论80-82
  • 致谢82-83
  • 参考文献83-8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培根;笪晓军;王凤萍;;城市生态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初探[J];城乡建设;2011年05期

2 黄国宝;城市生态公园[J];福建环境;2003年06期

3 胡廷兰,何孟常,杨志峰;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瓶颈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J];生态学报;2004年07期

4 张荣珍;张金霞;;城市生态住区的发展现状及在我国的发展趋势[J];山西建筑;2006年01期

5 王宝钧;宋翠娥;傅桦;;城市生态腹地的初步研究——兼论北京城市生态腹地构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8年01期

6 陈剑;蒲向军;;城市生态居住社区环境研究[J];华中建筑;2008年06期

7 萨斯基娅·萨森;胡以志;;搭建城市生态与自然生态的桥梁[J];国际城市规划;2010年01期

8 卫聪聪;李晶;;解析城市生态公园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园艺;2013年17期

9 袁敬;;城市生态绿网的系统设计[J];系统工程;2013年10期

10 俞慧慧;;城市生态公园特征及其规划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栋;荣冰凌;谢映霞;;城市生态专项规划编制的探索与实践[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志春;刘瑞华;陈绍愿;王光军;;论城市生态美及其建设[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3 姬凌云;;建立支撑“和谐城市”的城市生态技术学科[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张庆费;曹登才;夏檑;;城市生态公园的特征、意义和构建原则[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5 张庆费;;城市生态公园探讨[A];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0年

6 于代松;;关于城市生态脱贫的思考[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精选[C];2006年

7 肖志中;陈玮;刘菁;;城市生态框架保护适应性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赵迪;;沈阳城市生态系统设计方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9 朱青;;城市生态水系的修复理念与创新实践[A];水生态监测与分析论文集[C];2008年

10 杨培峰;李t,

本文编号:5206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5206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b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