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建筑增多、绿地减少、大气污染、水资源破坏、土地硬化和沙化等问题,不仅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彭亨,也降低了城市存水、净水能力,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加、地下水污染及水位降低、洪涝灾害频发、河流水系生态恶化等问题。“海绵城市”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我国最初在2012年4月的《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进一步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指导“海绵城市”示范推广,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城市中70%的降雨进行就地消纳和充分利用。为了更好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国家在2015年颁布了“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在严格评审的基础上,选出了第一批试点城市,山东省会济南便为其中之一。截止目前,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另有不少城市也开始在城建中融入“海绵城市”理论。“海绵城市”,亦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它集成了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理念,使城市能够以良好的“弹性”,应对自然环境变化和洪涝、干旱等灾害。在下雨的时候,可以将雨水进行吸收、渗透、储蓄,并进行净化,在需要用水的时候,可以“释放”出来进行循环使用。“海绵城市”的本质是基于保护区域自然水生态过程来进行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资源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环境和谐共生。建设“海绵城市”,必须要坚持生态优先、“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的原则,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自然途径与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等人工方式,建设和修复城市“海绵体”,实现城市区域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从而达到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相较于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建设“海绵城市”,将能最大程度低降低城市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步伐,实现城市建设科学、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山东省会城市济南市为例,针对“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机制进行研究,以探讨优化对策,希冀为我国“海绵城市”的推广建设,提供一点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海绵城市” 建设管理机制 自然水生态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92;F299.27
【目录】:
- 中文摘要10-12
- ABSTRACT12-14
- 第一章 绪论14-21
- 1.1 研究背景14-16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6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6-18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6-17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7-18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18-20
- 1.4.1 研究内容18-19
- 1.4.2 研究方法19-20
- 1.5 技术路线20-21
- 第二章 “海绵城市”内涵及理论基础21-33
- 2.1 “海绵城市”内涵、特点与本质21-27
- 2.1.1 “海绵城市”概念与特点21
- 2.1.2 “海绵城市”本质解析21-24
- 2.1.3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运作原则24-25
- 2.1.4 建设“海绵城市”的价值与意义25-27
- 2.2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27-29
- 2.2.1 技术层面的瓶颈问题27-28
- 2.2.2 政策层面的瓶颈问题28-29
- 2.3 现阶段“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法规29-30
- 2.4 相关理论基础综述30-33
- 第三章 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3-44
- 3.1 济南市概况33-34
- 3.2 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现状34-41
- 3.2.1 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目标34-35
- 3.2.2 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35-40
- 3.2.3 当前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现状40-41
- 3.3 存在的问题41-44
- 3.3.1 “海绵城市”国家规范和标准体系有待建立41-42
- 3.3.2 “海绵城市”管理机制建设还不完善42
- 3.3.3 “海绵城市”建设资金有待落实42
- 3.3.4 绿色海绵与灰色建设模式两张皮42-43
- 3.3.5 相关法律与财税政策还不健全43
- 3.3.6 “海绵城市”建设人才缺乏和产业体系薄弱43-44
- 第四章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及启示44-52
- 4.1 德国“海绵城市”建设44-45
- 4.1.1 排水工程44
- 4.1.2 滞蓄工程44-45
- 4.1.3 工程传播45
- 4.2 新西兰“海绵城市”建设45-47
- 4.2.1 法律法规45-46
- 4.2.2 地区规划46
- 4.2.3 运行与管理46-47
- 4.3 日本“海绵城市”建设47-49
- 4.3.1 法律法规体系47-48
- 4.3.2 基础设施建设48-49
- 4.4 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启示49-52
- 4.4.1 教育宣传先行49-50
- 4.4.2 法律制度跟进50
- 4.4.3 权责利义明晰50-52
- 第五章 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机制优化对策52-68
- 5.1 坚持顶层标准设计,助推“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管理52-53
- 5.2 制定适合济南特色的政策,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政策支持53
- 5.3 强化科技引领,建立“海绵城市”建设研发中心53-54
- 5.4 建立健全投融资制度研究,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资金支持54-66
- 5.5 深化体制改革,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66
- 5.6 普及建设理念,提高民众参与意识66-68
- 第六章 结论68-69
- 参考文献69-75
- 致谢75-76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斯科城市规模的发展趋势[J];城市规划;1979年06期
2 赵万良;合理确定城市规模[J];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05期
3 包宗华;掌握客观规律 建设现代城市[J];城市开发;2000年01期
4 孟峰;城市规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城市开发;2000年02期
5 杨华雄;论港口与城市的协调发展[J];中国港口;2000年06期
6 齐康,于雷,王彦辉,金俊,邓浩;城城市市的的崛崛起[J];江苏建筑;2000年04期
7 茅于轼;城市规模的经济学[J];小城镇建设;2000年12期
8 严正;厦门必须尽快扩大城市规模[J];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03期
9 戴均良;积极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J];小城镇建设;2001年07期
10 熊国平;探析21世纪的城市演化[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小培;胡敏;;从区域的角度分析珠海城市竞争力及其提升对策[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曹慧;;论经营城市(节选)[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3 梁东;李瑞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城市规模问题及对策[A];2005年山东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谭林;董海浪;张健;;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构建[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钱铭;;浅论控制城市规模与节约土地[A];中国土地科学二十年——庆祝中国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6 俞滨洋;陈烨;;论新世纪哈尔滨城市品牌的重塑[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同德;;我国城镇化进展中的城市规模布局的探讨[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8 R塠x;王[x海;;悂向21世}\0的昆明[A];一九九九年第六届海峡两岸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吴游;;经营城市与经营土地中若干问题的思考[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胡毅;董珂;;资源稀缺背景下的城市发展策略——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扬 通讯员 张琳彦;城市规模跨向“大蚌埠时代”[N];蚌埠日报;2012年
2 梁倩;我国城市规模划定标准将改[N];中国建设报;2013年
3 记者 杨宝迪;塑造一座有灵魂的城市[N];长春日报;2013年
4 早报记者 欧昌梅;城市规模划定标准可能重设[N];东方早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王海霞;“中国应该重新考虑城市规模问题”[N];中国能源报;2013年
6 本报评论员;城市治理 既要看得到更要管得到管得好[N];西安日报;2014年
7 记者 孙振宇;城市规模上档次 长远发展添活力[N];雅安日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王丽娟;个性城市要特色不要克隆[N];中国改革报;2004年
9 中国50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改善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下)[N];中国环境报;2001年
10 胡双梅;人口、产业和城市集聚在区域经济中的关系[N];中国人口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亮;城市规模经济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2 张福磊;全球化时代的城市与国家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韩绪;用民主设计塑造城市精神[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4 李颖智;智慧城市管理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5 丁红艳;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6 李东序;城市综合承载力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7 王胜本;利益分析视角下的城市治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8 陈Z,
本文编号:5243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524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