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间分析的框架结构不确定性损伤识别方法
本文关键词:基于区间分析的框架结构不确定性损伤识别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损伤识别 不确定性 区间分析 向量自回归模型 粒子群算法
【摘要】:考虑实际结构易受荷载、环境温度和测试噪声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笔者基于区间分析原理提出框架结构不确定性损伤识别方法。利用测试的结构加速度响应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并采用其系数矩阵主对角线的马氏距离作为损伤特征指标。基于粒子群算法建立区间优化求解方法,并与传统的区间组合法和区间叠加法对比。通过提出的区间重叠率指标和区间名义值分别实现损伤定位和损伤程度的识别。数值模拟和实验室框架结构试验结果表明,区间分析能在测试数据较少时实现损伤识别,为损伤识别在实际结构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损伤识别 不确定性 区间分析 向量自回归模型 粒子群算法
【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STC2012JJA30006) 中央高校基金项目(CDJRC10200018,CDJZR14205501)~~
【分类号】:TU317;TU375.4
【正文快照】: 基于动力测试的损伤识别技术能够诊断结构出现的性能退化,便于对其进行维护和加固,从而预防出现结构倒塌等重大安全事故,故其已成为当前土木工程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1]。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逐步提出了基于频域、时域、时频域的各种损伤识别方法[2-4],并在各类实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彬;牛荻涛;王庆霖;;基于区间分析的锈蚀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预测[J];建筑结构学报;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凯;赵杰;彭文瑞;吴泉水;;杂散电流对氯离子向混凝土中传输性能的影响[J];建筑科学;2015年11期
2 王强强;蒋建华;;基于气候环境作用的混凝土材料与结构使用寿命预测方法[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5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俞君宝;荷载与盐溶液复合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2 熊芳金;区间分析方法在大坝安全预警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工程学院;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志平,王晓军,马一;结构复固有频率区域的区间摄动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2 邱志平,王晓军,马一;基于Taylor展式的不确定结构复特征值问题两种非概率方法比较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2004年03期
3 仝凌云,杨钊;区间数和泛灰数在区间分析中的比较[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4 吴杰;上官文斌;;多层框架结构动态响应的区间优化新方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5 郭书祥,吕震宙,冯元生;基于区间分析的结构非概率可靠性模型[J];计算力学学报;2001年01期
6 郭书祥,吕震宙;线性区间有限元静力控制方程的组合解法[J];计算力学学报;2003年01期
7 吴晓,罗佑新,文会军,李敏;非确定结构系统区间分析的泛灰求解方法[J];计算力学学报;2003年03期
8 王登刚,李杰;计算具有区间参数结构特征值范围的一种新方法[J];计算力学学报;2004年01期
9 陈怀海;非确定结构系统区间分析的直接优化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10 邱志平,顾元宪;有界不确定参数结构位移范围的区间摄动法[J];应用力学学报;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昕;损伤识别理论在桥梁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J];公路;2005年04期
2 豆征;王欣;;基于离心加权的桁架早期损伤识别[J];起重运输机械;2007年05期
3 宗周红;牛杰;王浩;;基于模型确认的结构概率损伤识别方法研究进展[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08期
4 刘济科,汤凯;基于振动特性的损伤识别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5 赵立波;;浅谈梁的损伤识别方法[J];山西建筑;2006年10期
6 李学平;余志武;;一种基于频率的损伤识别新方法[J];工业建筑;2006年S1期
7 胡利平;韩大建;;考虑环境因素影响的动态法桥梁损伤识别[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8 周潇;刘泉;李军歌;;基于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的梁桥损伤识别[J];西南公路;2009年01期
9 单德山;李乔;张吉刚;;蒙特卡罗法在桥梁损伤识别中的应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Eric M. Lui;Ajit C. Khanse;;钢框架非比例损伤识别[J];钢结构;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健;;不同尺度上桥梁损伤识别的信息分布特征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黄永;李惠;欧进萍;;基于分形理论和小波包变换的损伤识别方法[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张石磊;陈少峰;王焕定;王伟;;损伤识别指标的模糊层次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4 蒋济同;李志强;;基于遗传算法的梁损伤识别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珑祺;向志海;周马生;;基于频率和振型的测量点优化和损伤识别方法[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6 钟军军;董聪;夏开全;;基于结构模态参数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8年
7 薛祥;霍达;滕海文;李宁波;;应用于桥梁损伤识别的小波空间变换基函数敏感性探讨[A];首届全国既有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唐健;曹宗杰;于洋涛;;结构健康监测中损伤识别的现状研究[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刘效尧;;桥梁损伤识别的静态RBE神经网络法[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1年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10 赵红兵;顾元宪;;基于极大极小化模型的损伤识别方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鑫;地面交通激励下古建筑影响及古木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赵红兵;基于“能量测试”和优化方法的结构单元损伤识别[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谢峻;基于振动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4 鲍跃全;结构健康监测的数据压缩采样与损伤识别融合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5 张清华;基于概率可靠度的结构损伤识别理论研究及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6 尚鑫;基于动力测试的桥梁损伤识别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7 程良彦;拱结构的损伤识别方法及损伤结果可视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施洲;基于动力测试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及性能评定理论与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9 孙砚飞;基于光纤光栅传感的桥梁损伤识别与评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10 闻骥骏;工程结构损伤识别的反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天德;基于FEMU和SVM的桥梁损伤识别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韩锦涛;基于光热偏转法的激光薄膜损伤识别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3 张佳文;基于振动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4 史文海;基于递推随机有限元的随机结构损伤识别方法[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5 周潇;基于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的梁桥损伤识别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6 何源;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大跨度斜拉桥静力损伤识别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张佳程;基于证据理论的管道损伤识别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8 刘彦辉;裂纹梁的结构建模与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姜爱玲;黄河胜利大桥的损伤识别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孙卫泉;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梁桥损伤识别[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386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538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