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及其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及其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自密实混凝土 配合比设计 改进比表面法 致密堆积法
【摘要】:自密实混凝土由于具有在浇筑过程中不需要任何振捣就可以达到密实成型以及硬化后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优点而备受关注。然而,目前国内外尚未有统一的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本文分别对采用致密堆积法和改进的比表面积法计算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的参数进行了探讨,并采用正交设计方法进行了优化和回归分析。最后对采用两种方法制备的自密实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和微观界面结构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与绝对体积法设计的普通混凝土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致密堆积法设计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时,浆体富余系数n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最为显著,且当n为1.9时混凝土的工作性、抗压强度比和力学性能均最优。同时利用回归分析拟合得到浆体富余系数n和扩展度之间的回归方程。采用改进的比表面积法计算的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时,砂包裹平均包裹厚度d和浆体平均包裹厚度t?是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当d为0.9 mm和t?为0.12 mm及以上时,各强度等级自密实混凝土强度和扩展度以及抗压强度比均达到最大值。此时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最佳,所制备的混凝土试件最密实,能达到自密实混凝土的设计要求。同样本文利用回归分析方法也得到了砂包裹平均包裹厚度d和浆体平均包裹厚度t?与自密实混凝土扩展度之间的拟合方程。微观分析方面,经过对混凝土粗骨料-水泥石界面过渡区的显微硬度分析。得出自密实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形态要好于普通混凝土。这从微观角度上解释了自密实混凝土的耐久性在一定程度上要优于普通混凝土的原因。
【关键词】:自密实混凝土 配合比设计 改进比表面法 致密堆积法
【学位授予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52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16
- 1.1 论文研究背景9
- 1.2 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9-10
- 1.2.1 自密实混凝土应用现状9-10
- 1.2.2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应用现状10
-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1-12
- 1.4.1 论文研究内容11-12
- 1.4.2 创新点12
- 1.5 配制自密实混凝土的基本原理12-16
- 1.5.1 自密实混凝土流变学原理12-14
- 1.5.2 自密实混凝土配制依据14-16
- 第二章 试验方法16-28
- 2.1 原材料16-18
- 2.1.1 水泥16
- 2.1.2 细骨料16-17
- 2.1.3 粗骨料17
- 2.1.4 粉煤灰17
- 2.1.5 矿渣微粉17-18
- 2.1.6 减水剂18
- 2.2 仪器设备18-21
- 2.3 试验方法21-28
- 2.3.1 混凝土的搅拌21-22
- 2.3.2 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测试方法22-24
- 2.3.3 混凝土试件的制备24
- 2.3.4 混凝土试件的养护24-25
- 2.3.5 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测定方法25
- 2.3.6 混凝土抗折强度的测定方法25
- 2.3.7 混凝土压力泌水率试验方法25-26
- 2.3.8 混凝土含气量试验方法26-28
- 第三章 致密堆积法制备自密实混凝土28-48
- 3.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28-32
- 3.1.1 骨料致密堆积系数 α、β 的测定28-30
- 3.1.2 致密堆积法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30-32
- 3.1.3 致密堆积法配合比设计计算程序32
- 3.2 正交试验对配合比优化及各因素水平方差分析32-36
- 3.2.1 正交设计对致密堆积法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优化32-36
- 3.2.2 正交实验结果方差分析36
- 3.3 致密堆积法回归分析36-39
- 3.3.1 回归方程的计算36-39
- 3.3.2 回归方程的可信度检验及精度分析39
- 3.4 致密堆积法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39-47
- 3.4.1 致密堆积法自密实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39-44
- 3.4.2 致密堆积法自密实混凝土抗压强度比44-47
- 3.5 本章小结47-48
- 第四章 采用改进的比表面积法制备自密实混凝土48-69
- 4.1 骨料比表面积计算48-51
- 4.1.1 骨料比表面积基本模型48-49
- 4.1.2 粗骨料比表面积计算49-50
- 4.1.3 细骨料比表面积计算50
- 4.1.4 骨料空隙率计算50-51
- 4.2 改进的比表面积法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计算51-54
- 4.2.1 骨料用量的计算51-52
- 4.2.2 净浆各组分用量计算52-54
- 4.2.3 改进的比表面积法配合比设计计算程序54
- 4.3 正交试验对配合比优化及各因素水平方差分析54-58
- 4.3.1 正交设计对改进比表面积法自密实混凝土配比优化54-58
- 4.3.2 正交实验结果方差分析58
- 4.4 比表面积法回归分析58-61
- 4.4.1 回归方程的计算58-61
- 4.4.2 回归分析相关性检验61
- 4.5 改进比表面积法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61-67
- 4.5.1 改进比表面积法自密实混凝土抗压强和抗折强度61-65
- 4.5.2 改进比表面积法抗压强度比65-67
- 4.6 本章小结67-69
- 第五章 自密实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69-85
- 5.1 冻融循环试验69-72
- 5.1.1 实验方法69-70
- 5.1.2 实验结果与分析70-72
- 5.2 碳化试验72-74
- 5.3 自密实混凝土真空饱水率测定74-75
- 5.4 抗氯离子渗透试验75-76
- 5.5 抗硫酸盐侵蚀试验76-78
- 5.6 自密实混凝土微观界面研究78-84
- 5.6.1 界面过渡区显微硬度测试试样制备及测试方法79
- 5.6.2 界面过渡区显微硬度分析79-83
- 5.6.3 自密实混凝土微观界面形貌分析83-84
- 5.7 本章小结84-85
- 第六章 结论85-87
- 6.1 结论85-86
- 6.2 展望86-87
- 参考文献87-92
- 致谢92-93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毅,黎洪,李英;人工砂石自密实混凝土的研制[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赵筠;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J];混凝土;2003年06期
3 陈凤山;潘德强;王胜年;;自密实混凝土应用与研究进展综述[J];华南港工;2003年01期
4 赵伟,张建欣;粉煤灰在自密实混凝土中的应用[J];粉煤灰综合利用;2004年02期
5 吴红娟,李志国;自密实混凝土及其工作性评价[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钟志强;王君菊;田德义;师海霞;;自密实混凝土在通道改建工程中的应用[J];商品混凝土;2004年01期
7 陈朝阳,周建国,邱清露;自密实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评价[J];国外建材科技;2005年05期
8 唐伟;高强自密实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2期
9 于新文;董浩;王兰英;王建程;;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J];低温建筑技术;2006年01期
10 解光胜;;自密实混凝土应用发展与研究[J];治淮;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廷树;;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黄炳周;;自密实混凝土及其发展对策[A];福建省第九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3 叶燕华;李雪红;缪汉良;陈丽华;;骨胶比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A];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第六届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春亮;何世钦;;自密实混凝土高温后性能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5 吴小强;刘中心;陈兵;顾晴霞;;自密实混凝土在武汉火车站三跨连续梁中的研究和应用[A];建设工程混凝土应用新技术[C];2009年
6 宗兰;曾丽娟;王元纲;何振兴;;干拌自密实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试验研究[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雷登宪;胡建立;雷宏;;自密实混凝土在厂房蜗壳施工中的应用[A];水工大坝混凝土材料和温度控制研究与进展[C];2009年
8 王少江;胡长清;;高强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研究[A];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第七届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谢建军;卢芳云;王志兵;;冲击载荷下自密实混凝土的动态力学性能研究[A];第三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志超;罗素蓉;;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纯红;自密实混凝土无须振捣夯实发展路[N];中华建筑报;2009年
2 潘效淑;混凝土创新新技术:自密实混凝土[N];中国建材报;2007年
3 通讯员 沈靖;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满足奥运工程需求[N];建筑时报;2006年
4 刘曙甲 刘志伟;自密实混凝土防水性能比普通水泥高4倍[N];科技日报;2006年
5 北京城建道桥银龙混凝土分公司主任工程师 常峰;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在自密实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N];中国建材报;2006年
6 程超 许汉平;中建商砼公司 科技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N];中华建筑报;2010年
7 记者 兰建国;中冶建工3项科技成果通过部省级鉴定[N];中国冶金报;2008年
8 徐艳红 李之政;科技创新 构筑精品[N];中华建筑报;2005年
9 李长吉 郭江武;新技术破解施工扰民难题[N];中国交通报;2009年
10 通讯员 朱宝君邋卢远兴 本报记者 陈晓光;黑龙江首次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技术大获成功[N];中国交通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小洁;自密实混凝土梁长期变形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2 刘思国;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和抗剪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谢越韬;自密实混凝土填充性能及堆石混凝土界面微观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4 龚灵力;自密实混凝土性能及混凝土多场耦合时变性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黄绵松;堆石混凝土中自密实混凝土充填性能的离散元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6 吴琼;基于净浆流变性的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7 陈松贵;宾汉姆流体的LBM-DEM方法及自密实混凝土复杂流动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兴;自密实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方程研究及梁可靠度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牛艳飞;纤维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及其对断裂性能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吴青松;层间连接对CRTSⅢ型板式轨道结构受力特性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张猛;混掺纤维高强自密实混凝土的力学及碱腐蚀性能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5 李福青;纤维高强自密实混凝土盐腐蚀性能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6 穆静;纤维高强自密实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7 徐俊娟;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及力学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8 李渝;高体积率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静态断裂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9 龙飞;聚丙烯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粘结锚固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10 吴禹;聚丙烯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梁的力学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643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564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