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介质中沉积颗粒脱离特性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多孔介质中沉积颗粒脱离特性试验研究
【摘要】:开展沉积颗粒在多孔介质中脱离过程试验对研究地下水源热泵回灌堵塞过程有重要意义。利用自主研发的砂层沉积 脱离模拟试验系统,研究增加渗流速度和改变渗流方向对多孔介质中已沉积颗粒脱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改变渗流速度大小条件下,渗流速度越大,已沉积的颗粒越容易发生脱离,到达悬浮颗粒相对浓度第二次峰值所需的时间越短,而达到二次峰值时所注入的水量接近;与改变渗流速度大小相比,用改变渗流方向的方式进行沉积颗粒脱离效果更为明显,到达二次峰值所需时间更短、水量更少,但随着时间增加,多孔介质中又会出现类似渗流方向改变前的堵塞现象;渗流条件变化后的初始阶段是已沉积颗粒脱离的主要时期。研究结果为水源热泵回灌过程中悬浮颗粒在地层中的沉积-脱离特性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水源热泵 悬浮颗粒 多孔介质 沉积 脱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2272,51478368)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2002)
【分类号】:TU83
【正文快照】: 0引言地下水源热泵是一种利用浅层地下水进行供暖或制冷的热源技术,其运行稳定可靠、投资较低且节能环保,因此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1-2]。在回灌的过程中由于回灌水中常携带有固体颗粒且在水动力或水化学作用下含水层内部会产生固体颗粒,因此经常会发生堵塞[3-4],而阻塞物在回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健;姚志雄;张刚;;砂土渗流过程的细观数值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07期
2 陈星欣;白冰;;重力对饱和多孔介质中颗粒输运特性的影响[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家发;焦赳赳;;颗粒形状对多孔介质孔隙特征和渗流规律影响研究的探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年03期
2 刘洋;孔戈;周健;;液化场地地震反应的离散元数值模拟[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1期
3 白若虚;程雪松;郑刚;;关于土渗透系数颗粒流细观参数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01期
4 杨凤武;张淑秘;;地下水源热泵日运行模式对地下含水层的影响分析[J];电子制作;2013年23期
5 许端平;刘渚白;谷长建;李翰良;冯雨鑫;;不同离子对黑土胶体在土壤中运移的影响[J];地球与环境;2014年03期
6 唐志伟;蔡博;张宏宇;韩雅芳;;太阳能与地埋管热泵联合采暖实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7 刘波;张功;江永华;张民程;宋常军;;基于变渗透系数的深基坑单井抽水沉降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4年06期
8 胡宁;李雪飞;吴军;刘凯;;基于ANSYS的垂直U型埋管换热器全年试验分析及模拟[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9 董喜贵;刘书孟;于忠臣;孙冰;牛源麟;;轴向动态反冲洗过滤器过滤含聚污水试验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5年01期
10 杜诗民;刘业凤;熊月忠;张华;;地源热泵U型竖直埋管换热器性能实验分析[J];建筑节能;201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洋;赵学同;;基于颗粒-流体耦合的饱和砂土地震液化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2 蔡欧晨;Thomas M.Young;;土壤中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影响疏水性有机污染物传输扩散模型及其影响因子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3 高伟;;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适用性分析[A];2013年福建省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晏;干湿循环水岩相互作用下岩石劣化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杨静;高粘粒含量吹填土加固过程中结构强度的模拟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蒋建清;红砂岩粗粒土加筋挡墙力学机理和地震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陈星欣;饱和多孔介质中颗粒迁移和沉积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5 武斌;松潘甘孜地区地热资源的地球物理勘探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6 刘瑾;农田土壤水分散性胶体磷的赋存形态、活化机制及阻控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7 郭永辉;直接膨胀式地源热泵单U换热器传热特性及系统性能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8 张瑾;青岛富水砂层隧道变形机理及其控制对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9 朱晓林;地下换热器热形变及其失效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10 王有镗;地能利用岩土换热器冻胀变形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续文;基于离散单元法的节理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2 吕纬;浅埋暗挖含水砂层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3 白若虚;基于地下水劈裂的基坑突涌破坏机理研究与颗粒流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12年
4 习志雄;真空预压法处理吹填淤泥质软土地基的颗粒流数值模拟[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丁吉东;分散胶体颗粒动水絮凝导致滨地层损害的影响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耿伟乐;孔隙水对尾矿宏细观力学行为的影响及堆坝稳定性分析[D];重庆大学;2012年
7 任颖莹;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模糊增益单神经元PID控制方法[D];郑州大学;2013年
8 夏新;闭式地表水源热泵在合肥地区季节性应用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3年
9 韩春阳;水源热泵回灌条件下的非饱和带孔隙介质导水特性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3年
10 刘帅;浅埋暗挖隧道穿越饱水砾砂层渗流—应力耦合分析及其注浆支护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文波;李民;龙盎;;面板堆石坝施工期坝体沉降变形预测模型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尊国;当代地下水科学面临的新问题(下)[J];地质科技情报;1985年04期
2 张东,周剑敏,吴科如;相变储能建筑材料的分析与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3年09期
3 李培超;多孔介质流-固耦合渗流数学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6期
4 卢军,付祥钊,冯雅,陈启高;含湿多孔介质热湿迁移特性参数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5 李锡夔;多孔介质中非线性耦合问题的数值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6 于航;王小林;;混凝土多孔介质等温吸湿过程的数值模拟[J];能源技术;2007年03期
7 周军平;鲜学福;李晓红;姜德义;;多孔介质中不混溶两相渗流的本构关系[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0年03期
8 曾康一,门福录;关于多孔介质中渗流的基本规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0年03期
9 陈威;;多孔介质应用于建筑结构的热质传递及制冷性能分析[J];建筑科学;2010年02期
10 薛新华;陈群;王琛;;多孔介质孔隙度问题的理论探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纪生;陶夏新;师黎静;欧进萍;;饱和两相多孔介质中的基体破坏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2 徐曾和;徐小荷;;可变形多孔介质径向渗流的液固耦合问题[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3 陈威;;多孔介质蒸发制冷板应用于建筑墙体的性能分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侯根富;;多孔介质燃气预混燃烧研究现状与展望[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燃气分会应用专业委员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守德;不可逆热力学理论在多孔介质渗流问题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2 张俊波;含液多孔介质中失稳现象理论研究及应变局部化的有限元—无网格耦合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单振东;饱和与非饱和多孔介质一维问题精确解[D];浙江大学;2012年
4 刘泽佳;多孔介质中化学—热—水力—力学耦合分析与混合元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5 韩伟伟;基于渗滤效应的水泥浆液多孔介质注浆机理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4年
6 陶高梁;岩土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的分形研究及其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龙激波;基于多孔介质热质传输理论的竹材结构建筑热湿应力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8 欧阳莉;多孔太阳墙的传热与流动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仁兴;不同粒径分布多孔介质渗流的微观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2年
2 宋晓明;渗透作用下多孔介质中颗粒迁移特性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184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618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