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空间:纳西族乡土建筑的双线程演变
本文关键词:技术与空间:纳西族乡土建筑的双线程演变
【摘要】:该文通过对纳西族西部方言区代表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村落与建筑的调查,提出了纳西族乡土建筑类型演变的两条线索:建造技术与核心空间。建造技术对应房屋的围护结构,满足遮蔽风雨的需求,随资源、气候等外在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适宜性和灵活性。核心空间对应精神信仰和秩序认知,满足使用者行为与心理的需求,与家庭结构、宗教信仰等社会文化性因素密切相关,表现出稳定性和持续性,也随这些因素在历史中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关键词】: 乡土建筑 纳西族 类型 建造技术 核心空间
【基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传统民居谱系调查研究
【分类号】:TU253
【正文快照】: 纳西族乡土建筑的已有研究多以丽江古城为焦点(图1)。然而,纳西族分布广泛,其建筑除了以丽江民居为代表的瓦房外,类型十分多样。丽江改土归流(1723年)前“惟土官廨舍用瓦,馀皆板屋”1。可见,纳西族广为人知的瓦房民居最早在18世纪末才开始逐步普及。本文希望通过调查丽江之外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臣攀;安鲁;;《徐霞客游记》中的广西饮食文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4期
2 邓祥征;姜群鸥;战金艳;;土地系统计量分析模型与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3 黄锡全;;燕刀“■”字新解[J];安徽钱币;1996年01期
4 丁武光;;徐霞客安顺行迹三辨[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张成渝;从世界遗产的角度看地质遗产的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6 张成渝;;世界遗产视野下的地质遗产的功能及其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7 宋文娟;王坤茜;徐人平;;纳西东巴文字字素的形象构形分析与应用[J];包装工程;2010年04期
8 宋文娟;王坤茜;徐人平;;东巴文字省素和加素构形在四季文字图形化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10年08期
9 李永轮;;纳西族东巴文在现代民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包装工程;2011年14期
10 黄强;;简论徐霞客考察中国南方六省丹霞地貌的成就[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学帅;;徐霞客的人格美特征[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任小玫;;从自我与他者到主体间性: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文明思考——以《徐霞客游记》为个案兼谈我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之去向[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3 和玉媛;;纳西族帽饰符号意义考察[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4 杜汝霖;;浅谈中国赏石文化的历史[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5 刘瑞升;;试论丁文江对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研究的贡献[A];地质学史论丛(5)[C];2009年
6 乔迅翔;;《营造法式》大木作功限研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李佳;;东巴经中与“茶”有关的常用语用字分析[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薛仲良;;徐霞客旅游探险思想与实践及其对世界旅游业的贡献[A];徐霞客研究(第14辑)[C];2006年
9 曹立波;;论徐霞客的山水观——从中国古代文人出游的动机谈起[A];徐霞客研究(第14辑)[C];2006年
10 黄强;;徐霞客考察研究南方六省丹霞地貌刍议[A];徐霞客研究(第16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丽;柳州城市发展及其形态演进(唐~民国)[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唐佳;尔苏藏族宗教文化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0年
3 井祥贵;纳西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曾小鹏;俄亚托地村纳西语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周晴;河网、湿地与蚕桑[D];复旦大学;2011年
6 郝士宏;古汉字同源分化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7 俞明;历史名胜与中国古代文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鲍江;象征与意义:叶青村纳西族宗教仪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9 吴晓蓉;仪式中的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松;中日传统家具结构形式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余淑芬;甲骨文与东巴文的意象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董理;丽江纳西族民居悬鱼装饰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宋文娟;东巴文字的构形艺术及其平面设计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杨晓媛;快速原型技术在彩雕黑陶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经明汉;中国传统家具文化文献中生僻字释义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杨中焕;旅游文化视角下的《徐霞客游记》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1年
8 王拓;墨斗的传统造物艺术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1年
9 章旋;明代湖广宗藩与地方社会[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李佳;《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祝福语用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晓明,周們,陆倩茜,沈豪,邵奕敏;乡土建筑居住合院空间的时代演变[J];南方建筑;2000年04期
2 陈志华,赵巍;由《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引起的话[J];时代建筑;2000年03期
3 刘康宏;文化视野中乡土建筑研究的理论建构[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4 沈济黄,陈帆,董丹申,田洋,吴景;从“乡土建筑”到“乡土主义”建筑的实践——浙江余杭临云山庄设计[J];建筑学报;2001年09期
5 陈伟;徽州乡土建筑演变的内在机制与启示[J];规划师;2001年05期
6 谭蔚;析现代乡土建筑的创作[J];福建建筑;2002年04期
7 李晨,彭小云;论乡土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8 孟刚;针对新乡土建筑的新技术观[J];华中建筑;2002年06期
9 龚旭萍;行将消失的遗产——中国乡土建筑的价值与借鉴[J];装饰;2002年04期
10 黄杏玲,王宇;新乡土建筑之路[J];小城镇建设;200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方中;;土建筑的现代化和现代建筑的乡土魂——现代乡土建筑的创构体验[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楼庆西;;乡土建筑装饰的特征与价值[A];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C];1999年
3 赵复雄;;乡土建筑中的汉字文化[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4 杨晓林;吕红医;;浅谈乡土建筑更新和保护中的两种模式[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王洋;朱林;;浅谈血缘社会对乡土建筑的作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6 李军环;;乡土建筑研究与当代地域建筑创作的几点思考[A];第六届优秀建筑论文评选[C];2012年
7 楼庆西;;关于乡土建筑年代鉴定的思考[A];建筑史论文集(第13辑)[C];2000年
8 张浩;吴晓;;中国古代乡土建筑的生态意识探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吕红医;郑青;黄黎明;;谈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问题[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杜凡丁;;乡土建筑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以福建土楼文物保护规划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琦;救救乡土建筑 救救乡土中国[N];中国环境报;2006年
2 刘修兵;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举行[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李艳;无锡论坛聚焦乡土建筑保护[N];中国文物报;2007年
4 浙江省文物局 杨新平;《乡土建筑遗产宪章》与我国乡土建筑保护[N];中国文物报;2007年
5 李韵;无锡论坛倡议保护乡土建筑[N];光明日报;2007年
6 刘琼;保护中国乡土建筑刻不容缓[N];今日信息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杨竞;为乡土中国保留一份文化记忆[N];辽宁日报;2007年
8 吴学安;别让乡土建筑哭泣[N];农民日报;2007年
9 陶世安;乡土建筑是个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10 赵珊;中国乡土建筑亟待保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政伟;乡土建筑遗产自治保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张力智;儒学影响下的浙江西部乡土建筑[D];清华大学;2014年
3 王南希;京西门头沟山区村落乡土建筑与景观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499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649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