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黄土的动力损伤耗能机制和变形特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4 10:02

  本文关键词:黄土的动力损伤耗能机制和变形特性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结构性土 非饱和黄土 动力损伤 损伤变形特性 动残余应变


【摘要】:为探明动荷加载过程中黄土结构损伤的耗能机制及其对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针对原状Q3黄土,开展了一系列固结比=1.5、含水量=15%、18%、21%、24%和围压=50、100、200、300 k Pa试验条件下等幅循环加载的动三轴试验。通过引入能量耗散比定义的损伤变量,研究了结构性土动力损伤的耗能机制,分析了结构性黄土动力损伤对动模量、阻尼比和动残余变形模量的影响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初始结构性和应力状态相同的同一种结构性土的动力损伤的破坏耗能与动荷载无关;不同固结应力水平下,动模量和阻尼比随结构损伤累积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但最终都会趋于土破坏状态的某一稳定值;动残余变形模量随结构损伤累积呈单调递减关系,低围压条件下的递减幅度逐渐趋缓,高围压条件下则全程较缓;动残余变形模量与损伤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二次函数拟合,拟合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作者单位】: 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陕西省黄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结构性土 非饱和黄土 动力损伤 损伤变形特性 动残余应变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172070)~~
【分类号】:TU435
【正文快照】: 引言黄土是一种典型的第四纪沉积物,其沉积过程中独特的物质来源、地质营力和生成环境形成了具有粉粒含量高、富盐、大孔隙的土骨架结构,使得具有欠压密和结构性的黄土在附加外荷和浸水作用下通常表现出水敏性和结构易损性[1-5]。天然沉积的原状黄土具有显著的结构性强度。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邵生俊;龙吉勇;杨生;骆亚生;;湿陷性黄土结构性变形特性分析[J];岩土力学;2006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爱生;张洪萍;;浅谈盐渍土和黄土的工程性质和处理方法[J];安徽建筑;2010年06期

2 陈秀玲;张文开;吴福莉;杨胜利;;黄土高原风成堆积物中方解石与白云石的区分方法[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1期

3 陈秀玲;张文开;吴福莉;杨胜利;;黄土研究历史回顾与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3期

4 薛惠娟;侯一俊;强泰;张晓玲;;西藏吉隆盆地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组合及其古气候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4期

5 苏海洋;;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带状起源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6 张启波;闫晓丽;苗运法;方小敏;王亚东;张涛;昝金波;杨一搏;迟云平;;临夏盆地黑林顶剖面11.6~5.0Ma碳酸钙的变化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7 贾耀锋;毛龙江;;地球化学指标在黄土环境演变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8 张强,朱诚;南京江北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的沉积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9 郭胜强;周利峰;王红强;郝军浩;上官鹏;张敏锋;李军怀;赵敏哲;李小平;;重金属在城市工业区土壤—植物环境中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5期

10 卿伟宸;廖红建;钱春宇;;地下隧道施工对相邻建筑物及地表沉降的影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旺民;郭增玉;;黄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基本构架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邵生俊;;黄土的结构性参数、强度特性及弹塑性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赵辉雄;喻渝;杨建民;;高速铁路黄土隧道合理支护参数试验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4 陈志新;邢娇秀;;黄土高边坡层状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研究[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倪万魁;刘东燕;张永兴;;黄土高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6 刘志彬;刘松玉;冯松涛;;黄土湿陷试验过程中的电阻率分析[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康佐;;黄土地区浅埋暗挖地铁隧道的结构受力特性测试[A];2010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李晓辉;杜艳霞;李广;;关中地区黄土的动力性质[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陈志新;李亚兰;;黄土高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以铜黄一级公路黄土高边坡为例[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10 叶万军;陈志新;邢娇秀;张俊;;黄土高边坡优化设计[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冬雁;川西高原甘孜黄土记录的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孙军杰;黄土场地震陷与桩基负摩阻力现场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张科;西部地区纹层湖泊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4 朱崇辉;筑坝土料的水利工程性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立安;东营凹陷古近系孔一段—沙四下亚段碎屑岩沉积特征与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刘超;中国北方沙漠—黄土系统的选频释光特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传湖;全新世东亚地区气候时空演变及古气候定量重建[D];南京大学;2009年

8 李锦荣;基于RS和GIS的沙尘暴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何永强;强湿陷性黄土地区挤密桩复合地基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孟万忠;历史时期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拿;矸石山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林浩;黄土状击实土的力学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3 刘长玲;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渗透与湿陷变形规律及湿陷性评价方法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4 杨泽平;三种改良土的渗透性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5 柴江;黄土公路隧道施工方法对比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达政;黄土高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桩群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7 孟龙;黄土窑洞灾害形成机理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8 胡晓伟;米脂1号黄土公路隧道变形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9 高志超;衡大高速公路路基填料标准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0 王莉丽;黄陵至延安高速公路甘泉—延安段地质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D];长安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谢定义,齐吉琳,张振中;考虑土结构性的本构关系[J];土木工程学报;2000年04期

2 谢定义;试论我国黄土力学研究中的若干新趋向[J];岩土工程学报;2001年01期

3 邵生俊,周飞飞,龙吉勇;原状黄土结构性及其定量化参数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立科;李云璋;胡伟;;非饱和黄土结构性定量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S1期

2 张炜,张苏民;非饱和黄土的结构强度特性[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0年04期

3 党进谦;非饱和黄土的结构强度及其作用[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4 闫亚景;文宝萍;;非饱和黄土的结构屈服特性及主要影响因素[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3年03期

5 邢义川,谢定义,李振;非饱和黄土的破坏条件[J];工程力学;2004年02期

6 田堪良;张慧莉;张伯平;骆亚生;;非饱和黄土静、动强度及其相关性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7 李永乐;张红芬;佘小光;侯进凯;杨利乐;;原状非饱和黄土的三轴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8年10期

8 党进谦,李靖,王力;非饱和黄土水分特征曲线的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9 吴枫彩;;三轴应力状态下非饱和黄土试验研究[J];山西建筑;2009年23期

10 朱丽娟;;降雨影响下的非饱和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J];科技风;2010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党进谦;阎宁霞;李靖;;非饱和黄土的强度和变形[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2 井彦林;仵彦卿;林杜军;王志杰;秦喜文;;非饱和黄土的视电阻率与其工程性质关系研究[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骆亚生;邢义川;;非饱和黄土的孔隙压力特性[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骆亚生;非饱和黄土在动、静复杂应力条件下的结构变化特性及结构性本构关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2 闫亚景;结构在非饱和黄土抗剪特性中的控制机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冯志焱;非饱和黄土的结构性定量化参数与结构性本构关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可殟;非饱和黄土的动三轴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刘坤;非饱和黄土的结构性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3 鲁兴社;非饱和黄土气态水与液态水迁移的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腾;非饱和黄土的结构性及其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5 刘自成;非饱和黄土温度场的数值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6 王朝阳;非饱和黄土的强度特性及非线性本构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7 刘斌;重复荷载作用下非饱和黄土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8 卢靖;非饱和黄土水分迁移问题的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9 江耀;非饱和黄土特征曲线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10 吴志刚;非饱和黄土结构强度与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720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6720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6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