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土地基强夯动力特性及有效加固范围研究
本文关键词:粉土地基强夯动力特性及有效加固范围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强夯 粉土地基 动力特性 加固范围 模型试验
【摘要】:强夯法在工程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目前强夯的设计和施工仍主要依靠工程经验结果,理论研究落后于工程实践。黄河冲积平原区粉土、粉质粘土广布,具有地下水位高、强夯易液化、压缩性高、承载力低等特点,该地区强夯研究资料较少,对强夯法动力特性的认识存在欠缺,难以准确计算其有效加固范围,使得强夯设计及施工存在盲目性。针对此问题,本文通过理论与试验手段,系统研究了强夯法的动力特性及有效加固范围。首先依托在建济(南)东(营)高速公路现场试验,分析了强夯应力沿竖向和径向的传播特性,研究了夯击能对传播特性的影响规律;其次按照相似准则设计模型试验,研究了强夯竖向动应力特性,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强夯动应力传播特性的影响规律;然后采用FLAC3D计算软件,分析了强夯冲击波传播特性、土体位移特性等,提出了强夯有效加固区域计算模型;最后,基于研究成果提出了强夯有效加固范围的计算公式。根据现场试验结果及理论分析,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强夯应力沿竖向具有二次衰减趋势,且衰减曲线存在明显拐点;应力沿径向衰减趋势与竖向近似;(2)提出了强夯加固区域计算模型为一上下平齐的鼓形,加固区可划分为主加固区、次加固区和下卧层;(3)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基于总夯击能为控制标准的有效加固深度计算公式,并推导了强夯有效加固半径的计算公式。成果的取得,对于完善黄泛区地基强夯加固技术具有理论价值,同时可为该地区高速公路强夯设计及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强夯 粉土地基 动力特性 加固范围 模型试验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472.31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绪论11-17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1.2.1 强夯加固机理研究现状12-13
- 1.2.2 强夯动力特性研究现状13-14
- 1.2.3 强夯有效加固范围研究现状14-15
- 1.3 主要研究内容15-16
- 1.4 技术路线16-17
- 第二章 强夯应力传播特性现场试验17-29
- 2.1 试验目的17
- 2.2 工程概况17-18
- 2.3 试验方案18-19
- 2.4 结果分析19-27
- 2.4.1 应力沿竖向传播特性分析19-21
- 2.4.2 应力沿径向传播特性分析21-24
- 2.4.3 夯击能对应力传播特性影响分析24-25
- 2.4.4 强夯有效影响范围分析25-27
- 2.5 本章小结27-29
- 第三章 强夯竖向动应力特性模型试验及影响因素分析29-56
- 3.1 强夯竖向动应力传播特性模型试验29-44
- 3.1.1 相似指标29-30
- 3.1.2 模型设计30-32
- 3.1.3 土体参数32-33
- 3.1.4 试验方案33-34
- 3.1.5 方法及流程34-38
- 3.1.6 模型验证38-40
- 3.1.7 结果及分析40-44
- 3.2 强夯有效影响深度主控因素分析44-50
- 3.2.1 试验方案44-47
- 3.2.2 结果及分析47-50
- 3.3 强夯有效影响深度单因素分析50-54
- 3.3.1 试验方案50-51
- 3.3.2 结果及分析51-54
- 3.4 本章小结54-56
- 第四章 强夯动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56-74
- 4.1 FLAC3D基本介绍56
- 4.2 数值模型建立56-61
- 4.2.1 模型尺寸56-58
- 4.2.2 荷载形式58-60
- 4.2.3 边界条件60
- 4.2.4 力学阻尼60-61
- 4.2.5 模型参数61
- 4.3 计算结果分析61-71
- 4.3.1 强夯应力波传播特性分析61-65
- 4.3.2 土体应力分布特性分析65-67
- 4.3.3 土体位移分布特性分析67-71
- 4.4 有效加固区域计算模型71-73
- 4.5 本章小结73-74
- 第五章 强夯有效加固范围计算公式建立74-83
- 5.1 有效加固深度计算公式建立74-79
- 5.1.1 建立方法74
- 5.1.2 公式建立74-78
- 5.1.3 公式验证78-79
- 5.2 有效加固半径计算公式建立79-82
- 5.2.1 建立原则79
- 5.2.2 公式建立79-82
- 5.3 本章小结82-83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83-86
- 6.1 结论83-84
- 6.2 创新点84
- 6.3 展望84-86
- 参考文献86-89
- 致谢89-9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90-91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斯宏;松冈元;;土工袋加固地基新技术[J];岩土力学;2007年08期
2 佐佐木伸;康永丰;;利用降低水位加固海底地基[J];港口工程;1984年01期
3 李素英;碎石墩加固地基的应用[J];铁道标准设计;1997年11期
4 张凤林;黄秀丽;;软地基的加固与处理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4年06期
5 张文艺,汪文革;粉喷桩在加固粉煤灰软地基中的几点作法[J];建筑技术;2002年03期
6 周永祥;阎培渝;;土壤加固技术及其发展[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7 杨俊;;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加固地基在工程中的运用[J];河南建材;2009年01期
8 付冰冰;;浅谈桥梁的维修与加固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05期
9 朱久为;;古建筑的维护与加固问题[J];知识经济;2013年10期
10 吴廷杰,任淑清;干法振动加固地基[J];工业建筑;1986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家骥;;干法振动挤密双灰桩在井南煤台加固土壤的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第三届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2 张晟斌;彭崇乾;;施工中下沉桥梁的加固处理[A];二○○○年湖北省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0年
3 徐士龙;楼晓明;刘敦敏;刘咏源;;高真空击密法加固堆场地基的试验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4 贾庆山;;振冲法加固油罐软土地基现场实测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第三届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5 李刻准;李源伟;康景俊;尤立新;;振冲法加固地基在特殊条件下的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第四届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6 涂光祉;钱鸿缙;;碱液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7 王志刚;;加固地基对基础形式的合理选取[A];首届全国既有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朱博鸿;;碱液加固黄土地基的原理与施工[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83年
9 方永凯;;振冲法加固砂土地基的若干问题[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第三届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10 王银梅;韩文峰;谌文武;;SH加固沙和黄土强度的试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慧娥;有机质影响水泥加固软土效果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厉超;粉土地基强夯动力特性及有效加固范围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王红;既有地基基础加固技术及其工程实现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3 吕玉勇;粗粒土加固时冲击能吸收规律及强夯机理[D];江西理工大学;2012年
4 张中琼;高粘粒含量吹填土快速加固的室内模拟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刘建君;多元复合桩加固液化土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6 黄道顺;强夯法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应用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7 冯忠栋;舟山某油库工程碎石土强夯地基加固机理及检测方法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8 苗佳丽;海水环境对水泥加固粉煤灰强度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汤定一;强夯技术加固机理与质量检测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10 陈文帅;快速加固软基的机理及现场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750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675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