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5 18:10
本文关键词:河西走廊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传统民居 气候适应性 建筑形式 河西走廊 适应性策略
【摘要】:近些年,基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关传统民居的研究日益增多,取得了很有价值的成果。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逐渐淡化了对其所处气候环境的适应性思考。在大多数已有的河西走廊传统民居研究中,更多关注生土建筑的营造特征,较少关注气候与传统民居的内在关系。本文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根据气候与建筑形式的基础理论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归纳比较和软件分析等方法,对河西走廊地区的气候特征和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进行分析。从气候适应性的角度,深入研究河西走廊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气候适应性特征,发掘其中有价值的技术措施和思想观念,尝试总结出当地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策略,以便今后能将其应用到河西走廊建筑的人居环境设计当中。首先介绍了河西走廊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气候特征,采取软件分析和实地对比测试的方法,对河西走廊典型地区进行气候分析。阐述了建筑气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归纳出气候对建筑形式的影响因素。其次对河西走廊民居建筑形式的气候适应性进行了思考,分别从选址与布局、平面特征、立面特征以及材料与构造特征四个方面对河西走廊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着重分析。最后总结出河西走廊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一是从院落围合、庭院尺度、庭院界面设计三方面入手,研究院落形式对气候的适应性策略;二是总结了民居中保暖防寒、通风防风、采光遮阳的建造措施,提出民居形式的气候适应性策略;三是在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基础上,加强对地方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出民居形式的资源适应性策略。
【关键词】:传统民居 气候适应性 建筑形式 河西走廊 适应性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241.5;TU11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4
- 第一章 绪论14-21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14-15
- 1.1.1 建筑地域化背景14
- 1.1.2 当今环境气候问题对城乡建设的影响14
- 1.1.3 逐渐逝去的传统建筑14-15
-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15-16
- 1.2.1 研究目的15
- 1.2.2 研究意义15-16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6-17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17-19
- 1.4.1 研究内容17-18
- 1.4.2 研究方法18-19
- 1.5 研究框架19-20
- 1.6 相关概念界定20-21
- 1.6.1 建筑形式20
- 1.6.2 气候适应性20-21
- 第二章 河西走廊地区自然环境与气候特征21-35
- 2.1 河西走廊地区概述21-25
- 2.1.1 自然环境21-23
- 2.1.2 社会环境23-25
- 2.2 气候分区25-26
- 2.2.1 我国建筑气候分区25-26
- 2.2.2 河西走廊地区所属建筑气候分区26
- 2.3 河西走廊地区气候特征分析26-27
- 2.4 河西走廊典型气候案例分析27-34
- 2.4.1 敦煌地区气候分析27-28
- 2.4.2 酒泉地区气候分析28-30
- 2.4.3 民勤地区气候分析30-31
- 2.4.4 冬季室外热环境测试比较分析31-34
- 2.5 本章小结34-35
- 第三章 气候与建筑形式的基础研究35-41
- 3.1 建筑气候设计原理35-36
- 3.1.1 气候调节原理35
- 3.1.2 气候设计策略35-36
- 3.1.3 建筑气候设计过程36
- 3.2 建筑气候设计的影响因素36-38
- 3.2.1 气候与人体热舒适36
- 3.2.2 气候与室内热环境36-38
- 3.3 气候对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影响38-40
- 3.3.1 太阳辐射38-39
- 3.3.2 气温39
- 3.3.3 湿度39
- 3.3.4 风39-40
- 3.3.5 降水40
- 3.4 本章小结40-41
- 第四章 适应气候的河西走廊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分析41-69
- 4.1 河西走廊传统民居建筑类型41-42
- 4.1.1 独具地域文化特征的寨堡式民居42
- 4.1.2 传统合院式民居42
- 4.1.3 少数民族民居42
- 4.2 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选址与布局42-47
- 4.2.1 寨堡式民居的选址42-44
- 4.2.2 合院式民居的选址与布局44-46
- 4.2.3 街巷格局46-47
- 4.3 民居适应气候的平面特征47-60
- 4.3.1 寨堡式民居的平面组织47-48
- 4.3.2 传统合院式民居的平面布局48-60
- 4.4 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立面特征60-65
- 4.4.1 不同形式的外立面60-62
- 4.4.2 丰富的内院界面62-65
- 4.5 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材料与构造特征65-68
- 4.5.1 材料65
- 4.5.2 结构形式65-68
- 4.6 本章小结68-69
- 第五章 河西走廊地区民居建筑形式的气候适应性策略69-92
- 5.1 院落形式对气候的适应性策略69-78
- 5.1.1 院落围合方式69-74
- 5.1.2 庭院空间尺度74-77
- 5.1.3 庭院界面设计77-78
- 5.2 民居形式的气候适应性策略78-85
- 5.2.1 热环境适应性78-82
- 5.2.2 风环境适应性82-83
- 5.2.3 光环境适应性83-85
- 5.3 民居形式的资源适应性策略85-91
- 5.3.1 夯土材料的应用85-87
- 5.3.2 太阳能利用87-89
- 5.3.3 雨水收集89-90
- 5.3.4 庭院种植90-91
- 5.4 本章小结91-92
- 结语92-93
- 参考文献93-96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96-97
- 致谢9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凌江;兰兵;;从地域性到可持续——国外乡土建筑气候适应性研究的发展与启示[J];建筑学报;2011年S1期
2 李钰;王军;;1934—2008:西北乡土建筑研究回顾与展望[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刘大龙;刘加平;杨柳;王稳琴;;建筑气候区域性研究[J];暖通空调;2009年05期
4 王世礼;刘Xh;;绥远地区乡土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J];华中建筑;2008年12期
5 张靖;;从传统技术而来的建筑气候设计[J];华中建筑;2006年08期
6 王鑫;略谈建筑气候设计[J];华中建筑;2002年04期
7 王军,吕东军;走向生土建筑的未来[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8 谢守穆,王启欢;国外建筑气候分区情况简介[J];建筑科学;1988年05期
,本文编号:6795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679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