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高密度环境下的广州国际金融城空间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16:20

  本文关键词:高密度环境下的广州国际金融城空间设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密度环境 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 城市空间 设计策略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人口急剧增长。持续增长的人口需要更多的生活生产空间,消耗更多的资源;而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较低。由此产生的矛盾促使我国城市向紧凑集约的方向发展,也促成了城市中心地区高密度现象的形成。高密度环境无疑节约资源、提高城市生活生产的效率、激活城市的活力;然而,由于高密度城市的人口高密度、建筑高容量、交通大容量的特征,容易造成城市空间布局混乱、环境质量下降、空间文化特色缺失等问题。因此,探索高密度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实施方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基础理论——技术策略——工程实践的框架指导下,首先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并总结探讨高密度城市空间的设计策略,然后结合高密度城市空间设计策略针对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的高密度特征及面临的挑战展开详细论述,希望为实现高密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借鉴。第一章从背景和问题引出探索高密度城市中心地区空间设计方式的重要性,并指出广州国际金融城是高密度城市地区空间设计的典型代表。第二章对高密度城市地区空间设计的研究现状及国内外实践案例进行论述,探索高密度城市空间设计的指标和核心理念。第三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探讨高密度城市空间的设计策略,即“传承城市文化特色、人性化空间环境、紧凑开发、高效联系”策略,为后文提供技术策略支撑。第四章分析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高密度特征,即高人口密度特征、高建筑密度特征、低开放空间率特征和交通出行大容量特征,由此给规划设计带来的挑战,包括城市的运行效率、城市高品质环境等。第五章就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的高密度特征及面临的挑战,结合前文提出的应对策略展开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高密度环境 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 城市空间 设计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1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21
  • 1.1 选题背景11-16
  • 1.1.1 高密度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途径11-14
  • 1.1.2 高密度城市空间面临的挑战14-16
  • 1.1.3 广州国际金融城的典型代表性16
  •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16-19
  • 1.2.1 研究内容16-17
  • 1.2.2 研究方法17-18
  • 1.2.3 研究框架18-19
  • 1.3 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19-20
  • 1.3.1 研究对象19
  •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19-20
  • 本章小结20-21
  • 2 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综述21-50
  • 2.1 基本概念解析21-26
  • 2.1.1 高密度环境及其判断21-23
  • 2.1.2 城市空间23-26
  • 2.2 高密度城市空间的测度及研究思路26-30
  • 2.2.1 形体密度26-28
  • 2.2.2 空间设计28-30
  • 2.2.3 物理环境30
  • 2.3 高密度城市空间设计理论概述30-32
  • 2.4 国内高密度城市空间设计概述32-36
  • 2.4.1 城市空间设计策略视角32-33
  • 2.4.2 开放空间视角33-34
  • 2.4.3 专项规划视角34
  • 2.4.4 物理环境视角34-35
  • 2.4.5 相关文献研究小结35-36
  • 2.5 广州国际金融城空间设计文献概述36-37
  • 2.6 高密度城市空间设计案例分析37-49
  • 2.6.1 伦敦金丝雀码头37-39
  • 2.6.2 美国纽约曼哈顿CBD39-40
  • 2.6.3 法国巴黎拉德芳斯40-41
  • 2.6.4 新加坡CBD41-42
  • 2.6.5 香港中环42-43
  • 2.6.6 北京商务中心区CBD43-44
  • 2.6.7 上海陆家嘴CBD44-45
  • 2.6.8 案例的比较研究45-49
  • 本章小结49-50
  • 3 高密度环境下的城市空间设计策略探讨50-67
  • 3.1 高密度城市空间的设计目标与原则50-52
  • 3.1.1 设计目标50-51
  • 3.1.2 设计原则51-52
  • 3.1.3 策略探索52
  • 3.2 传承城市文化特色策略52-54
  • 3.2.1 保留历史建筑及街区,,并创建与历史兼容的城市文脉特征52-53
  • 3.2.2 将具有历史特色的城市风貌及街区肌理在新城区建设中进行延展53-54
  • 3.2.3 历史符号的演绎54
  • 3.3 人性化空间环境策略54-59
  • 3.3.1 设计可识别的城市空间格局54-55
  • 3.3.2 创造、留住绿色空间55-58
  • 3.3.3 优化高密度城市的通风环境58-59
  • 3.4 紧凑开发策略59-64
  • 3.4.1 结合TOD开发的土地高强度、复合模式59-63
  • 3.4.2 小街区的地块划分模式63-64
  • 3.5 高效联系策略64-65
  • 3.5.1 立体分流64
  • 3.5.2 公共交通出行为主体64-65
  • 本章小结65-67
  • 4 广州国际金融城项目的高密度特征分析67-76
  • 4.1 项目规划发展过程67
  • 4.2 高人口密度特征67
  • 4.3 高建筑密度特征67-71
  • 4.3.1 高开发容积率68-69
  • 4.3.2 高建筑地面覆盖率69-70
  • 4.3.3 高层建筑密集特征70-71
  • 4.4 低开放空间率特征71-73
  • 4.4.1 低开放空间率71-72
  • 4.4.2 绿地率72-73
  • 4.5 大容量的交通出行特征73-74
  • 4.6 起步区高密度特征面临的挑战74
  • 本章小结74-76
  • 5 高密度环境下的广州国际金融城空间设计实践研究76-110
  • 5.1 设计原则和理念76
  • 5.2 基于传承岭南文化特色的设计策略76-83
  • 5.2.1 高密度建设的同时保护城市文化遗产76-77
  • 5.2.2 运用“方城”布局77-78
  • 5.2.3 重塑水乡聚落图景78-80
  • 5.2.4 提取岭南传统文化元素塑造时代感80-82
  • 5.2.5 设计策略评价82-83
  • 5.3 基于塑造高品质空间环境的设计策略83-95
  • 5.3.1 以清晰的城市意象强化高密度城市的可别性83-87
  • 5.3.2 构筑丰富的空间序列弱化高密度城市空间的拥挤87-90
  • 5.3.3 绿化高密度城市,突出城区与自然的接连90-92
  • 5.3.4 构造流动的通风环境92-94
  • 5.3.5 设计策略评价94-95
  • 5.4 基于城市紧凑复合的设计策略95-99
  • 5.4.1 平面紧凑复合95-97
  • 5.4.2 城市功能立体生长97
  • 5.4.3 以合理的TOD开发模式设计紧凑城市97-99
  • 5.4.4 设计策略评价99
  • 5.5 基于城市高效运行的设计策略99-107
  • 5.5.1 建设高效的道路网100-101
  • 5.5.2 建设高效的轨道交通体系101-103
  • 5.5.3 立体化的连续的步行系统,并与交通站点接驳103-106
  • 5.5.4 设计策略评价106-107
  • 5.6 基于本案的高密度城市空间设计经验总结107-108
  • 5.6.1 高密度与沿袭当地文化107
  • 5.6.2 高密度与生态的矛盾107-108
  • 5.6.3 高密度与城市的效率108
  • 本章小结108-110
  • 结论与展望110-114
  • 本文研究的结论110-112
  • 一、高密度城市的密度指标探索110-111
  • 二、提出高密度城市空间的设计策略111
  • 三、高密度环境下的广州国际金融城城市空间设计的经验总结和思考111-112
  • 本文研究的不足112-113
  • 一、对国内高密度城市地区的建筑高密度取值探索缺乏更充足的论据112
  • 二、本研究提出高密度城市空间设计策略有待实践验证、修正112-113
  • 展望113-114
  • 参考文献114-118
  • 学术著作114
  • 学位论文114-115
  • 期刊论文115-116
  • 技术标准116
  • 报告116-117
  • 网络资源117-118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18-119
  • 致谢119-120
  • 附件12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韬;;浅析广州国际金融城园林排水措施[J];科技创业家;2013年01期

2 ;上海提出“陆家嘴金融城”概念[J];城市规划通讯;2007年11期

3 ;银企合作投资31亿——北京金融街三大项目签约[J];智能建筑技术;2003年03期

4 周海燕;;东上海滨江滨海城区——陆家嘴金融城与东海海湾住宅区比翼起飞[J];航空港;2008年11期

5 ;华中第一高楼——武汉绿地中心简介[J];建筑结构;2014年06期

6 ;武汉开建全球第三高楼引争议[J];建筑创作;2011年01期

7 ;武汉300亿建全球第三高楼[J];特种结构;2010年06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永森;宋若冰;;深层链接引起的侵权责任[A];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法律前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周良;有感金融城的“轰炸式”推销[N];上海证券报;2008年

2 记者 张鸣岐;加快天津金融城建设步伐[N];天津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王亚宏;你好,金融城新市长[N];中国证券报;2010年

4 记者 朱文彬;广州国际金融城 有望年底前完成规划编制[N];上海证券报;2012年

5 记者 李春江 实习生 聂丹;金融城地块出让公告将发布[N];南方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杨惠;完善规划 提升档次 集聚要素 省市联手打造贵州科技城金融城[N];贵州日报;2013年

7 南方日报记者 彭国华 实习生 欧阳李宁 张艳丽 郭家轩;广州国际金融城:钢铁外衣下更须强大“金融芯”[N];南方日报;2013年

8 记者 徐海星 通讯员 黄少江;广州国际金融城建成立足华南辐射亚太面向世界的金融总部集聚区[N];广州日报;2013年

9 记者 徐海星;广州打造世界一流金融城[N];广州日报;2013年

10 记者 毕征 通讯员 史伟宗;学习借鉴金融城征拆经验 加快“2+3+9”发展平台建设[N];广州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大明;高密度环境下的广州国际金融城空间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李川;系统评价法在金融城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应用与实践[D];江西理工大学;2014年

3 彭杨;成都金融城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139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7139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8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