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混凝土的徐变影响因素及模型优化
本文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的徐变影响因素及模型优化
更多相关文章: 高性能混凝土 标准状态 徐变模型 徐变系数 预测公式
【摘要】:现有的高性能徐变预测模型,各徐变影响因素多是根据试验数据统计回归得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在实际施工中通用性较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根据现有的徐变模型,提出了标准状况下徐变预测公式,并结合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通过将徐变影响因素参数化,仅改变某一因素而将其他因素控制在标准状态的方法,建立了适用范围较广且预测精度较好的徐变模型。同时,为了使参数更精确,在徐变系数分析时,采用了自动寻参的遗传算法。结果表明,预测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且适用于普通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计算较为简便,可为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关键词】: 高性能混凝土 标准状态 徐变模型 徐变系数 预测公式
【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9CDB094)
【分类号】:TU528
【正文快照】: 1研究背景徐变是混凝土材料的固有时变性质,对结构的内力和变形产生不利影响。近年来,在混凝土桥梁结构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截面开裂和跨中挠度过大的问题。而混凝土徐变效应,正是产生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混凝土作为一种多相、多组分、多层次的非匀质材料,影响混凝土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邓宗才;徐海宾;李辉;佟搏;赵尚传;;高性能混凝土徐变规律的试验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2 邹建喜,李显金,迟培云;粉煤灰混凝土的变形性能研究[J];混凝土;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盖涛;;磨细矿粉和粉煤灰对新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6期
2 刘思远;牛荻涛;夏开全;;粉煤灰混凝土抗压强度非线性计算模型[J];电力建设;2009年05期
3 王冰;王命平;刘仍光;;谈粉煤灰混凝土的技术经济性[J];粉煤灰综合利用;2006年03期
4 李北星;田晓彬;关爱军;余俊林;查进;高鹤;周明凯;;鄂东长江公路大桥宽箱梁C55高性能混凝土试验研究[J];中国港湾建设;2009年06期
5 李北星;周明凯;王稷良;;巴东长江大桥主梁C60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J];世界桥梁;2008年02期
6 谢友均;马昆林;刘宝举;石明霞;;复合超细粉煤灰混凝土的徐变性能[J];硅酸盐学报;2007年12期
7 张戎令;杨阳;王起才;马丽娜;祁强;;钢管-微膨胀混凝土气孔结构改变对徐变的影响[J];硅酸盐通报;2014年06期
8 吕应臣;郝铭;;连霍高速公路郑洛段预制梁中的粉煤灰混凝土性能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4年08期
9 匡楚胜,李涛,谢桂,全启锋,余俊荣,阮明强;混凝土掺粉煤灰若干问题探讨——与《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商榷[J];混凝土;2004年07期
10 杨洪;赵启林;潘大荣;;高强混凝土的徐变研究概述[J];山西建筑;2008年1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曹建安;无碴轨道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后期徐变变形和控制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张方;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梁桥时变性能及分析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谢友均;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06年
4 查进;超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宽箱梁高性能混凝土防裂技术与耐久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罗许国;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铁路桥梁受力性能试验和理论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汪建群;大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早期开裂和远期下挠控制[D];湖南大学;2011年
7 马伊硕;徐变对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静力及动力可靠性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8 周亚栋;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晶;钢管粉煤灰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徐变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吴炎平;养护温度对高性能混凝土早期拉伸徐变影响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3 黄春霞;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马龙;现代混凝土徐变的几个问题探讨[D];河海大学;2006年
5 李高峰;高性能混凝土无粘结预应力楼盖的性能和工程设计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6年
6 王瑞燕;道路水泥—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学院;2004年
7 浦春红;钢管高性能膨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变形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8 刘思远;粉煤灰混凝土强度非线性预测与保护层锈胀开裂条件的力学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9 陈雷;C60低徐变混凝土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10 安小平;粉煤灰混凝土徐变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欧阳华林;苏祖平;徐明;;大掺量磨细矿渣粉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世界桥梁;2006年01期
2 赵庆新,孙伟,郑克仁,姜国庆;水泥、磨细矿渣、粉煤灰颗粒弹性模量的比较[J];硅酸盐学报;2005年07期
3 赵庆新;孙伟;缪昌文;;粉煤灰掺量和水胶比对高性能混凝土徐变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J];土木工程学报;2009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昌文;高性能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0年05期
2 陈家辉;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现状及其前景[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0年05期
3 缪昌文;高性能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江苏建筑;2000年04期
4 翁润生,徐金民;微粉矾渣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0年04期
5 沙群;高性能混凝土应用初探[J];厦门科技;2000年S1期
6 ;“海峡两岸高性能混凝土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召开[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7 王冲,蒲心诚;粉砂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8 孙振平;“海峡两岸高性能混凝土研讨会”会讯[J];建筑材料学报;2001年02期
9 么兰,曹丽梅,寇艳虹;浅谈配置高性能混凝土的主要技术途径[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1年03期
10 陈向军;高性能混凝土设计与施工[J];西部探矿工程;2001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二银;孙岩;戚劲松;;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进展[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2 黄兆龙;刘俊杰;周文宗;;台湾区高性能混凝土研发案例[A];高强混凝土及其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3 江志学;王佶;卢哲安;;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应用与展望[A];HPC2002第四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前言[A];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第五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C];2004年
5 郭保霞;;公路工程中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A];2014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6 朱建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结构、组成及其与性能关系[A];建设工程混凝土应用新技术[C];2009年
7 姚燕;李建勇;田培;;高性能混凝土综合性能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8 廉慧珍;;对“高性能混凝土”十年来推广应用的反思[A];高性能砼与高性能减水剂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新霞;王小刚;尼书军;;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特点及应用[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7)[C];2007年
10 阎培渝;;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与现状[A];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第七届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志学 王佶 卢哲安;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应用与展望[N];中华建筑报;2010年
2 深圳特区报记者 马璇;深大研发出高性能混凝土[N];深圳特区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和合;两部委力推高性能混凝土[N];中华建筑报;2014年
4 李胜利;高性能混凝土配置与研究通过专家评估[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5 胡存国;浅谈高性能混凝土的特性及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N];伊犁日报(汉);2009年
6 江苏省水利厅 陈国星;高性能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N];中国水利报;2009年
7 晓钟;江西赣州瑞康公司开始生产高性能混凝土[N];中国建材报;2011年
8 覃维祖;高性能混凝土的回顾与展望[N];中国建材报;2013年
9 记者 王代同;普通水泥可配制高性能混凝土[N];科技日报;2003年
10 新疆建筑工程学校 王琼梅;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技术[N];新疆科技报(汉);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辉;低温高性能混凝土性能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2 王珍;高性能混凝土建筑火灾烧损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苏安双;高性能混凝土早期收缩性能及开裂趋势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4 王冲;特超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5 胡建勤;高性能混凝土抗裂性能及其机理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6 董香军;纤维高性能混凝土高温、明火力学与爆裂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李益进;铁路预应力桥梁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05年
8 周立霞;西北戈壁地区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1年
9 王岳华;纤维高性能混凝土筒体构件高温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王宝民;纳米SiO_2高性能混凝土性能及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付权;海洋环境下CFRP-高性能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试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2 杨彩霞;高性能混凝土在桥梁工程上的应用技术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黄冠群;高性能混凝土生产过程环境协调性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4 胡萍;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分析和评定方法[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5 李想;高性能混凝土试验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09年
6 纪花;掺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制与应用技术[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7 马少军;高性能混凝土及其抗裂性能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8 赵世壮;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控制和强度评定的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9 王鹏轶;滨州黄河大桥高性能混凝土制备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蒋胜晖;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544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754448.html